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一位父親領(lǐng)著5歲的女兒,正沿著人行道走著。父親和女兒還在聊著天,可就因為一句話不合,5歲的小女孩被惹怒了。瞬間,原本乖巧可愛的小女孩變得小臉氣得發(fā)紅,上氣不接下氣,又是跺腳又是搖頭,拽得緊緊的小拳頭在空中憤怒地揮舞著,比這更嚴重的是那不斷提高分貝值的尖叫聲和哭聲。
案例分析:
出現(xiàn)這樣棘手的情況,溫柔一點的爸媽一般會說“哎呀妞妞怎么這樣呀,下次可不許哦……”暴躁型的爸媽則索性就來一句:“你再這樣我就揍你!”這是典型的“熊孩子”養(yǎng)成之路。為什么不許?孩子錯在哪里?為什么公共場合喧嘩是不合適的……家長的道理沒有講,可想而知,孩子再次犯錯在所難免。
如何智慧拆招:
◎以平等的姿態(tài)跟孩子談談,比制止或滿足孩子更有效。一方面這能平靜孩子的情緒,另一方面也會讓孩子知道,這種吵鬧是無法達到讓家長順從自己的目的的。
◎在講清道理的基礎(chǔ)上,下次再犯要令行禁止。孩子再發(fā)脾氣的時候,父母可以從容地離開發(fā)脾氣的孩子,與他保持一定距離并擺出一副輕松、耐心、不帶威脅成分的架勢。等他自己漸漸平靜下來以后,可以再心平氣和地跟他談談,強化要心平氣和地講道理的正確行為方式。
◎在原則面前讓孩子感覺逆反毫無效果
有些逆反可以不必計較,有些則要認真對待,尤其是一些基本原則,我們需要堅持到底,讓孩子感覺在原則面前逆反毫無效果。例如在去商場之前,媽媽跟孩子商量好一次只能買一種家里沒有的新玩具,如果買了一個還要買,就回家不去游樂場了。到了商場,孩子拿著兩個新玩具不走,媽媽就給出選項:“如果你只選其中一個玩具,我們買了之后就去游樂場;如果你要兩個都買,我們買了之后就回家不去游樂場了;你選擇吧?!比绻⒆舆x擇兩個玩具又鬧著去游樂場,我們不能心軟屈從,讓孩子明白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后果,不能隨心所欲。
◎沉著地防患于未然
兩歲的孩子已經(jīng)有一些安全常識,但是當他逆反的時候,他會明知故犯、偏闖禁區(qū),我們已經(jīng)給他講明白的道理也沒有用,為了避免親子沖突又保證孩子的安全,只能盡量把危險的東西藏起來,放在孩子翻箱倒柜也夠不著的地方。如果孩子非要拿廚房里的刀玩,可以嘗試“切”一個他喜歡的玩具,例如先在玩具上輕輕地“切”一道印,讓他親眼看見刀切是很危險的,當然也是心疼自己的玩具被“刀切”,他就對玩刀沒有好感了。在心理學上,有時為孩子添加厭惡刺激,會有效地降低孩子的沖動行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