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
摘 要 針對馬鈴薯常見的病蟲害做了詳細介紹,并總結了發(fā)病的癥狀以及規(guī)律,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供農業(yè)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 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24-0-02
馬鈴薯因為的淀粉含量高,口味在市場上深得人們喜愛,因此在我國的種植面積很大。但由于在馬鈴薯的培育過程中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所以,在生長過程當中會經常受到病蟲害的侵擾。人們在面對這種問題時,通常采用的是使用農藥,雖然在短時間內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長此以往會增強病蟲的抗藥性,減少病蟲天敵減少,最終不利于病蟲害防治。而馬鈴薯一旦出現(xiàn)病蟲害,無論是質量還是產量都受到較大影響,嚴重影響農戶收益。所以,必須對馬鈴薯的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探討,找到最有效的防治技術,以保障種植者的收益。
1 馬鈴薯常見病害
1.1 馬鈴薯早疫病
馬鈴薯早期疫病的病原菌屬于半知菌類。菌源主要是靠寄生在植株殘體或者其他職位上生存和繁衍。病菌會在降雨量大、長時間灌溉以及經常長露水的地方進行繁殖,主要通過在受感染的植株表面產生孢子的形式,由于孢子的適應能力較強,所以可以在大部分區(qū)域存活,并通過風力傳播[1]。早疫病產生的孢子不多,但是發(fā)生的時間相對較早,而且生長傳播的速度卻很少受到葉片表面的濕度影響,所以發(fā)展速度還是相對較慢的。
病菌易侵襲較老的葉片,當濕度較高時易發(fā)生流行性的病癥,由葉片開始,嚴重時會達到馬鈴薯的塊莖。早疫病感染的馬鈴薯其一片會呈現(xiàn)黑褐色的病斑,斑形為圓形或者近圓形,紋路為同心輪紋,當環(huán)境的濕度較大時,病斑的上層會產生黑色的霉素,如果病狀嚴重則葉片會直接干枯脫落。如果是塊莖染病,則會產生淺褐色的海綿狀干腐物。
1.2 馬鈴薯黑莖病
黑莖病首先侵染的是馬鈴薯的種薯,尤其易發(fā)生于潮濕的土壤以及相對溫度較低的環(huán)境下。病菌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相對較強,甚至可以在莖塊或莖上過冬。所以,從苗期到生育后期都可以發(fā)病,但在幼苗期發(fā)病頻率較高。且感染后的馬鈴薯還會傳染給未發(fā)病的馬鈴薯。尤其在高溫高濕的情況下這種傳染的速度會更快。
感染黑莖病的植株,如果是感病較輕的則會矮化,葉的頂梢會向內收攏。葉片會變得小而且黃,呈向上卷曲狀,嚴重的會出現(xiàn)萎蔫。莖基變黑是最容易看出的病癥,軟化腐爛也較容易發(fā)現(xiàn)。
1.3 馬鈴薯晚疫病
晚疫病在馬鈴薯生長的各個時期都有可能發(fā)生,病原通常是田間殘留的有機體或者是直接儲藏在種薯當中進行越冬,然后隨新的枝椏一起生長。馬鈴薯晚疫病的病菌適宜生存在白天暖而夜晚冷的潮濕環(huán)境當中,當相對濕度達到90%以上,溫度達到20~25 ℃時,孢子最易形成孢子囊[2]。所以,這種病一般發(fā)病與空氣潮濕溫暖的有霧天氣。病原的傳播速度極快,首先侵入隨后就會產生孢子,并且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快速進行二次傳染。
當該病最開始病發(fā)時,先侵染葉片以及葉柄和莖塊。在葉片上大多呈現(xiàn)的狀況是從葉尖和葉邊緣開始產生水漬狀的綠色斑點,當空氣中的濕度增大時,會迅速的擴散至整個葉片,且病斑有綠色逐漸轉變?yōu)楹稚?,斑點逐漸擴大為條紋狀。在病斑周圍會產生白色的霉層,霉層大多出現(xiàn)于葉片的背部。當病較為嚴重時,葉片首先會萎蔫,然后整個植株就會變黑直至全部腐爛。但是在天氣較為干燥的環(huán)境時,病斑則會呈現(xiàn)枯褐色,而且葉片的背部也不會出現(xiàn)白色的霉層,輕觸就有可能造成葉片碎裂,而且與潮濕環(huán)境不同的是,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下,病菌的擴散速度會相對較慢。塊莖的癥狀與葉片相似也會出現(xiàn)褐色的條斑,而且潮濕的條件下傳染也是相對較快,并且伴有霉層產生。最終馬鈴薯將會腐爛。
1.4 馬鈴薯病毒病
馬鈴薯病毒病是對多種導致馬鈴薯發(fā)病的多種病毒病狀的總稱。主要包括的病毒有最常見的花葉病、卷葉病以及纖塊莖病等。其在發(fā)病時有著共同的特征,都會呈現(xiàn)葉部的斑點以及葉片變小的癥狀[3]。同時,葉脈和葉柄上均會出現(xiàn)壞死的斑塊或者卷曲的現(xiàn)象。這些病毒大都以昆蟲來進行傳播。
2 病害的防御治理措施
2.1 早疫病防治措施
對于早疫病來說應該盡早的進行管理,保證水肥條件良好,增強植株的抵抗能力。當馬鈴薯生長較為穩(wěn)定以后,每隔10~15 d就進行1次保護性殺菌劑的噴灑工作。如果發(fā)現(xiàn)病癥則可加大藥劑的噴灑劑量。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2.2 黑莖病防治措施
要想達到對黑莖病的防治效果,則需要在選種的初期就進行防御,首先,盡量選用無病種薯。其次,進行催芽或者曬種,淘汰有病的種薯。在進行播種時,可以適當混入少量的干土或者草木灰,進行攪拌,攪拌均勻后灑在播種馬鈴薯的溝內。當發(fā)現(xiàn)病株時,要及時拔除。
2.3 晚疫病防治措施
晚疫病的防治,首先,采用無病的種薯,然后入窖儲藏,過冬之后進行春化處理、切塊、催芽,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進行嚴格的把關,去除病薯。在播種后,要對土層進行加厚處理,以免孢子落入土壤而感染莖塊。如果葉片感染后壞死,則需要及時清理。在培育期間,要進行藥劑的噴灑,大約7 d/次。
2.4 病毒病防治措施
病毒病在進行防治時應當選用脫毒的馬鈴薯,并且防止對他的病毒進行傳播的蟲害。一旦發(fā)現(xiàn)病毒蟲害應當及時的用藥,加以處理。
3 馬鈴薯常見蟲害及其防治措施
3.1 地下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下的害蟲主要有地老虎和螻蛄等。這種害蟲需要用黑光燈等來進行成蟲的誘殺,主要是利用其趨光性,減少害蟲的產卵量。然后利用藥劑,分為播撒型的藥劑以及噴灑型的藥劑,目的是將害蟲殺死在馬鈴薯根部。必要時還可以利用毒餌將其殺死。
3.2 瓢蟲及其防治措施
瓢蟲一般危害馬鈴薯的葉片。在防治時,大多利用成蟲的假死性來對其進行人工的捕殺如果還是卵狀則可以進行直接的摘除。如果是剛成蟲期則可以利用藥劑來進行噴灑。
4 總結
從馬鈴薯的選種階段到馬鈴薯生長前期的管理以及最后的收獲過程,都必須嚴格的執(zhí)行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不可放松。尤其在收獲后期,絕對不能因為收獲了就放松防治的警惕性。在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一定要以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對待工作,不斷總結經驗,找到真正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方法,促進馬鈴薯產量及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牛錦山.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1(15):191-191.
[2]任廣兵.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J].北京農業(yè),2014(30):160-160.
[3]黃世金.淺析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J].新農村(黑龍江),2014(24):137-137.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