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與我們相伴最多的書籍,自然是課本。有心的同學會去總結,課本里最容易出現(xiàn)的文章類型和各類題型。比如,語文里,每個同學都會遭遇“魯迅文”“古詩詞”,朱自清的“背影”“荷塘的月色”,還有很忙的杜甫。而數學里,十年不變的火車相遇,溢滿水的池子,讓我們算速度、算容積、算相遇時間。那么,還有物理呢,歷史呢,化學呢……
和小伙伴們聊到學習,嘿!那道題怎么做的?那詩你背得了嗎?那方程式你解出來了嗎?我們都有不盡的共同話題。因為,我們的學習起點都在同一起跑線上,而學習的過程里,我們又不時地相遇,有的向前沖,有的稍延緩。
然后,我們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大把的美好青春都奉獻給了課本呀!
課本式的青春,都以何種模式出現(xiàn)呢?
而你,又有哪些想說的?
懷舊 青春
長大以前就開始懷念
關鍵詞:懷舊
我想,我們都曾經背過魯迅的《少年閏土》:“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戴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少年便是閏土……”
魯迅的文章在課本里快存在一個世紀了。他的許多雜文,直到現(xiàn)在我們或許都無法理解它的美,只知道關于這位先生的題反復出現(xiàn)在試卷里。就像那道著名的“孔乙己站在酒館里,穿著長衫,表達的是什么?”在十來歲少年的內心里,這就是一個整天無端憤怒著的瘦老頭兒——誰知道他的憤怒來自哪里呢?
咱們語文書里的??瓦€有幾十篇古文,《岳陽樓記》、《出師表》、《陳涉世家》、《陋室銘》及各色古詩詞,近現(xiàn)代文學也有不少經典,像《濟南的冬天》、《最后一課》、《鳥的天堂》等都成為我們聊天的話題。
身邊有個“楊二嫂”
青春見證人:雷博(資深編輯、自由作家)
魯迅第一次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應該是《故鄉(xiāng)》。
那年我初二。這篇課文的情節(jié)已經記不大清了,只記得語文老師讓我們背誦的那段很繞口的“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還有迅哥兒家鄉(xiāng)的那些居民,比如憨厚老實的閏土和“豆腐西施”楊二嫂。
班里有個男生姓楊。他皮膚白凈,個子瘦瘦高高的,性格溫和,兩手搭在腰間,張著兩腳的樣子還真有點神似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自從男生們知道魯迅作品里有個 “楊二嫂”后,便給他封了這個外號。
“楊二嫂,給大爺笑一個!”“楊二嫂,你什么時候磨豆腐給我吃???哈哈……”
“楊二嫂”溫順靦腆,性格一點也不像“豆腐西施”那么尖酸勢利。大家拿他取樂,但是他無論什么時候都不生氣,總是歪著頭笑瞇瞇的,露出一口豁豁牙,習慣性地把西瓜太郎的發(fā)型向后一撇,天真得像個孩子,與譏諷他的人又打又鬧。
“楊二嫂”雖然很努力,成績卻一直墊底。在分數決定一切的環(huán)境下,他一直都不招班主任待見。即使如此,他從不氣餒,總是樂呵呵地默默努力著,就像一個笑納一切的彌勒佛。
初中畢業(yè)了,“楊二嫂”什么學校也沒有考上,離開小鎮(zhèn)去外地打工了。而我順利考上了最好的高中,然后讀大學考研究生,把學習進行到底。學習乏味的時候,我偶爾也會想起那些初中同學,也包括“楊二嫂”,不知道他過得怎么樣。
后來,聽人說“楊二嫂”當上了大老板,娶妻生子,家庭和睦。而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還在“北漂”的旅途中挫折連連,一事無成。我竟然羨慕嫉妒他了。原來他一直都有上天庇佑:他性格那么好,怎么會交不到朋友呢?他心態(tài)那么好,怎么會過得不開心呢?他那么勤懇努力,怎么會不成功呢?
青春感悟:就像魯迅說的,“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學習好不代表老天已經替你鋪好了一條幸福大路,學習差也不意味著你的未來沒有希望。在命運面前,人人平等。
既然是你的路就要擔待得起,選好了就要堅持到底。
男神,你好
青春見證人:蒹葭蒼蒼(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
我少女時代的男神是魯迅先生。
我生長在西南的一片丘陵里。丘陵偏遠,經濟滯后,在父母老師眼里,一切課外書都是無用甚至有害之物。其實,受環(huán)境所限,課外書也極其稀有。
我的閱讀欲望卻很盛大。一切有字的紙片,我都不肯放過。鄰居哥哥姐姐們用過的語文書成了我的最愛。我由此知道了很多作家的名字,冰心,葉圣陶,魯迅。我讀到《阿Q的故事》、《藥》、《孔乙己》,對身為小學生的我來說,這些故事無疑太過艱深,可我已隱約感到——魯迅先生很偉大。
后來升初中,上高中,我讀的課外書也越來越多。書里展示的世界,也愈加廣闊,我也知道了世界上還有許多大作家,比如托爾斯泰、莎士比亞。然而,這絲毫無損我對先生的熱愛。
此時,我能略略讀懂先生在文字世界里寄予的感情——對民族的熱愛與憂思、以及對生命的尊重與思考。我便漸漸知道,先生不僅偉大,而且睿智。
教科書里那些文章,已無法滿足一個少女對男神的崇敬與熱愛。我產生了一個愿望——擁有一套《魯迅全集》。這愿望太奢侈,小鎮(zhèn)僅有一家書店,主要經營文具和工具書,唯一一本魯迅文集叫《朝花夕拾》。
我買下了那本《朝花夕拾》,視如珍寶。
此時的我,在父母老師眼里,已成了一個叛逆孩子——那些閑書能幫你考上大學嗎?在同學們眼里,我也儼然一個怪人——那些書有什么好看的?
有一個少年,他穿著藍襯衣坐在我后面。有一天,他送給我一本《野草》。那本書舊舊的,紙葉已發(fā)黃。翻開第一篇,《秋夜》,第一句是:“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p>
這樣的句子,平實中蘊含著大美與智慧,讓少女的我,瞬間無言,唯有贊嘆。
少年淡淡的情意,也讓我淺淺歡喜,至少有人懂得我對先生的崇愛。
那個早自習,我沒有像往常一樣背誦古文,而是低聲誦讀《秋夜》。一雙手從窗外伸進來,拿過我的書。我扭過頭,看到校長威嚴的臉。出乎意料,校長把書還給了我,說:“考上大學,你才能讀到更多好書,走得更遠?!?/p>
青春感悟:后來,我考上大學,走過很多城市,也如愿讀到了《魯迅全集》,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先生的性情,并不像課本里展示的那般嚴肅單一臉譜化,他在生活里是一個十分有趣且可愛的人。那個清晨并非我青春的轉折點。然而,它,以及那些閱讀魯迅先生的時光,卻成了我記憶里的一片光明,無論何時我回頭看,都能感受它的溫暖與力量。
課本相關:雞兔同籠、放水的池子、相遇的火車
關鍵詞:相遇、邏輯
雞兔同籠,這道著名的應用題,壽命比魯迅的文章還要長,我們父親輩上學時就學過,而我們的數學課本上,雖然大環(huán)境改成動物莊園,換湯不換藥,依然是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據說,這道古老的數學題最開始是用文言文寫的,就和數學課本上圓周率的那一頁類似,旁邊也應該畫一個類似祖沖之這樣的古人畫像,只是不知道這個出題人具體是誰。古人出數學題,不是為了考試的,應用題這個東西是為了“應用”而產生的數學題,比如丈量土地和雞兔同籠。
本期小編做過一個“數學恐懼癥”的調查,數學,不能說喜歡與不喜歡,只能說能學、可學、費學。學習本身就是一件艱苦的事,只是,你能否把這艱苦降到最低,而轉化成一件輕松的事兒。
你追不到的,只是別人家的青春
青春見證人:夏川山(課堂內外雜志編輯,青春作家)
數學老師在黑板上寫:甲、乙兩個同學,繞300米的環(huán)行跑道同時起跑,甲同學每秒跑6米,乙同學每秒跑4米,跑到多少秒的時候兩人可以相遇?
我一向對數學無感,注意力全在我鄰座的女同學身上。
她坐在我的左手邊,我用右手撐著臉,面沖黑板。
啊,上帝賜予人類的眼睛是多么靈活美妙,即便我看上去在盯著黑板,卻又可以悄無聲息地偷看鄰座的女孩。
很坦誠地說,她長得并不出色,但她愛笑,無論是我講笑話,還是吃到了美味,她都笑得停不下來,全身都散發(fā)著負氧離子,讓我精神煥發(fā)。
那時身邊的男同學開始學會追女生了,可本寶寶多么純潔呀,我竟然以為追女生就是在跑道上追女生!
她很愛跑步,每天放學后如果不用補課,總是能看到她耳朵里塞著音樂,在橙色的余暉里奔跑。她跑步的樣子跟她做題的樣子太像了,都是那么認真。我裝作偶遇跑進賽道,跑到她的身邊問:“跑個步而已,用得著這么認真嗎?”
她回頭看看我,想了想說:“呃……我好像習慣了?!?/p>
我自由散漫慣了,對于自由散漫的人來說,認真專注,是一種致命的魅力。
我叫她的外號“包子”:“喂,包子,不然我以后跟著你混得了,你能當我的輔導老師嗎?”
她說:“那得看看你資質咋樣了。”是啊,我不一定能配得上班上第一名為我補習。
包子終究是個善良的女孩,走過場般地讓我做了套試卷,我以為她的心里價位應該是很高的,至少也得八十分以上吧,結果我只有六十五分。
她說:“行了,你達標了,以后就跟著我混吧?!?/p>
我開始“追”包子了。
你別想歪了,我追趕的,是她的好成績,是她跑步的速度,是她愛笑的天性。
我開始發(fā)憤圖強,為了宇宙和平讀書,我開始玩命跑步,當時還不認識劉翔但我想成為劉翔。到了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只是變成了一個愛笑的傻瓜,至于好成績和跑步的速度,全都沒追上。
我表面輕松,內心里卻越發(fā)地覺得疲累。
我問包子:“為什么我始終無法變成你呢?”
包子吃著便當脫口而出:“因為你就是你,不是我啊,怎么可能變成我?”
青春感悟:在那個追及問題當中,跑得快的甲同學,一定會追上跑得慢的乙同學,跑得慢的乙同學也一定會遇見跑得快的甲同學,那是因為他們是在一條環(huán)線上追逐,無論快慢,總會相遇。
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盲目地去追趕另一種人生另一種青春,卻是在一條直線上追趕。
我們永遠都追不上。
因為,那樣的青春,只屬于
別人。
課本相關:上色的插畫、李白的眼神兒
關鍵詞:涂鴉?搞怪?快樂
“我的弟弟小蘿卜頭”、“司馬光砸缸”、“三味書屋”、“讓我們蕩起雙槳”這些熟悉的名字近日隨著開學也慢慢回到了同學們的視線中,隨著語文課本的不斷改版,課文里的插畫也成了同學們往日校園時光的美好回憶。
也有人開始回憶書本上亂涂亂畫過的插畫,倒也不失為一件趣事,我猜許多人都和我一樣,給黑白的插畫涂過顏色。
當你看著課本發(fā)呆時,當你游離于老師的說教與自己的浮想聯(lián)翩時,你會不自覺地給課本添加一點顏色?;蛟S是當時心情寫照的一個可愛表情,或許是讓課本里的插畫變得更與時俱進一點??傊切┠?,說到課本涂鴉,就仿佛是一種默契的青春緩緩淌過心底。
涂鴉也是青春里的一種治愈
青春見證人:胡續(xù)冬(旅行家、自由作家)
前段時間,在天上忙著開1300歲生日party的杜子美同學突然躺著也中槍了。在他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四處漂泊寫詩的神州大地上,他突然成為一個多功能潮男,在不計其數的學生涂鴉作品中,人教版語文課本上杜子美同學深度憂慮的面孔與花樣翻新的身體動作搭配在一起,時而打電玩、時而在QQ上扔漂流瓶、時而變身蝙蝠俠、時而手牽“好朋友”李太白同學,就像BBC版的福爾摩斯和華生……這起被稱為“杜甫很忙”的事件迅速在網絡走紅。
其實,任何一個年代的小朋友都有在課本上亂涂亂畫的愛好,這種愛好與任何一個小朋友都喜歡挖鼻孔、咬指甲一樣渾然天成。有一年我回了父母家,在幫母親收拾房間的時候,無意中發(fā)現(xiàn)在一個集滿灰塵的大箱子里,居然還收存著我從小學到高中的大部分課本。我印象中,我們那個時候的孩子們一般都會在高考結束那天,像舉行一個盛大的狂歡節(jié)似的,把所有的課本、練習本統(tǒng)統(tǒng)撕爛,天女散花般從教室的窗口扔出去。按說,我應該是這種狂歡活動中理所當然的參與者之一,但我到現(xiàn)在都沒想明白,大箱子里的那些課本是怎么躲過那場狂熱的“成人禮”的。
我花了一下午的時間翻了翻我的那些課本,一種又囧又甜蜜的感覺像輸液瓶里的奇異藥水一樣緩緩地進入了我的身體。囧的是,我居然從小學語文第一冊起就開始在插圖上亂涂亂畫了,《鋤禾》插圖里的農民伯伯手中的鋤頭被我改造成了青龍偃月刀,《丁丁和小飛機》插圖里的丁丁小朋友被我添上了齊胸的美髯,越到后來,畫得就越奔溢:低幼階段善于把所有插圖上的人改造成小人書上的武將,頭盔、鎧甲、護心鏡、刀槍劍戟、斧鉞鉤叉一應俱全;初中以后插圖上的人物形象就開始朝炫酷方向發(fā)展,這個小人被加了個獨眼龍的眼罩,那個小人加上了一臉的刀疤還叼著一根很拽的雪茄。
青春感悟:現(xiàn)在,看著這些歡樂的插圖,傳說中的yesterday once more的感覺真的很強烈,而且我可以驕傲地在內心深處喊出:我的童年不苦!
當我們聊起課本時,人人都是一副懷念的樣子。課本里藏著的故事太多,有“很忙”的杜甫,有持續(xù)數十年讓人“害怕”的魯迅先生,以及更讓人害怕的“雞兔同籠”“一邊放水一邊進水的大池子”。這些內容全中國有一大半人都學過,不管是上課的你,還是檢查功課的父母。此番情景,實在和許多在改革開放之初進入中國的外國人面對滿城的自行車和鋪天蓋地的灰藍色衣服給出的評價有雷同之處:這是一場盛大的行為藝術,全世界獨此一處。
好吧,讓我們記住書里這些美好的部分。畢竟,在我們有著共同的考試壓力卻又熱血洋溢的青春里,課本與年紀最美好的一切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像臺灣電影里,多少少年都有過把自己的課本借給前桌的姑娘而后勇敢受罰的熱血事跡;也有多少同學會記得在冬天的夜里,好不容易背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看到爸爸在書上簽好“已背誦”三個字,就鉆進放了熱水袋的被窩,在十點前進入夢鄉(xiāng)。
青春,大同小異,卻又各不相同。課本里,有我們共同領悟出的青春力量,也有我們一起走過的年少歲月。
感謝青春里陪伴在側的一切吧,諸如朋友、諸如課本、諸如那些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