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社會保險立法的法理與民意
《社會保險法》的頒布,是我國社會保險法制化進程的階段性成果,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社會保險制度與規(guī)則體系的形成與構(gòu)建。
作為階段性成果,它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總結(jié)了我國社會保險發(fā)展的實踐經(jīng)驗,對共識性成果予以定型,凝聚了全社會對社會保險制度的基本認知。這一含義同時也決定了,在《社會保險法》和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完善過程中,對于共識性成果和認知應當充分尊重,沒有特別充分的理由不得否定和推翻。二是為我國《社會保險法》頒布之后一定時期社會保險的發(fā)展提供了框架性和原則性指導。這一含義也決定了,在一定時期以內(nèi),需要在《社會保險法》的指引下推進社會保險制度體系的完善。
作為階段性成果,《社會保險法》需要因應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重大發(fā)展。而且,各國包括社會保險在內(nèi)的社會保障制度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其法律變動較為頻繁。因此,在適當時機,對《社會保險法》進行適當修訂并非完全不可能。
任何立法都是利益博弈的結(jié)果,需要在充分考慮各種利益訴求的基礎(chǔ)上,盡可能代表最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因此,立法在部分內(nèi)容上可能不符合部分人員的利益訴求。一個國家的全體公民也不可能都直接參與立法條款的確定,在我國,只能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最高的立法權(quán)。立法者應代表民意,但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意見。民意的本質(zhì)是利益訴求。在現(xiàn)代多元化社會,利益的多樣性決定了民意的多樣性,不同人群、不同階層、不同職業(yè)、不同代際的人的利益訴求是不同的,所反映出來的民意也是不同的。什么是真正的、全體國民的民意,并不是一件容易識別的事情。在多樣性民意交織的背景下,立法不僅要考慮民意,更要考慮民眾訴求的理性和法理。
在社會保險改革向深層次推進的狀況下,在民眾利益訴求與表達的多樣性下,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更應當在依法治國的理念下盡可能通過立法的形式實施。這不僅更有利于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形式合理性,更有利于堅持我國社會保險的共識性原則,在民意與法理、感性與理性的角力之中取得平衡與協(xié)調(diào),為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法治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