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露+++高長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了首屆中國微課大賽(以下簡稱大賽),大賽引起全國中小學的廣泛關注,最終來自全國共計597份微課榮獲佳績。這部分微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中學微課的建設現狀,本文選取其中42份初高中英語作品進行觀摩,從知識板塊、錄制方式兩個維度對其進行了分析統(tǒng)計。
從知識板塊分析結果來看,中學英語微課還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不同板塊的知識交叉過多,主題不明,顆粒過大。有的作品符合“時間短”的特點,卻忽視了知識的“碎片化”。部分教師為充實微課內容,在一個微課中穿插講解多個延伸知識點,導致微課內容繁雜,主題不明,顆粒過大。如某作品的主題為“從句講解”,但其中穿插講解“It基本句型”知識點,結尾處并未對從句知識點進行課堂小結,顧此失彼,沖淡主題,可能反而影響了該微課的針對性。
第二,知識型微課與技能型微課比例失調。初高中微課多集中分布在句法、詞匯等知識型課程,其他板塊所占比例較小,語音類微課為零。由此可見,微課在句法、詞匯等知識型課程中的適用性已得到普遍認同,而互動性較強的(如語音類)技能型微課,其設計和制作可能還存在一定阻礙或這類微課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適用性欠佳。同時,技能型課程偏少,這與部分教師“重知識,輕技能”的觀念有一定關系。
第三,微課結構不完整,微課資源組織松散,聚合性欠佳。分析發(fā)現,本次大賽獲獎作品中鮮有參賽者提交輔助教學內容,這說明教師對微課的理解還不夠深入。中學英語涉及的知識點之間往往相互關聯(lián),但一節(jié)微課只針對單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知識相對零散,難成體系。分析發(fā)現,大賽獲獎微課資源只能通過獲獎名單的超鏈接獲取,組織狀態(tài)松散,并未形成資源的有效聚合,難以真正應用到教學實踐。由此可見,微課資源建設體系化問題仍是其順利應用于教學實踐的一大阻礙。
第四,“舊瓶裝新酒”,微課呈現方式“趨同化”。以句法為例,句法教學是語法教學的一個分支,在中學基礎英語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地位。認知語法觀強調基于語言應用的語法教學,其理念是遵循“語言使用—語法結構—語言使用”,即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引出語法點,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語法點。對中學生而言,某些語法點較為抽象,當教師采用“演繹法”進行教學時,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雖然也能掌握語法規(guī)則,但不利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相比之下,采用歸納法效果更好。以初中組“定語從句中只用that的常見情況”和高中組“Subject Clause”兩個作品為例,兩者屬于句法類微課,講解時教師都采用“演繹法”,逐條講解語法規(guī)則并輔以試題機械操練,既沒有充分的情境創(chuàng)設,也忽視了與“聽眾”(學習者)的互動。這種因循守舊的教學策略不符合“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微課建設思想,跟傳統(tǒng)的教學相比,存在“舊瓶裝新酒”之嫌。
中學英語教學有語音、詞匯、句法、寫作等若干板塊,不同板塊對呈現方式有不同的需求。分析發(fā)現,大賽微課大多相當于“PPT+配音”的“視頻化”課件,呈現方式高度“趨同”。如有的作品句型講解基本是文字呈現,枯燥乏味,缺乏情境,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中學英語要注重呈現方式的多元化。
從錄制方式來看,技術仍然是制約微課質量提高的一大瓶頸。
結合大賽微課的類型,本研究按照微視頻錄制方式將大賽微課分為錄屏型、攝制型、混合型三大類。統(tǒng)計得出,錄屏型微課占88%,比例最大,攝制型較少(12%),無混合式。由此可見,錄屏型相對其他類型微課在中學的應用更為廣泛。觀摩發(fā)現,錄屏型微課普遍還存在PPT課件粗糙、聲音不清晰、音畫不同步、后期剪輯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微課的制作涉及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素材的編輯,對教師的信息化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微課的質量與教師制作微課的技術水平直接相關,由此可見,技術仍然是制約微課質量提高的一大瓶頸。
微課教學設計“五步驟”
微課的開發(fā)、應用及維護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循環(huán)過程。針對當前微課存在的一些問題,英語教師可以遵循英語微課教學設計的“五步驟”,提高所開發(fā)的微課的質量。
1. 教與學的分析
第一,學習者分析,提高微課針對性?!耙詫W習者為中心”是微課建設的核心理念,學習者分析是對這一理念的具體落實,是微課教學設計的重要基礎。年齡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不同學段的學習者由于年齡差異,其興趣點、認知水平、知識結構等存在較大差異。通過學習者分析,教師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制作出更具有針對性的微課。
第二,教學內容分析,促進選題精細化與多元化。中學英語微課的選題應以實用為導向,明確主題,遵循“一課一點”的原則,精心篩選出教學中的重難點和易混淆點,促進選題精細化,避免教師將微課變?yōu)?0分鐘課堂的壓縮。此外,教師應摒棄“重知識,輕技能”的傳統(tǒng)英語教學觀,對不同知識模塊的微課進行開發(fā),促進微課多樣化發(fā)展。
2. 確定教學目標
根據教與學分析的結果,選用適宜的教學法,針對不同知識點確定教學目標,防止不同知識板塊的交叉。新課標將高中英語的教學目標分為五個方面,即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教師可參照這一標準,根據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并將其分解到具體的微課中,以便引導學習者積極學習。
3. 制定教學策略
不同知識類型的微課,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在制作微課之前,教師應根據微課內容,精心設計和組織微課內容及其呈現順序和方式,盡可能使微課的質量達到最佳。
4. 制作與開發(fā)
微課的制作與開發(fā)是微課教學設計的核心階段,對教師信息化技術要求較高。相關教師要積極參加微課理論與技術培訓,爭取做好以下幾點。
(1)腳本編寫與課件制作:教師在制作微課之前要精心編寫微課開發(fā)腳本,制作高質量的PPT課件。
(2)微課視頻錄制與剪輯優(yōu)化;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合理控制時長,選用最佳教學方式,利用多元呈現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多模態(tài)刺激,引起學生的興趣。微課的剪輯優(yōu)化主要是指片頭、片尾和字幕的添加,是提高微課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3)配套輔助性教學資源開發(fā);為保證微課結構的完整,教師還應開發(fā)配套微教案、微練習和微反思等輔助性教學資源,或在微課中引入游戲機制,設置趣味問答、闖關測試、自動反饋等模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資源聚合的技術性處理。為避免微課過度“碎片化”,教師可參考“可汗學院”的“Kownledge Map”,以知識點為單元,利用語義互聯(lián)技術實現“微課互聯(lián)”,幫助學習者構建系統(tǒng)的英語知識網絡。
5. 動態(tài)維護與更新
微課作為一種具有生命力的半結構化動態(tài)性教學資源,易于擴充,能不斷為教學補充新鮮營養(yǎng)。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實踐對微課進行“跟蹤式”更新,“以用促建”,使微課切實服務于教學實踐。
注:本文為西華師范大學“翻轉課堂試點項目”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李克東.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28-233.
胡鐵生.中小學微課建設與應用難點問題透析[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5-18.
范曉慧.英語語法教學:從規(guī)則到情境[J].中國大學教學,2009,10:94-96.
林正軍,姜暉.認知語法觀指導下的中學英語語法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12,06:80-85.
單瑩.從幕課、微課看碎片化和娛樂化學習[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1:18-19.
蔡躍.微課程設計與制作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3-29.
Knowledge Map[EB/OL].https://www.khanacademy.org/exercisedashboard, 2015-4-28.
何曉萍,蔣鑫.微課資源的建設與應用探討[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9:43-46.
梁樂明,梁錦明.從資源建設到應用:微課程的現狀與趨勢[J].中國電化教育,2013,8:71-76.
(作者單位:四川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