胡躍
摘要:為了提高養(yǎng)豬的經濟效益,減少豬只疾病的發(fā)生,現(xiàn)將豬肚臍疝由傳統(tǒng)的開刀治療,改變?yōu)樵谌莸臅r候不開刀兩針縫住疝孔的方法,達到治愈肚臍疝的目的。
關鍵詞:豬肚臍疝;不開刀;兩針縫住
豬肚臍疝是指在豬只的肚臍處形成的疝氣,隨著豬日齡的增加,疝氣將越來越大,疝內容物越來越多,嚴重者疝內容物嵌閉、梗阻、壞死,引起豬只的不食甚至死亡。一般多為先天遺傳,也有后天在出生時,臍帶用力拉扯導致臍孔感染,從而形成臍孔閉合不全,或臍部皮下膿腫導致腹壁變薄而引起臍部出現(xiàn)疝孔。
按照傳統(tǒng)治療方法,一般要在去勢一個月后,用手術刀切開皮膚、疝囊,把脫出的內容物送回腹腔,然后再縫合疝孔、肌肉,再切除多余皮膚,最后縫合皮膚。但傳統(tǒng)方法存在以下弊?。?/p>
1.豬只隨著日齡增大,疝孔將越來越大,不易縫住,容易復發(fā)。
2.豬只隨著日齡增大,疝內容物增多,容易造成嵌閉、淤血、壞死。
3.隨著日齡增大,疝囊越來越大,多余的皮膚越來越多,術中切除多余皮膚較多、失血較多。
4.因傷口大,術后需要大量的抗生素治療。
所以,筆者經多年的臨床經驗,豬肚臍疝最佳處理時期在豬只去勢的時候,并采用“不開刀,兩針縫住疝孔”的治療方法。該方法存在如下優(yōu)點:
1.豬只日齡短,疝孔較小,一針縫住。
2.豬只日齡短,疝孔形成時間短,一般都沒有嵌閉,全部都能回復。
3.不用切開皮膚,豬只損傷程度小。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準備縫合線、縫合針、筷子一支、木凳一個、助手一人。
1.首先由助手一只手把小豬雙前肢握住,另一只手把小豬雙后肢握住,平放于板凳之上,進行仰臥保定。
2.術者將術部消毒后,用雙手將疝內容物擠壓回腹腔。
3.用左手從皮膚上按住疝孔(疝孔一般只有筷頭大小),右手用筷子從皮膚上直接壓到左手按住的疝孔處,并用力將皮膚和筷頭一起伸入腹腔。
4.疝囊長的筷頭伸的深,疝囊短的筷頭伸的短(由于筷頭帶皮膚伸入腹腔就擋住了腸管及內容物)。然后用左手固定住筷頭,右手持帶線的縫合針,從疝孔邊皮膚處進針,針尖抵住筷子拉出針線,又從對側筷子根部進針,從疝孔邊皮膚出針(由于針尖始終抵到筷子上。所以進出不會傷及到腸管)。
5.然后一邊緩緩拔出筷子,一邊拉緊縫合線的兩頭,直到拔掉筷子,拉緊縫合線打結。
6.把打結的縫合線輕輕提起[疝孔離腸管有一定距離,便于再進針不傷及腸管。用帶線的縫合針在垂直于第一針的方向再縫合疝孔一針,然后打結。手術完成。術后常規(guī)護理,一月后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