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高才
有人說:“臺北有寶無宮,故宮有宮無寶?!蔽覅s不以為然。我曾多次分赴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觀瞻,深感兩岸故宮博物院一脈相承、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從今年10月舉辦的兩岸共慶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的特展中,略見一斑: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了“石渠寶笈”“清代萬壽盛典”等華彩樂章;臺北故宮博物院則推出了“郎世寧來華300年”“天保九如——九十年來新增文物選粹”等新銳創(chuàng)意展。尤其是典出《詩·小雅·鹿鳴之什·天?!返摹疤毂>湃纭保瑢?個“如”字串連起山川日月、松柏岡陵等,象征著天地靈佑、德壽綿長的寓意。置身于此,我不禁想起了與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零距離接觸的情景。
感念祖根,與文史結緣
馮明珠與兩岸三地親緣相連:祖籍湖北黃陂,生于香港,學成名就于臺灣,是一位“老故宮”。自1978年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校注《清史稿》以來,她已在此度過了整整37個春秋,親歷了臺北故宮博物院的4次“逢十”院慶,值此90華誕之際,馮明珠說得最多的關鍵詞是“感恩”。她說:“記得60周年慶時,當時進故宮不久,年紀尚輕,初逢大慶,我是以好奇之心度過的;70周年慶,我參與辦理院慶許多活動,當時的心情是十分興奮;80周年慶則懷著喜悅之心;迄今90周年,已轉變?yōu)橐活w感恩的心?!?/p>
其實,她一直懷著感恩之心。首先,她感念的是鄉(xiāng)邦祖根。2013年6月11日,我率領的文化教育團一行來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在會客廳剛剛坐定,一襲白底藍花連衣裙、外套黑色春裝的馮明珠就風塵仆仆趕來了。
握手寒暄,相互交換名片后,她自豪地告訴我:“我是黃陂馮家滂人,三點水字旁的‘滂’。我曾經回去尋根謁祖,老家離天河機場很近。家父生前告訴我:馮家的字派中有‘太祖光明,任重道遠’八個字?!?/p>
馮家滂現名“馮家榜”,其更名就與馮家相關。清末年間,馮明珠的祖父馮元斌進京趕考,一舉金榜題名。族人為了紀念這位馮氏驕子,遂將原來的“馮家滂”更名為“馮家榜”。馮明珠之父馮焱培成人后經商,由漢口經臺灣到香港定居。馮明珠因此出生于香港。
馮明珠與文史的淵源,可追溯到其祖籍故里。她的老家馮家榜,面對長江流域第一古城——商代盤龍城遺址,迄今已有3600年歷史,背臨盤龍湖之皇后湖。
當我們談及家鄉(xiāng)當下正在興建的我國重點遺址保護項目之一——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時,她認為,應該體現其文物保護展示、科研教育、休閑旅游等功能,并欣然表示“愿盡綿薄”之力。
感謝恩師,開始文博生涯
在馮明珠感恩的諸多人物中,她首先要感謝的是清史名家陳捷先教授。1970年,馮明珠考入臺灣大學歷史系,與文史結緣。接下來,師從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的清史名家陳捷先教授,攻讀碩士學位。
陳捷先早年畢業(yè)于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后赴哈佛大學訪學;返臺后歷任臺灣大學歷史系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南開大學與美國麻州大學客座教授;并獲韓國圓光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他是研究清代史、滿族史、方志學、族譜學大家,著有《滿洲叢考》《清史雜筆》(八輯)《清代臺灣方志研究》《東亞古方志探論》《雍正寫真》《康熙寫真》《乾隆寫真》《不剃頭與兩國論》。陳捷先十分看好馮明珠這位勤奮且頗有悟性的弟子,將其學問心傳口授。馮明珠也不負重望,學有專精,成為清史研究的后起之秀。
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978年10月,經著名國學大師錢穆與蔣復璁等建議,臺灣“國史館”與臺北故宮博物院一拍即合,兩家聯手啟動《清史稿》的校注工作。正好這一年,馮明珠取得碩士學位,經陳捷先推薦,她成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校注《清史稿》的一員,從此開始了她的文博生涯。
《清史稿》校注自1978年10月正式啟動,由馮明珠會同昌彼得、索予明等10位同仁,花了6年時間“以稿校稿,以卷校卷”,依據群籍史乘等書證,多方征引,逐字逐句地初校,共校出47339條。接著,交“國史館”總集成,最后由名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審查定稿?!缎Wⅰ犯暹_300余萬字,相當于《清史稿》總量的三分之一。此次校注基本上摸清了《清史稿》的底細,并將其存在的問題大都點明、詮釋,終于將聚訟紛紜數十年的一樁歷史公案做了了斷,同時向學術界提供了較為準確有據、翔實可信的豐富資料。這為進一步認真吸取《校注》的經驗教訓,突破《清史稿》局限,纂修大型清史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馮明珠正是因為在《清史稿》校注上的嶄露頭角,從此一直供職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歷經約聘研究人員、助理干事、編輯、編纂、研究員、科長、處長、常務副院長與院長;出任臺灣博物館學會理事長、故宮學術季刊主編等。在此期間,她除校注《清史稿》外,還編纂了《中英西藏交涉——從廓爾喀之役到華盛頓會議》《清宮檔案叢談》《知道了:朱批奏折展》等專著,在學界享有盛譽。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如是說:“馮院長是老故宮,又是文史專家,我一直以請教的心態(tài)相待……”。
感恩前輩,成就今日聲望
毋庸置疑,馮明珠的功成名就,還要感恩當年負責文物運輸的故宮前輩,感恩他們保護文物免受日本侵略摧殘,使文化得以傳承;感恩他們將“故宮人”應有的專業(yè)精神與文物知識延續(xù)下來,成就了今日臺北故宮博物院享譽全球的聲望。
“博物院長不是收藏家。典藏是心臟,教育是靈魂”。馮明珠自2012年9月13日執(zhí)掌臺北故宮博物院后,繼續(xù)努力維系其國際級博物館地位,并實現典藏、研究、保存、展覽、教育及娛樂等現代化博物館的多種功能。
“兩岸故宮有太多相似、太多同源的東西,所以交流合作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自2009年早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的“破冰之旅”——進京訪問北京故宮博物院開始,兩岸故宮博物院交流日趨頻繁。馮明珠從親歷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中體認到“故宮”特展是兩岸交流的一道靚麗風景線,須進一步精心打造。經過精心策劃,馮明珠于2012年10月18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主持了“商王武丁與后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在她看來,武丁與婦好是一對“模范夫妻”,他們的故事可以說是龍和鳳的故事。如果說《富春山居圖》特展是“山水合璧”的話,那么此次展覽顯示的就是龍鳳呈祥之“千年好合”。接下來,她又聯袂北京故宮博物院相繼舉辦了“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乾隆的藝術品位特展”等。
2015年10月,兩岸故宮博物院更是好戲連臺。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的8幅郎世寧作品赴臺,參加臺北故宮博物院于10月6日開幕的“神筆丹青——郎世寧來華300年特展”。郎世寧的《百駿圖》《八駿圖》《孔雀開屏圖》等珍品,呈現了郎世寧繪畫發(fā)展的脈絡,及其在18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成就與貢獻。10月10日登場的“天保九如——九十年來新增文物選粹”,亦頗具創(chuàng)意。“天保九如”展由書畫、器物、文獻3部分組成,其中書畫部分精選歷代文人雅士的傳世名作,尺幅之間,探索文人雅士的時代觀感;器物部分跨越6000年歷史長河,鋪展出社會變遷與藝術信仰的壯闊圖景;圖書文獻部分讓智慧結晶無遠弗屆。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蘇東坡的真跡《黃州寒食帖》,此卷由北宋流傳至今,傳承900余年,被后人譽為蘇軾存世最好的書跡。詩云: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这抑蠛耍圃顭凉袢?。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帋。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涂窮,死灰吹不起?!?/p>
此詩作于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謫居黃州第三年的寒食日。此乃蘇軾有感于季節(jié)更替、生活困乏和仕途挫折而氣涌筆端,一氣呵成。詩人將心中波瀾起伏的情緒,轉化成筆下縱橫流轉的墨沈,書法結構攲側錯落,跌宕生姿,給人以藝術享受。此時此刻,我耳邊仿佛回響起臺北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秦孝儀的話語:“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盡在故宮?!?/p>
默默耕耘,整理史料近千件
作為清史及檔案專家,早在1985年,馮明珠就開始對清宮檔案中的辛亥史料進行整理。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她會同該院的研究人員用1年多的時間爬梳,整理出鮮為人知的辛亥革命史料近千件,包括宮中檔朱批奏折、軍機處檔奏折錄副、收發(fā)電檔、上諭檔、大清宣統(tǒng)政紀稿本等,記錄了辛亥革命興起、清廷覆亡、民國初建的歷史;并結集出版了《清宮國民革命史料匯編》,馮明珠在前言中寫道:“以此紀念為建立民主共和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們,同時也為辛亥革命的研究盡綿薄之力?!?/p>
在清宮檔案中,有關清朝的官方文書,多為清廷查辦革命活動的內容。其中最早記載孫中山的文字是1895年的第一次武裝起義。在緝拿孫中山的過程中,清廷甚至鬧出了許多笑話。1909年春,清廷的一系列電文說:孫中山在日本橫濱、大阪從事革命活動,要求“日政府協助查禁”,并命令沿海沿江各省“嚴密防緝,以防內竄”。事實上,孫中山當時在南洋策劃革命活動。清廷駐日公使的一則電文說出了其中原因:原來駐日領事花錢聘請密探偵查孫中山的行跡,但這名偵探竟然不知孫中山的長相,于是就胡亂編造一通交差,還向清廷敲竹杠。
《匯編》顯示,清宮中最早有關武昌起義的上諭是1911年10月11日,清廷給湖廣總督瑞澂所發(fā)的一道電諭。電諭記載了漢口寶善里14號與武昌小朝街革命黨機關被破獲的情況,以及劉復基、楊宏勝、彭楚藩等“首義三烈士”被捕受訊、犧牲的經過。其中,彭楚藩慷慨陳詞,控訴清政府的種種罪行,并要求速死以喚醒國人,清廷的電文中指控其“語尤狂悖”。電諭要求湖廣總督瑞澂,“探知革命黨潛匿定期于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夜間起事”,令其“一面督飭查拿在逃各匪,一面出示曉諭被脅勉從者準其首悔自新”。
另據清宮檔案記載,武昌首義成功后,正當各地紛紛響應、宣布獨立之際,清廷卻爆發(fā)“金融危機”,各地發(fā)生嚴重擠兌事件。當時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一人就提取白銀25萬兩,最終導致清廷金融破產。從而加速了清廷的覆亡。
不僅如此,《宣統(tǒng)政紀稿本》還記錄了末代皇太后“走向共和”的心路歷程:1912年2月3日,裕隆太后無奈下旨說,“朝廷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貽萬民以實禍”,授“袁世凱全權研究一切辦法”;此后,頒“清室優(yōu)待條例”;2月12日,裕隆正式下旨,由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合滿蒙漢回藏五族領土為中華民國”。至此,中國數千年專制制度壽終正寢。
發(fā)展創(chuàng)新,開辟文創(chuàng)新天地
通觀兩岸故宮博物院的異同,表面上看,北京故宮博物院以金碧輝煌的宮殿雄居于世,以其藏品數量稱奇;臺北故宮博物院則以其鎮(zhèn)館之寶的精美著稱。我認為,其實兩岸故宮博物院的最大不同是兩岸管理體制與兩地管理者理念的差異。
“從傳統(tǒng)中創(chuàng)新,讓藝術和生活結合”,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將傳統(tǒng)文化社會化的一大亮點,也是其開辟文創(chuàng)產業(yè)的新天地。馮明珠說:“我們80年代就開始琢磨,哪一些文物可以開發(fā)和生活有關的用品,于是就推出了雨傘、絲巾、領帶、領帶夾等?!闭\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他們是經過30多年的不斷開發(fā),才有今天奉獻給普通觀光客的4000多種產品。每種產品還細分色彩、款式,可供大家選擇的品類很多,比如一個紙膠帶就有十幾種設計。今年,為了紀念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他們和金門高粱酒廠、法藍瓷廠合作開發(fā)出一種酒,限量銷售,其創(chuàng)意就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馮明珠看來,所謂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文化是活水的源頭,必須讓文化內化為真的領悟,由衷發(fā)出的設計才會有一種力量。為此,他們已舉辦了6屆文創(chuàng)產品發(fā)展研習營,讓有興趣做文創(chuàng)的年輕人參與進來,讓博物院講師為他們授課,年輕人研發(fā)的產品可以直接和廠商對接。十分搶手的“翠玉白菜”雨傘,就是一個17歲的小姑娘設計的。
隨著“微時代”的到來,馮明珠與時俱進,促成了臺北故宮博物院與臺灣手機廠商合作,于2012年底正式開通APP。該APP從69萬多件院藏文物中精挑了最具代表性的百件精品,制作了20個文物互動內容與80個文物介紹界面。人們可以借由此APP利用智能手機的感應功能,與文物珍寶進行互動。諸如可隨意全角度觀賞“翠玉白菜”的細節(jié),讓宋代白瓷嬰兒枕和東漢玉辟邪變幻成動漫造型。更有趣的是,對于西周“宗周鐘”等無法現場敲擊的文物,人們點擊屏幕就能聽到其渾厚的聲響。
在我們看來,兩岸故宮博物院如同一對孿生姊妹,雖隔海分居,卻仍然血脈相連,期待她們的團圓夢早日變成現實。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實習編輯:田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