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成才
一次不經(jīng)意間,在學生的一份語文試卷上看到這樣一道題:
材料一:一個孩子四歲才會說話,七歲才會寫字,老師對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滿腦子不切合實際的幻想。”他還遭遇退學的命運。
材料二:另一個孩子曾被父親抱怨是白癡,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沒有考進去,他叔叔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材料三:第三個孩子經(jīng)常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jīng)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獵、捉耗子,將來怎么辦?”所有教師和長輩都認為他資質平庸,與聰明沾不上邊。
材料四:這三個孩子分別是愛因斯坦、羅丹和達爾文。
問題是:看完以上四段材料請寫出你的發(fā)現(xiàn)。其實,這是鎮(zhèn)江市語文中考也是平時語文考試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一道試題。我在想,學生看完這樣的材料后腦子里會有怎樣的發(fā)現(xiàn)呢?再看看學生試卷上,清清楚楚地寫著三點紅色筆跡的答案:①每個孩子的前途不可估量。②人們往往不能發(fā)現(xiàn)孩子的潛能。③幼時表現(xiàn)不好的孩子長大以后只要不懈努力,同樣能有所作為。
是呀,每個孩子都有不可估量的潛能,只要不懈努力,即使幼時表現(xiàn)不太好的孩子同樣能有所作為。現(xiàn)實教學中,我們確確實實會遇到所謂“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經(jīng)常遭到父親的斥責”被認為是“孺子不可教也”的學生,可是,我們是像試題中答案那樣去對待孩子們的嗎?是那樣對待尤其是那些老師認為是異類的每一位孩子的嗎?
至此,又令我猛然回想起2014年12月19日赴灌南北陳集中學學習交流時聽到的一節(jié)語文觀摩課。課題是“宇宙里有些什么”,上課伊始,老師很自然地問起學生:“說明方法有誰知道?”只見同學們紛紛舉手,踴躍發(fā)言,氣氛有些熱烈。驀然,老師可能是無意間又追問了一個問題:“有誰對說明方法一點兒都不知道?”不問則罷,一問還真出人意料,竟然還真有一位同學把手舉得高高的。
說實話,當時看到還真有這樣的同學舉手,我很詫異,也很震驚,同時也很擔憂,為這位老師擔憂,她會怎樣去解答這個一點兒都不懂的學生的問題呢?直接告訴他答案,還是很鄙視地批評他一頓:這個都不知道,還上什么學?說真的,當時我的心還真有點兒七上八下,懸在那兒。好在我們的教師還是有一定的應變能力的,較好地處理了這個自己挑起來的較為棘手的問題。
課后,我就在想,無論是課上還是課間或是平日的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類似的學生,和他們發(fā)出的這些看似愚蠢卻是稀有更是珍貴的聲音。當然,教師要能真正地珍惜這些聲音,必須牢牢修煉自身的素養(yǎng)。
記得魏書生老師說過:“做老師的不要輕易發(fā)火,更不能諷刺、挖苦看似很落后的學生。說不定他們將來比你眼中的優(yōu)秀生有出息,更會賺錢?!彪m然學生屢答屢錯,但卻屢錯屢答,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氣。可能他們是聽不懂課,但卻三年如一日,這需要多強的意志。
是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心中只有能容得下“老師,我不知道……老師,我不懂……”這些看似愚蠢孩子的聲音,才能傾心聆聽孩子那些稚嫩卻稀缺的聲音。學生們都拿“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來形容咱們教師,可我們教師呢?我們有的教師竟用一些近似霧霾似的言語把我們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污染得滿目瘡痍,甚至眼淚盈眶。
所以,做教師就要有寬大的胸懷,特別是耐心和無私的愛心,只有這樣才能善待這些稀缺的聲音。
時下,標準的語文答案不僅扼殺了我們教師的個性,也無情地抹殺了那些原本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想象的孩子的思維,讓他們不是變得遲鈍,而是愚昧甚或麻木。給孩子松綁,放開手中的線,風箏才會飛得更高。
高爾基曾經(jīng)說過:“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們,這就是一件國家大事了,這需要才能和淵博的生活知識?!边@是在告誡我們,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名愛心的教師,還要成為一名有教學機智的教師,只有這樣,那些稀缺的聲音才會得到應有的善待。
(作者單位:江蘇句容市天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