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 要] 伴隨著新課改的推廣和實施,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如不斷擴展的教學內容與有限的課堂時間產生矛盾,學生由于缺乏歷史知識結構不能適應模塊式教學,“以生為本”教學思想流于表面,倡導生成資源利用而忽視了預設的運用等。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阻礙了新課改的順利推進。歷史教師應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素養(yǎng),把情感融入歷史課堂教學中,在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教學相長。
[關鍵詞]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問題
一、不斷擴展的教學內容與有限的課堂時間產生矛盾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課堂教學由原來教師的照本宣科轉變?yōu)閷W生自讀,在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思考問題。課堂教學有了很大的空間,可以深入也可以拓展。當歷史課堂教學有了伸縮余地的時候,教師有了增加教學容量的機會,課堂時間自然也就加長,這就與有限的課堂時間產生了實際矛盾。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教師如果理解不了新課改理念的內涵,就會把握不準教學目標,很難拓展知識內容體系。經過擴展后的教材有了很大的延伸性,能夠挖掘的空間很大,再加上教學參考資料繁多,如果教師不能合理取舍,就會使原本就已存在的矛盾更加深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如果不能把新理念滲透到教學中去,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這跟認為“采用灌輸?shù)姆椒▽W生才能學到更多知識”的做法沒有什么區(qū)別。有的教師為了迎合新課改,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將整個課堂教學時間全部用于學生開展活動,極大地拖延了教學進度。課堂上沒有生成的問題,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學重心產生嚴重偏移,即使有問題生成時教師也無力應對。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迎合新課改要求,認真研究教學大綱,準確把握教材,吃透教材,這樣在教學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從而提高新課改下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學生缺乏歷史知識結構,不能適應模塊式教學
面對歷史課知識結構的板塊模式,高中生一時難以適應,陷入手足無措的困境。追其原因,主要是當下的歷史教學在宏觀目標、層次推進以及建立結構框架等方面尚未形成協(xié)調機制。歷史教學目標和實際操作中達到的效果有一定的差距,不管是在教學層面還是在教師操作方面都無法站在相當?shù)母叨热ヌ骄窟@個問題。教師只有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才能走出這個困境。
初中歷史學習是高中歷史模塊式教學的基礎,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在初中階段并沒有整體認識和學習歷史知識,再加上歷史學科在中考中地位有限,導致中學生對歷史學科認識不足,歷史觀念淺薄,沒有形成歷史意識。到了高中,歷史模塊教學跨越性較大,學生由于缺乏歷史知識結構,一時無法適應。
對于學生來說,高中歷史知識更加深奧,學起來有了一定的難度。歷史學科知識涉及非常廣泛,比如地理學科中的氣候變化、政治學科中的“國家政體”《民主與專制》等概念,歷史學科和它們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學生學習的時候要聯(lián)系其他學科進行理解。如果學生沒有積累這些知識資源,歷史教師也不作任何講解的話,學生學習一些專業(yè)性知識的時候就會存在理解困難。因此,精準把握教學深度對歷史教師而言是一個挑戰(zhàn)。歷史教師不但要具備深厚的專業(yè)基礎,還要積極學習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做一名博學型教師,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新課改向前發(fā)展。
三、“以生為本”教學思想流于表面
針對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教師要真正理解“主體”的含義,如果理解偏差,課堂教學就會出現(xiàn) “形”與“質”分離?!靶巍本褪俏覀儍H憑眼睛就能看到的,比如課堂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搜集資料并整理,小組之間進行討論,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主動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等,體現(xiàn)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而“質”主要指學生在課堂上經歷思考、辨析、感受、體驗等,學習成果就是學生情感和體驗的呈現(xiàn)。學習階段不同,對學生的要求不同,學生的主體表現(xiàn)形式也不相同。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的表現(xiàn)程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低,而內在的表現(xiàn)程度卻在逐漸上升。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加強對學生思考問題方法的訓練,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加以指導,增強學生的主動意識,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會表現(xiàn)得更充分,避免對合作探究產生依賴。
新課改強調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并沒有真正把它滲透到教學中去,只在形式上對學生示以尊重,培養(yǎng)學生情感和價值觀的目標并沒有得到落實。比如,教師經常簡單地提問學生,給學生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或者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等,以為做到了這些就是以人為本。事實上,歷史是一門具有內省性質、樹立公民意識的學科,其本質就是學習者解放自己,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在理解人格意義的基礎上去學習歷史知識,進而成為一名現(xiàn)代公民。要想達到這種教學境界,首先,教師要做一個具有解放意識的代表,本身就是一個思想寶庫,擔當學生學習的領路人;其次,教師要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素養(yǎng),在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教學相長,理解歷史教學的內涵,通過多種途徑完成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養(yǎng);再次,教師要把情感融入歷史課堂教學中。歷史學科本身包含了思想、情感、態(tài)度、精神等多種元素,同時滲入研究原理和理論觀點,完成對學生價值觀鍛煉和重塑的過程。
四、倡導預設的運用而忽視了生成資源利用
在新課程改革中,大多數(shù)教師積極倡導預設的運用,卻忽視了生成資源利用,從而失去了利用再生資源深化教學的機會。所謂課程生成,是指知識、思想、技能等資源的升華和提高,是學生課堂學習所需要的有效資源,它是與學生思維水平和課堂自然相適應的東西。在歷史課程改革中,教學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在課前備課和預設課堂環(huán)節(jié)有針對性地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對以前的課程進行有效的課堂生成,用新的理念去整合、利用,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資源。這個過程中,既完成了當堂教學任務,又積累和豐富了之前的課程資源,為打造高效課堂奠定了基礎。
在新課改初期,教師們經歷了思想觀念的洗禮,想方設法探索新的教學方式,以期突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束縛,無形中固化了教學模式,忘卻了新課改的本質。教學方法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面臨著這樣一個矛盾:想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但課堂時間不允許。需要注意的是,一味地迎合新課改的要求,變換著教學方法,這難道就是新課改的真諦?教學方式的甄別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在貫徹新課改精神的前提下,考慮到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要素,如尊重、信任、品格、情感等,要把有價值的因素融入到教學中,要符合教學的目標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不能只追求方法的多樣。教學方法不是固定的形式,只要適合歷史學科就行。不管是在教學中還是在評價的過程中,都不能搞形式主義,應堅持實事求是,避免新課程改革淪為空中樓閣。
參考文獻
[1]周麗娟.淺談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09(9).
[2]王稚韜.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重在實施素質教育[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3).
[3]高銘.淺談新課程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的新探索[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8).
[4]林家勤.論新課程指導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 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