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凌燕
對于語言知識與運用這一板塊,高三語文備考是見仁見智的。老師們精心備課,翻透手邊的各類字典、參考資料,抓緊課堂45分鐘,努力向學生灌輸準確的字音、正確的字形、釋義以及用法。理科生平時忙于演算數(shù)理化,少有空閑學語文,老師也高度“體諒”理科生。平時老師也布置一定量的練習題,但學生還是沒法完成,都說時間不夠。這里有師生合理安排時間的問題,也有教學方法的問題。
一、 指導學生活用輔助材料
高三備考時輔助材料很詳盡,如53個統(tǒng)讀音、特殊字的讀法、常見成語運用、詞語誤寫表、文言實詞虛詞的歸納等。但復習中不必拿別人精心整理的現(xiàn)成材料去識記。那樣反而費時間、費精力。此類的知識點不必專門識記,只要在復習的過程中碰到后再去像查字典一樣的去查核該知識點中應該注意的地方。學生有個性差異,有些知識點在一些學生身上是疑惑點,另一些則不然。學生復習中發(fā)現(xiàn)了個人錯用的一些字詞等知識點,及時改過來,寫在隨手識記的卡片上,以便反復鞏固。這樣,我們逐漸會把書讀薄了,讀活了,讀主動了,學以致用。備考的主要任務則是對語言積淀進行個性化的梳理、補漏。我們的復習一定是建立在多年來的語文學習的基礎之上的,而不只是高三一年。
二、利用課堂集體同步做練習
實戰(zhàn)中,高三的老師總會抱怨學生缺少主動做題的意識,尤其是理科生,只等著老師給他們講。學生的這種觀念是不對的,老師過分抱怨而不找真正的原因這也是很不好的。試想,課堂上老師與其匆匆忙忙地給學生喂答案,不如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不是沒時間嗎?有的是課堂時間!老師不講了?不是,不集中講,要個別講。怎么講?——答疑解惑,一對一,因材施教。
高考語文復習中老師的講解很重要,但不能以一講到底的模式來代替學生的探討和感悟。實踐證明,語文復習欲速則不達。與其以飛快的速度逼迫學生完成成套成套的模擬練習,不如靜下心來認真指導和引領學生做一些高質量的專項練習題。我們要讓學生自己做題,發(fā)現(xiàn)疑惑,提出問題。比如語病題,老師提前篩選出學生教輔材料中的典型題,規(guī)定課堂時間放手讓他們自己先做題。每節(jié)課要規(guī)定大致的練習板塊,這樣一來全班大體上保持同步,有助于同類問題的集中討論與解決。
三、集中解疑后要及時總結
集中解疑環(huán)節(jié)中可以請學生個體相互作答,對一些難題,老師再進行專門講解,一定要引導學生從經典好題中尋找答題。比如并列詞語造成的語病有以下幾種:語序問題、包容問題、搭配問題等;成語題中有成語的使用范圍與感情色彩的問題;長句改短句題找準主語的問題;壓縮題中同樣要找好關鍵詞以及相應的動詞等問題;語言表達的得體與否的題中有許多敬辭和謙辭的問題等。老師集中講解范例必須基于學生個體的先下水。如果學生對某一板塊沒有復習到,或沒有很好地感悟過,思考過,那么,老師的先入為主的講解是多余,有時就是不利于學生的復習與提高的。老師的講解要典范,就是通過例子來展現(xiàn)具體的用法,歸納要有一定的高度。
四、鼓勵學生做典范題型
做好的練習題,查找準確答案也是一種快速提高語文水平的好方法。學生會憑借答案學習答題技巧,掌握答題技巧,及時發(fā)現(xiàn)答主觀題時刻牢記踩準得分點的問題,進而提升答題能力。面對疑惑,必須質疑,老師如果及時做出面對面、一對一的詳盡的解答,那定會幫助學生提高語文水平。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平時,老師就是這樣備課的。換一種思維,讓學生也像老師備課一樣學語文,就與語音、字詞、成語、標點符號面對面、零距離地打交道。這樣一節(jié)課中老師的備課量不是小了,而是大了。因為不同的學生可以向老師提出不同的問題,要完備地解答每個學生的疑惑,老師必須加大備課力度,提前花費時間做好充分的準備。
總之,要活學活用,要鼓勵學生親自下水去游泳,去捕捉語言的各種知識點,通過自我感悟來提升能力,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講解與灌輸。高考語文復習要這樣,平時的語文學習也要這樣,多讀,多寫,多感悟,多質疑,才會循序漸進地提高語文的整體水平。
(作者單位:臨夏回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