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平均
《清明上河圖》這幅由北宋宮廷畫家張擇端創(chuàng)作的名畫,如今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而曾經,它“五度入宮、四度出宮”,甚至,它一度在戰(zhàn)爭的混亂中遺失。
流離失所的《清明上河圖》究竟是怎么被找到的?
位于沈陽市中心的東北博物館存有世界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年輕的楊仁愷常常前去幫忙整理。楊仁愷當時的職銜是“東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化處研究室研究員”。
沒人會想到真跡就在這里
在東北博物館的倉庫內,擺在楊仁愷面前有三張幾乎相同的畫卷,都叫作《清明上河圖》。
這幅畫的仿本和贗品極多,真跡大家都認為已散佚不見。包括楊仁愷在內,沒人會想到真跡就在這里。人們以為這三張畫頂多就是明代時畫的、品質比較好的仿本,回流到收藏品較少的博物館中,沒有什么好期待的。
開始鑒定的楊仁愷,打開第一張《清明上河圖》,一看就知道是贗品,完全沒有價值。接著鑒定下一張,博物館內其他同事曾說“說不定是真跡”,果然,一眼瞄過,就知道是好東西。楊仁愷原本認為是“明代的作品”,但是品質相當好,也有可能是仇英的真跡。先選到“收藏”這一邊。
到了最后一張畫。之前已經聽說“是贗品的可能性很高”,他沒有多想就把畫攤開,突然背脊感到一陣涼意,臉上露出笑容?!斑@絕對不是仿本或摹本,很可能是《清明上河圖》的真跡?!?/p>
楊仁愷也不敢驟下結論,他找到所有能搜尋到的資料,調查張擇端所描繪的《清明上河圖》。當時沒有附照片的書籍圖鑒,無奈之下,他只好參考如《東京夢華錄》這類文獻資料。
真跡如何流到東北有三種可能
為何《清明上河圖》會出現(xiàn)在東北?
1912年清政府倒臺,中華民國政府為了避免增加情勢的混亂,允許末代皇帝溥儀留在紫禁城宮內。舊宮廷的費用開銷相當大,新政府采取限制預算的措施,如果不變賣清朝蓄積了二百七十年的文物,紫禁城里根本沒辦法維持生活。
其中也包括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歷史很有意思——如果溥儀當初沒有把它帶出宮外,《清明上河圖》大概就會隨著蔣介石在1949年到了臺灣地區(qū)。
從北京紫禁城運出的《清明上河圖》真跡,先到了天津,后來溥儀到偽滿洲國當皇帝,又將之運到偽滿洲國的首都新京(現(xiàn)在的長春),收藏在皇宮內。
1945年日本投降后,溥儀攜帶大量文物想逃亡日本,但被蘇聯(lián)軍隊攔下,送到西伯利亞,再轉到中國接受思想改造。從1945年直到楊仁愷1950年在沈陽發(fā)現(xiàn)真跡的這段時間,誰也不知道《清明上河圖》遭遇了什么樣的命運。這也是這幅畫的許多謎團之一。
依據(jù)遼寧省博物館,師從楊仁愷的博物館前研究員戴立強的說法,從1945年偽滿洲國倒臺到1950年楊仁愷“發(fā)現(xiàn)”的這5年間,《清明上河圖》處于什么樣的狀態(tài),被推測為以下3種可能性。
第一,溥儀意圖逃亡日本,從宮廷帶出的好幾個行李箱中裝有古董和飾品,《清明上河圖》也包括在內。溥儀在機場被蘇聯(lián)軍隊逮捕收押,《清明上河圖》被交給當時的東北民主聯(lián)軍(后來并入人民解放軍),再移交給東北人民銀行保管。第二,在東北的一位解放軍參謀長,名叫張克威,他喜愛文物,在長春的市場上偶然買到《清明上河圖》,后來寄贈給東北人民銀行。第三,溥儀的隨員帶著《清明上河圖》等文物,后來和溥儀分開,自己逃亡,在大栗子溝這個地方被東北民主聯(lián)軍逮捕,文物被移交給東北人民銀行保管。
戴立強說,這3種狀況以第一種的可能性最高,但是沒有相關資料,很難查證。
(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