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璀瑩
摘 要: 教材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批判性地使用教材,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本文在針對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的特點及學習需求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對《織物結構與設計》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的方法。
關鍵詞: 中等職業(yè)學校 織物結構與設計 二次開發(fā)
織物結構與設計是一門系統(tǒng)地、綜合地講述織物組織原理、織物組織特性和組織構作方法的實踐性較強的紡織專業(yè)課程,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都有較高要求。對于紡織專業(yè)的學生而言,這是一門必修的主課程,本科院校的學生大都在二年級學習此課程,在經過了高中三年的學習之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空間想象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學生的接受能力較強;中職學生大部分在初中長期扮演的是“差生”角色,他們往往缺乏信心和主動意識,造成思想上的封閉,因此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接受能力與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存在較大差距?,F(xiàn)今的教材大都是針對本科及大專院校的學生編寫的,因此中職教師在拿到教材后如何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教材二次開發(fā)的必要性
對織物結構與設計的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就是指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根據(jù)課標或課程要求,在充分掌握學生特點的基礎上,針對課程內容進行適當增減及編排,整合教學資源,并利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從而使教材更適合具體的教學情景和學生的學習要求??椢锝Y構與設計教材的二次開發(fā)不僅是簡單對課本進行梳理和羅列,而且是以現(xiàn)有教材為依托,實現(xiàn)教材的“重構”及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
(一)服務于教師的個性化教學需求
每位教師的知識背景及認知程度不同,對同一教材的理解會有所不同,而且教材編寫者對知識的理解不能完全代替教師的理解。因此,教師應該把現(xiàn)有的教材作為材料開發(fā),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吃透教材,把教材的“僵化性”變?yōu)榻處煹摹白灾餍浴盵1]。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是教材的使用者而不再是教材內容的機械傳遞者[2]?,F(xiàn)有的教材對教師及學生而言都具有指導意義,學生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往往都會將其作為學習的唯一依據(jù),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實踐過程中不能完全依賴現(xiàn)有教材,而是應該努力實現(xiàn)自主的個性化教學。這種自主性體現(xiàn)在教師需在課標與教材的指導下,在不脫離學情的前提下,結合社會的實際要求,根據(jù)知識結構自主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或改造,將編者對教材系統(tǒng)的、個性化的解讀轉變?yōu)榻處熥约旱?、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不僅給教師提供了廣闊的自主空間,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積極性與主動性,形成了獨特的教學風格,這對青年教師的成長非常重要。
(二)服務于學生的專業(yè)學習需要
本校坐落于江蘇蘇州盛澤,盛澤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絲綢紡織重鎮(zhèn),絲綢紡織業(yè)歷來都是盛澤的支柱產業(yè)。因此本校紡織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就有較大就業(yè)優(yōu)勢,為了使學生畢業(yè)后能更快適應社會及工作的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只是拿著課本照本宣科,而是應該在對盛澤當?shù)氐募徔椥袠I(yè)(如:市場流行產品、企業(yè)急需人才等)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使學生的專業(yè)學習更具有針對性,為當?shù)仄髽I(yè)培養(yǎng)對口的人才,讓學生在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同時能感覺到“學以致用”,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的方法與途徑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教材是用以開發(fā)無限寶藏的鎖匙,教材只能作為教學的依據(jù),要教得好,使學生受到實益,還要靠老師善于運用[3]。一般來說,二次開發(fā)教材的方法主要有補白、調序、刪減、合并等[1]。
(一)對教材的“補白”
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編者考慮到學習對象是抽象的、一般概念上的學生,并不可能用大量版面詳細描述某個知識點。而在教材使用時,教師面對的卻是具有不同個性特征的學生,每個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大相徑庭。再加上職業(yè)中學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本科學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這就要求教師在拿到織物結構與設計的相關教材時,仔細研讀教材并查閱資料,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特征和多樣化需求的前提下,對一些敘述簡略抽象、概念晦澀難懂及知識盲點進行補白,使學生和教材編者產生共鳴,盡量消除教材的普遍性和學生的差異性之間的矛盾,讓“死”的教材變?yōu)椤盎睢钡墓ぞ摺?/p>
案例一:對管狀組織的補白
在制織管狀組織時,管狀織物總經根數(shù)的確定決定了織物表層和里層連接處的織物組織的連續(xù)性;不能隨意增加或減少,否則管狀織物的兩側邊緣組織要受到破壞[4],為正確地確定管狀織物的總經根數(shù),可按下列公式進行計算:
M■=R■Z±S■
式中:R■—基礎組織的經紗循環(huán)數(shù);
Z—表、里基礎組織總計循環(huán)個數(shù);
S■—基礎組織的緯向飛數(shù)(系一個常數(shù))。
在大部分教材中,對以上公式大都作如下解釋“當投緯方向從右向左投第1緯時,算式取+S■;從左向右投第1緯時,算式取-S■”。實際上這并不是對這個公式的完整說明,容易讓學生產生誤解,而且這句簡單的解釋也并不適用于所有管狀組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以上公式進行了以下兩點說明,并附上相應例題:
(1)S■為一向量,如組織為斜紋,對于右斜紋S■為(+)號,對于左斜紋S■則為(-)號;
(2)當投緯方向從右向左投第1緯時,算式運算符號取+S■;從左向右投第1緯時,算式運算符號取+S■。
例1:若以■↖斜紋為基礎組織,表、里經緯紗的排列比均為1∶1,取Z=4,從左向右投第一緯的管狀組織的總經根數(shù)為:
M■=R■Z-S■=4×4-(-1)=17
若是從右向左投第一緯,則總經根數(shù)為:
M■=R■Z+S■=4×4+(-1)=15
例2:若以■↗斜紋為基礎組織,表、里經緯紗的排列比均為1∶1,取Z=4,則從左向右投第一緯的管狀組織的總經根數(shù)為:
M■=R■Z-S■=4×4-1=15
若是從右向左投第一緯,則總經根數(shù)為:
M■=R■Z+S■=4×4+1=17
(二)對教材的刪減
教材的編寫者畢竟都是本學科的專家,有時為了展示其學術專長,會在教材中添加過于專業(yè)化或者脫離實際的內容。對于這樣的教材敘述,教師完全可以進行適合自己和學生的刪減。因為,學生對這些專業(yè)性很強的知識缺乏直接的感性認識,閱讀經歷不能與教材相匹配,生活體驗更是不足,教師如果僅僅是機械地大量搬用教材,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很低下。這樣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教師教得無奈、學生學得尷尬的惡性循環(huán)。與其硬著頭皮“教”,還不如將其舍棄。在織物組織與結構教學方面,紡織專業(yè)教師采用的都是為高等院校紡織專業(yè)學生編寫的教材,還沒有一本是專門針對中等職業(yè)學校紡織專業(yè)學生編寫的教材,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如果完全按照教材進行教學設計,往往就會出現(xiàn)學生不感興趣、聽不懂的尷尬現(xiàn)象。例如: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織物組織與結構學》就是一本適用于高等院校紡織專業(yè)學生的教材,在本教材中花了大量篇幅描述三維織物,三維織物作為紡織復合材料的預制件悄然興起并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是發(fā)展航空寒天和國防尖端技術必不可少的高性能技術材料,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增強骨架材料,也是目前各國紡織界卓有成效的研究熱點。了解紡織行業(yè)的先進技術非常必要,但是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及思維能力還沒有發(fā)展到能夠理解三維成型的原理和繪制三維結構圖的高度,若是教師花大量時間講述此章節(jié)內容也只是徒勞無功,因此教師在教學前應該對本章節(jié)的內容進行“瘦身”,僅僅讓學生稍作了解即可。
(三)對教材的調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遇到需要根據(jù)學習內容、目標的不同而調整教材順序的情況,這是專業(yè)課學習的最基本特點??椢锝Y構與設計是一門前后銜接性很強的專業(yè)課程?!罢{序”有時是為了教師教學的順利進行,有時還是為了學生學習的需要,使學生的學習更系統(tǒng)化和有序化。例如:原組織(平紋、斜紋、緞紋)是織物組織中最簡單的組織,也是其他聯(lián)合組織和復雜組織的基礎,因此熟練掌握原組織的內容就成為學好織物結構與設計的必要條件,為了使教學順序能夠與學生的掌握程度相吻合,教師在原組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以下順序:原組織的基本特征—原組織的組織參數(shù)及上機圖的繪作—原組織的表面特征差異—原組織的應用。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緞紋組織的繪作是大部分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對緞紋組織參數(shù)的理解:(1)組織循環(huán)紗線數(shù)R≥5(6除外);(2)單個組織點飛數(shù)需1
專業(yè)課教師需要超越“教書匠”的角色,批判性地運用教材,勤于做課程的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及學習的需要,不斷修正教材,完善教學實踐,彰顯教學創(chuàng)造性,真正使教師“教的課程”轉變?yōu)閷W生“學的課程”。
參考文獻:
[1]趙士祥.高中歷史教材[J].歷史教學,2014,1:24-30.
[2]段朝麗.二次開發(fā)教材提高復習效率[J].課程教育研究,2014,5:3-4.
[3]孫麗珍.初中英語教材二次開發(fā)探究[J].理論研究,2014,29:189-190.
[4]顧平.織物組織與結構學[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