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玉梅
《古詩十九首》是漢代文人五言抒情短詩的代表,它的名稱最早見于南朝梁蕭統(tǒng)的《昭明文選》,自魏晉以來一直得到人們的重視,歷來文人們對它的評價都極高,甚至被譽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古詩十九首》 既不完全同于詩騷和漢樂府的“天予真性、發(fā)言自高”,又不同于漢賦的追求辭藻、生僻險怪,開創(chuàng)了古詩才情并重,以氣馭才、以才達氣的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早期抒情詩的典范。
《古詩十九首》教學中,可從以下四個方面把握它的抒情技巧:
一、以情融事,雙管齊下
《古詩十九首》善于通過某種生活情節(jié)抒寫作者的內(nèi)心活動,善于通過敘事滲透抒情,使詩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鮮明突出。它借鑒《離騷》的抒情性,同時 “將敘事與抒情合二為一,詞意婉轉(zhuǎn),詩思纖密,明顯呈現(xiàn)出一種低回要眇的美學風貌”[1]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詩歌那種單純而優(yōu)美的抒情性格。相對于樂府民歌而言,《古詩十九首》側(cè)重抒情,以情融事,作品多按感情的起伏節(jié)奏為主線。如《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這首詩是寫游子思念故鄉(xiāng)和親人,先說采香花芳草打算贈送對方,再說所思的人身在遠方,心愿難遂,最后說人各一方,憂傷難遣。以采芙蓉和蘭草作為表達感情的手段,以“遺所思”,具體而深刻地表現(xiàn)了對“同心”人熱烈而深厚的感情。結(jié)構(gòu)回環(huán)曲折,由相思而采芳草,由采芳草而望歸鄉(xiāng),由望歸鄉(xiāng)又回到相思。這種回環(huán)反復(fù)的結(jié)構(gòu),正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苦悶而復(fù)雜的心情。
又如《西北有高樓》寫士子失意。它并不抽象地寫他如何懷才不遇,失意彷徨,卻寫“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fā),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蓖ㄟ^高樓聽曲這一具體事件的描繪,無意中流露了對那位歌者的同情:“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我們的詩人,從那凄切的琴聲中,理解了佳人不遇“知音” 的傷情。也表明了自己生不逢時的寂寥;最后希望化為雙鴻鵠同她一起奮翅高飛,更塑造出主人公奮發(fā)有為,而又四顧無侶的形象。
二、善用比興,平易淡遠
“比興”是中國古代詩歌一種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宋代朱熹比較準確地說明了“比興”作為表現(xiàn)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具體生動、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fā)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nèi)容?!豆旁娛攀住吩谒囆g(shù)手法上,就是繼承了《詩經(jīng)》、《楚辭》的傳統(tǒng),又汲取了樂府民歌的營養(yǎng)。善于運用比興手法,映襯烘托,著墨不多,而言近旨遠,語短情長,含蓄蘊藉,余味無窮。
例如《行行重行行》中的“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以馬和鳥的猶思故土,暗喻游子的眷戀故鄉(xiāng)之情。這不僅可以把游子思鄉(xiāng)之情具體化,而且還能啟發(fā)人們作這樣的思考:一般動物猶戀故土,那么極富感情的人,更當如何呢?這就增強了感情的濃度。
又如,《冉冉孤生竹》是成功運用比興的詩篇:
冉冉孤生竹,結(jié)根泰山阿。與君為新婚,菟絲附女蘿。菟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千里遠結(jié)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君亮執(zhí)高節(jié),賤妾亦何為!
全詩十六句,運用比興的有十句,只有“千里遠結(jié)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四句和末尾兩句直接敘述抒情。文中的比喻,不但形象鮮明,而且在憂愁幽思中散發(fā)出一種強烈的青春氣息,抒發(fā)了紅顏易老,自傷遲暮的感慨。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情感內(nèi)涵,使它顯得更加飽滿,更加生動。
三、融情入景,寓景于情
《古詩十九首》常常借助自然景物和環(huán)境描寫對作者的主觀心情作必要的渲染和襯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結(jié)合,達到天衣無縫、水乳交融的境界。例如《迢迢牽牛星》這首詩: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作者通過對傳說中的牛郎織女形象的描繪,抒寫男女離別之情,通篇全是寫景,而情在其中?!敖K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及“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等幾句,仍然是扣緊織女的形象和現(xiàn)實的景物來描寫的,而織女的離愁卻輕輕地點了出來。雖然是寫天上的星星,居然像人間綢繆的夫婦,情景相生,有異曲同工之妙。
又如《明月何皎皎》這首詩: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托须m云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lǐng)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本詩為思婦之作,以其夫客行不歸,憂愁而望思之也。如李白在《蜀道難》中所說,“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詩篇以月明夜靜,對影寂寥,憂愁之感,忽從中來,始而攬衣徘徊,既而出戶彷徨,終而入房泣涕,情景如畫,意味深遠,沁人肺腑。
四、言近旨遠,含義豐富
《古詩十九首》的語言不假雕琢,淺近自然,如話家常,但又異常精煉,含義豐富,耐人尋味。例如:“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思婦說:自別后,我日漸消瘦,衣帶寬松,游子啊,你還不歸來啊!正是這種心靈上無聲的呼喚,才越過千百年,贏得了人們的曠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嘆。又如“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涉江采芙蓉》)。在這里,無法讓人看到長長的思念最終帶來的相互團聚,而最終到死一直折磨人的卻是愛而離居無法相守的悲哀。你所感受到的,是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
總之,《古詩十九首》的抒情技巧應(yīng)從其深入淺出的精心構(gòu)思,富于形象的比興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寫技巧,如話家常的語言等幾個方面把握,形成曲盡衷情而委婉動人的獨特的抒情藝術(shù)。
——————
注釋:
[1]劉躍進《賦到滄桑》,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頁。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第三冊教師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徐季子《中國古代文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3]程千帆 ?沈祖芬《古詩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單位:尤溪文公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