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漢超
從1917年到1947年的30年間,社會學(xué)家、社會工作者、報社記者等對上海乞丐的乞討方式進行過各種調(diào)查,其中有些方式頗為耐人尋味。下面就介紹幾種常見的乞討方式:
“盯狗”
這是乞丐在街上所用的最普通的乞討方法,就是跟在行人后面,口稱“老爺”、“太太”、“爺叔”并伸手要錢。民國時期上海乞丐常用的討飯術(shù)語顯然以婦女為乞討對象:“娘娘太太做做好事吧!一錢不落虛空地,明中去,暗中來,行了好心,有好報,發(fā)發(fā)慈悲心,開開金龍手,賞賜一個銅板,讓窮人買碗粥吃吃?!?/p>
“告地狀”
比“盯狗”要文明得多的是“告地狀”。所謂“告地狀”就是在街頭路邊放一張紙或一塊白布,上面寫著乞討的話語;也有用粉筆直接寫在水泥地或石板路面上的。乞討者不必開口,低著頭,愁容滿面地坐在旁邊,有的還不時地向走過的路人磕頭。據(jù)調(diào)查者言,婦女、老人和殘疾者用這種辦法的比較多。一份1933年錄自上海鬧市區(qū)西藏路的地狀云:“落難婦哀求各界慈善君子,救苦救難,實因丈夫生病數(shù)日,無法可想,只得路旁哀求來往先生隨意功德?!?/p>
“橋頭英雄”
完全伸手討飯和提供一點服務(wù)后要小費的乞丐之間并沒有嚴(yán)格的區(qū)別。后者可以是花樣百出,例如在飯店、戲院、旅館門口替客人開車門,在碼頭上幫著拎行李,在橋頭推車(被稱為橋頭英雄)等。
“體面的乞討”
“斯文掃地”之舉的乞討辦法最能打動知識分子。
一次,葉靈鳳和曾編過《洪水》雜志的詩人洪為法一起在瘦西湖邊上一家有名的“香影廊”茶館喝茶,有一個乞丐大約看出這兩個翩翩少年是舊友重逢于他鄉(xiāng),竟然念出了杜甫當(dāng)年贈李龜年的那首絕句:“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喜得洪為法拍手叫絕,連忙給了他兩角小洋。以當(dāng)時的物價,兩角小洋可在飯攤上飽食數(shù)日而有余矣。
(摘自《叫街者:中國乞丐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