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軍 陳香
摘 要 敘述了是否選擇轉基因食品是一個個人決策的問題,參與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爭議是公民參與社會決策的重要表現;理性對待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爭議是公民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首先需要公民根據已有的生物學知識來進行初步的判斷,然后尋找科學事實和科學證據進行證明,用理性的分析和論證來替代盲目的爭議。目前已有的事實和呈現的證據證明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公民應該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轉基因作物種植和監(jiān)管的法制上來,共同推動轉基因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
關鍵詞 轉基因食品 安全性 科學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Q-49
轉基因食品其實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自1994年美國第一例耐儲存番茄被批準上市算起,也有20年的歷史。盡管有專門的科學機構對擬批準上市的轉基因作物進行嚴格的安全性評估,但是,隨著轉基因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和新媒體的發(fā)展與崛起,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成為普通民眾關注的焦點。
1 質疑的主要焦點
目前,質疑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觀點大致可以歸為兩類:① 轉基因食品會危害人體健康;② 基因轉移違背自然規(guī)律。持前者觀點的人認為,食物中增加了外來基因,這些基因可能會侵入人的身體,甚至會導入人的細胞,插入人的基因,從而有可能使人的基因結構發(fā)生改變;后者認為,人為進行基因轉移違背天意和自然規(guī)律,自然界中是不存在基因轉移的,純自然的食品才是最好的、無害的。
2 討論的前提
認為食品中存在人為轉入的基因就會有害的觀點,是缺乏相應的科學知識。首先要理解兩個前提條件① 轉入的基因是自然界中已經存在的,而且對于人體是無毒害的;② 要對基因的表達過程和產物進行分析和研究,也就是對這些食品進行安全認證,即對它要進行生理生化分析,以確定其無害,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而且也是轉基因食品批準上市的前提。在這兩個前提下,才能進行理性討論。
① 人體每天所食用的食物中有各類糧食、蔬菜、肉類和水果,它們本身就是由一個一個細胞構成的,細胞里面有多種多樣的基因,也就是說,人體每天要攝入很多基因。這些基因在胃腸中會被消化分解成小分子物質,吸收進入人的血液,最后進入細胞中參與人體復雜的代謝活動。自從人類文明以來,這樣的事實每天隨時都在發(fā)生,從來沒有人認為這些混雜在一起的外源基因是有害的,會整合到人體的基因之中。如今,人為地將一種無害的可以食用的基因轉入作物中形成新的品種,并且證明這種基因和這種食品是無害的,那么,由這種轉基因技術所生產的食品,其意義等同于人們進食多種食物,何況這種食品還得進行加工烹飪,改變其中的物質結構和性質。因此,從消化和吸收的過程看,轉基因食品是不存在安全性問題的。
② 自然界中本來就廣泛存在著基因交流現象,這是物種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人類幾千年的農業(yè)育種歷程就證明了這一點。經過雜交、汰劣留良,已經改變了許多物種的基因。例如,異源六倍體小麥的基因就是來自三個不同的物種;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最初來源于野生稻與常規(guī)稻的雜交,常規(guī)稻的基因得到了改良。改變農作物的基因,讓其表達出更優(yōu)質、更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這本身就是人類的一種巨大進步,即人類進步過程中包含著對基因的利用和改進。再者,在自然狀態(tài)下,土壤中的農桿菌可以將自身質粒上的基因轉到植物體內,可見轉基因是自然界本來就存在的現象。目前,轉基因在抗蟲、抗病毒、抗逆和改良作物的品種等方面都有著良好的表現。制藥工業(yè)中常常對細菌、酵母菌進行基因的改變。例如,胰島素、干擾素、白細胞介素等一系列的人類蛋白藥物的生產都依賴于轉基因技術,將正?;蚪柚鷾缁畈《緦牖虍惓5娜梭w而進行的基因治療也早已成功進行。這些都是自然界中和人類生產生活中廣泛存在的基因交流現象。
傳統(tǒng)的、自然生產的食品就一定好嗎?可以吃一吃野生的桃、梨和葡萄,嘗一嘗野生的小麥和水稻種子,也可以嘗一嘗傳統(tǒng)的小粒玉米,你就會改變想法,得出科學合理的結論。而且,人們不能忽視不見這樣的基本事實:有機食品針對的是種植和管理條件,其作物的品種是經過人類選育過的,其基因組成也是基因交流的產物。
3 事實和真相
互聯網上廣為流傳的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的事例有多起。例如,2010年9月21日,《國際先驅導報》報道稱,“山西、吉林等地因種植‘先玉335’玉米導致老鼠減少、母豬流產等異常現象”;2012年9月19日,法國分子生物學家塞拉利尼教授及其同事在《食品與化學毒物學》雜志上發(fā)表一篇論文,報告了喂食轉基因玉米NK603的實驗鼠壽命比正常實驗鼠短,且前者出現腫瘤的機率更高,等等。這些報道成為反對轉基因人士的“有力武器”,也是普通公眾懷疑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害的“直接證據”。
事實上,它們是不真實的,更是不科學的。當這些沒有經過證實的流言廣泛傳播時,需要用事實和真相來說明,更需要科學、理性的分析。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所針對常常被引用的包括上面兩個事例在內的共十個“轉基因安全事例”逐一分析,找到這些事件的原始出處和權威機構的最終論斷,指出這些“轉基因安全事例”均缺乏科學的依據。
科學研究和實踐證明,轉基因食品問世以來,并無一例被證實是真實有害的,無論是對環(huán)境,還是對人畜都是如此。因此,應當認為經過科學評估的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英國環(huán)保人士馬克·林納斯曾堅決反對轉基因技術,然而在學習了轉基因相關知識后,改變了原有的態(tài)度,并于2013年1月3日勇敢地站出來為自己以前的錯誤言論和行為道歉,疾呼結束關于轉基因問題的爭論。
許多國際權威機構,如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wèi)生組織、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歐洲食品安全局等普遍認為“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同樣安全”。歐盟最近發(fā)表的一份報告表明,在500多個研究組歷經25年做了130多個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是:生物技術特別是轉基因技術,本身并不比常規(guī)植物育種方法更危險。
4 發(fā)展轉基因作物的原因
有些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部分民眾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疑慮,我國為什么要研發(fā)轉基因作物呢?看看下面的事實就能明白我國面臨的嚴峻形勢。我國從1995年開始進口非轉基因大豆,從1997年開始進口轉基因大豆,近幾年來每年都進口5000多萬噸大豆,這些大豆按現有的品種和技術水平測算,需要4億多畝的耕地,而我國沒有這么多的后備耕地資源。為了緩解我國糧食需求增加和耕地資源有限之間的矛盾,利用轉基因技術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是一個較好的解決途徑。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美國大豆產業(yè)由于轉基因技術的原因,大大降低了種植成本,從美國運來中國的大豆價格低廉,質量優(yōu),對我國的大豆產業(yè)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我國從一個大豆原產國和出口國快速轉變?yōu)槿缃?0%的大豆都依賴進口的國家??梢?,轉基因技術的發(fā)展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我們不從事轉基因作物的研究,讓出這塊大有可為的領域,我國的糧食安全最終可能會受制于人!
目前,我國共發(fā)放7種轉基因植物的安全證書,即1997年發(fā)放的耐貯存番茄、抗蟲棉花安全證書,1999年發(fā)放的改變花色矮牽牛和抗病辣椒(甜椒、線辣椒)安全證書,2006年發(fā)放的抗病番木瓜安全證書,2009年發(fā)放的抗蟲水稻和轉植酸酶玉米安全證書?;诠娸浾摰膲毫捌渌颍壳爸挥锌瓜x棉進行了大面積種植(吳孔明院士經過10年的調查研究,認為我國大規(guī)模種植抗蟲棉是安全的),抗病番木瓜在廣東有少量種植,其余的均未生產。而為了滿足國內的市場需求,我國進口了大量的轉基因作物用作食品加工原料,如大豆、玉米、油菜、甜菜等。根據國際農業(yè)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在2014年2月13日發(fā)布的一份報告,我國種植轉基因作物的面積居全球第6位,位于美國、巴西、阿根廷、印度、加拿大之后,而在1997年我國位居全球第4位。
基于以上事實和理由,轉基因技術及轉基因作物(食品)不是應不應該發(fā)展的問題,而是如何發(fā)展的問題。
5 公民關注的焦點
轉基因食品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需要經歷一個過程逐漸被公眾認識和了解。在這個過程中,對于轉基因食品的質疑和爭議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必要的。今天的科學研究離不開政府的經費資助和大量的公共資源,因此,它理應受到輿論的監(jiān)督和約束。再者,公民積極參與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討論是公民關注社會的一種積極現象,是公民意識的覺醒,值得鼓勵和肯定。
但是,要證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是要通過科學的研究和評估,不是公眾討論所能最終解決的。目前公眾提出的所有問題,科學家在一開始就都提出來了,因此,要信任科學家和科學研究工作者,讓他們有相對寬松的研究空間。因為他們掌握較多的科學知識,有最真實可信的實驗數據。如果我們還是相信自己的判斷,也沒有關系,我國實行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標識的政策,即嚴格標明轉基因食品的種類、成份和來源,公眾有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有人可能會擔心,非轉基因食品會被轉基因食品完全取代,在市場上消失。實踐表明,有些轉基因作物品種在生產中有較大的優(yōu)勢,會逐步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如轉基因大豆;而有些轉基因作物品種相對于常規(guī)育種的品種沒有明顯的優(yōu)勢,會逐步退出市場,如轉基因甜椒和耐儲存番茄。
需要指出的是,公眾質疑轉基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公眾不了解,而大多數科學家忙于做研究,與公眾交流的不夠,政府相關機構也缺乏相應的政策說明。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媒體,而媒體在發(fā)布相關報道時,如果未進行仔細核實、多方查證,只考慮吸引公眾眼球,很可能會造成社會的恐慌和不安,也會增加公眾對科學研究的誤解,從而阻礙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因此,媒體應客觀公正地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科學家應承擔起向公眾進行科學普及的社會責任,政府應建立面向公眾開放的信息發(fā)布和監(jiān)測平臺,而公眾則應該保持理性科學的討論態(tài)度。
同時,任何科學技術在發(fā)展過程中都存在一定風險,科學認識也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20世紀30年代DDT被合成出來,10多年后作為一個殺蟲劑產品推向市場,其發(fā)明者于1948年還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到了50年代人們就發(fā)現它引發(fā)了很多問題。因此,在發(fā)展轉基因技術的同時,必須加強管理和監(jiān)督,對于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作物品種和已經推廣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品種還應長期跟蹤監(jiān)測,一旦發(fā)現問題應該立即處理。另外,現實生活中,可能還存在未經安全評價和正式批準就非法種植轉基因作物的情況。這都需要公眾以及媒體積極地參與監(jiān)督。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就技術而言,其本身并不存在對錯之分,但是利用技術的目的是存在對錯的,一種技術可能被用來造福社會,也可能被用來危害社會,就像核技術可以用來發(fā)展核能,也可以用來制造原子彈。因此,正確利用轉基因技術,推進轉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管理和監(jiān)督,應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也是打消公眾疑慮的重要途徑。
6 科學素養(yǎng)非常重要的原因
做出正確的個人決策是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F代社會,每個公民都會對個人生活做出決策,小到每天吃什么最健康,穿什么衣服最合體,大到工作變遷、結婚、買房等影響前途的重要事項。不僅如此,參與公共決策,為社區(qū)、工作集體和國家的發(fā)展獻計獻策,這都是公民社會的重要內容。但是,不少公民做出的是盲目的決策。例如,聽說多吃食鹽可以抗核輻射,就到處搶購食鹽;聽人說多喝綠豆湯可以治百病,就花高價搶購綠豆;聽說生吃茄子可以除去人體腸胃中的油脂,盡管生茄子難以下咽,但還是照吃不誤;聽說PX項目危害人的健康,就盲目跟隨別人抗議。盲目決策反應出行為的荒唐可笑,不僅影響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影響他人的生活,嚴重得還會影響到社會的穩(wěn)定,這都是缺乏科學素養(yǎng)的明顯體現。
科學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運用獲得的科學知識,解釋相應的科學現象,并對科學的相關問題作出以證據為基礎的結論。對于轉基因食品而言,如果人們遵循這一條,用自己已有的科學知識進行理性分析,然后針對呈現的各種不合常規(guī)的、不科學的所謂證據進行判斷,尋找那些經過證實的證據支持我們的觀點。有了這樣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精神,就不會被各種言論所左右,不會被謠言所迷惑,更不會被所謂的“名嘴”所“引導”。例如,有些人擔心食用轉基因食品后,食品中的各種基因會進入人體,致使人患上癌癥;還有些人擔心害蟲吃了轉Bt殺蟲蛋白基因的作物會死,人吃了也會有問題。其實,只要具備一些基本的生物學知識,進行一些基本的推理判斷,就會對這些諸如此類的說法有個正確的判斷。
因此,只有掌握一定的生物學知識,提高公眾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以科學的論據和理性的態(tài)度“武裝”起來的公眾討論,才能夠將科學的麥粒從糠殼中脫出。而公眾的支持是我國轉基因技術發(fā)展的最大動力!
最后,以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關于轉基因的講話作為結束語:“我強調兩點:一是確保安全,二是要自主創(chuàng)新。也就是說,在研究上要大膽,在推廣上要慎重。轉基因農作物產業(yè)化、商業(yè)化推廣,要嚴格按照國家制定的技術規(guī)程規(guī)范進行,穩(wěn)打穩(wěn)扎,確保不出閃失,涉及安全的因素都要考慮到。要大膽創(chuàng)新研究,占領轉基因技術制高點,不能把轉基因農產品市場都讓外國大公司占領了?!?/p>
參考文獻:
[1] Seralini GE,Claira E,Mesnagea R,Gressa S,Defargea N,Malatestab M,Hennequinc D,Vendomoisa JS.Long term toxicity of a Roundup herbicide and a Roundup-tolerant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J].Food Chem Toxicol,2012,50 (11): 4 221-4 231.
[2] Francois H.Biotechnology.Bring bring more rigour to GM research[J].Nature,2012,491 (7424):327.
[3] Nicole W.A closer look at GE corn findings[J].Environ Health Persp,2012,120 (11): a421.
[4] 剖析國際十大“轉基因安全事例”[J].中國農業(yè)信息,2013,2:10-12.
[5] 楊萍.轉基因食品及其安全[J].農業(yè)與技術,2005,25:149-151.
[6] Wu KM,Lu Y,Feng H,Jiang Y,Zhao J.Suppression of cotton bollworm in multiple crops in China in areas with Bt toxin-containing cotton[J]. Science,2008,321 (5896): 1676-1678. 文獻標識碼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