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燕
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教材加強了口算和估算的教學,提倡算法多樣化,同時刪減了一些繁難的計算,淡化了計算的速度要求,因此常常會有教師反映,現(xiàn)在的學生計算正確率下降,計算能力退化,等等。實際上,計算在小學數(shù)學的各個年段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計算能力不僅僅是小學生必須形成的基本技能,更是一種數(shù)學的思維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單一的、孤立的,它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還是需要教師針對不同年段兒童的身心特點采取相應的策略,循序漸進地加以培養(yǎng)和提高。下面,筆者就一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一些策略。
一、結合現(xiàn)實情境,講清算理、厘清算理
如果計算教學過多強調簡單、重復、機械的訓練,會使學生對數(shù)學失去興趣,甚至討厭數(shù)學。計算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中才能真正體現(xiàn)出它的作用。教學時選用學生熟悉的事例,創(chuàng)設生動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數(shù)學問題,接著探討計算方法,進而解決所提出的實際問題,能使計算方法的探討活動與解決實際問題融于一體,容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由于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討計算方法,可以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為什么要這樣算。
如教學右圖題目,可以用編故事來說算理,當然,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的,我們不容忽視。只要他們說得合理,都應該進行鼓勵。如圖1,可以引導他們說:媽媽買來19個蘋果,拿走了1個,籃子里還剩下幾個?并知道題目要解決的問題是:籃子里剩下幾個沒拿?就是從原來的總數(shù)19個中減去拿出去的1個,是用減法計算。如圖2,當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會表達出圖意,如用雙手表示把兩邊的烏龜數(shù)量合起來,是用加法計算。學生還會編故事:有2只烏龜在玩耍,后來又有5只參加,一共有多少只烏龜?就是把它們(2和5)加起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問問學生“你們是怎么想的”,讓學生學著講算理,準確率就會相應地提高。
二、手、口、腦相結合,強化口算
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口算地位不容忽視,它花時少,速度快,鞏固與強化意義重大,同時它也是提高計算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每個學生都準備一本“聽寫本”(其實就是單行本),在上課前的兩三分鐘,教師說口算題,如:15-6=,12-7=,9+4=……學生在“聽寫本”上寫出所聽到的口算題,并寫出得數(shù)。當然這對個別學生是有困難的,但堅持一段時間,他們就會有進步。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可以相應地改變一下形式,如適當增加難度,例:17-()=8,15-()=7,12-()=5……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讓同桌(最好是“一幫一”搭配的形式)之間出題“聽寫”,然后互相評價等。這樣的過程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幫助和督促,而且在他們出題目的過程又是一個新的思考過程,慢慢地學生的數(shù)感會增強,口算能力會得到提升。
三、尊重算法多樣化,激發(fā)學生計算興趣
相信大家都有同感,對于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特別愿意去做。學習也一樣,學生有興趣,就會學得特別認真。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適合自己發(fā)展的思維方式和解題策略,且每個學生都認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習者個體,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在保障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計算優(yōu)化選擇的同時,讓學生在選擇中得出適合自己的最優(yōu)化的算法。
如現(xiàn)在很多一年級的學生都喜歡玩一種叫“陀螺”的玩具,筆者在上課時就設計了有關“陀螺”的情境,“今天,老師在商場看到了一些非常漂亮、戰(zhàn)斗力特別強的‘陀螺’,紅色的有12個,藍色的有20個,白色的有7個,你們能根據老師講的話,提一些有關(加法的)數(shù)學的問題,并解決它嗎?”學生一聽到是他們喜歡的“陀螺”問題,腦筋就轉得特別快,多樣化的問題和算法隨之而來,興趣和主動性顯而易見。另外,“開火車”“找朋友”“郵遞員叔叔送信”“送小動物回家”等主題的問題用到課堂上,也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計算能力的提高有了保證。
四、找錯源、析錯因,對典型錯例精講細評
筆者安排專門的改錯課,有針對性地把學生經常錯的題目,按照“判斷對錯→找出錯誤處→分析錯誤原因→改正”的要求,找錯源、析錯因,對典型錯例精講細評。在改錯的同時,布置類似于錯例的問題作為學生的課堂作業(yè),鞏固并反饋學生改錯后的正確率與改錯課的效果。改錯課堂還可以采取“小醫(yī)生找病因”的比賽形式,讓學生在比、學、趕、幫、超中獲取知識。
另外,筆者在研究中體會到題目不是做得越多越好,應該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重點部分重點練,經常出錯的經常練。
五、規(guī)范計算要求,培養(yǎng)良好的計算習慣
規(guī)范計算要求,既可以提升計算結果的正確率,又能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在計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做到仔細計算、規(guī)范書寫。一年級的小學生在計算時缺乏一定的自覺性,還需要教師的督促,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起到鞏固的效果。如小學生往往對“規(guī)范要求”堅持不長久,教師在實踐研究的過程中可以采取累計積分、評比、獎勵的措施,該措施的落實可以從中看到學生對待計算的那種一絲不茍、認真仔細的態(tài)度。久而久之,相信能達到計算習慣養(yǎng)成的教育目的。
(浙江省杭州市大江東區(qū)義蓬街道一小 3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