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誼萍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因為每天都有閱讀課,常常會使閱讀教學程式化,每篇課文都是先介紹作者,再概括內容、理解主題、體會情感,最后品讀語言。長此以往,學生就沒有了新鮮感,就會產(chǎn)生閱讀疲勞,喪失學習興趣,閱讀效率自然就低下。
怎樣克服閱讀教學的程式化,讓學生對閱讀學習始終充滿濃厚的興趣?選好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巧妙切入文本是一種有效的手段。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總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切入“點”。巧妙運用這些切入點,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那么,要選擇一個什么樣的點來切入呢?
一、以文章標題為切入點
有些優(yōu)秀文章的標題簡潔而有含義。對于這樣的文章,可以把解析標題作為切入點,帶動學生閱讀文本,以閱讀文本促進學生對文章標題的再解讀,最終達到讀懂文本的目的。
執(zhí)教《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就是以文章標題為切入點的。根據(jù)標題,分三步走:
(一)導入新課
1.切入課題:今天我們學習《聞一多》這篇文章。(在原有的聞一多三個字的后面稍微隔開一段的空處,板書:的說和做。)
2.破題:
(1)大家體會一下有“先生”和沒有“先生”兩字有什么區(qū)別?【崇敬:一般表示對那些有學問的和品德高尚的人稱呼,表示尊敬】
(2)說和做是什么結構?【并列短語——是不是這樣理解,文章是分了說和做兩個部分來寫,就像我們以前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二)自讀感知文本
1.文章是分了說和做兩個部分來寫的嗎?
2.文章到底怎樣安排說和做的,你能不能在讀書的過程中找到最關鍵的句子?
(三)再讀品味
1.作為學者的聞一多是怎么做的,找出概括的句子?
2.那么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又是如何處理說和做的呢?
以文章標題為切入點,圍繞文章標題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注意本文的選材角度和記敘重點。為進一步體會聞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質,理解作者對聞一多先生的崇敬之情這兩個學習重點打下堅實基礎。這樣的閱讀教學內容集中,效率高,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二、以文章線索為切入點
抓住線索設計,能夠使整個教學活動眉目清楚,環(huán)節(jié)銜接緊密,連貫自然,易于學生接受;同時,抓住線索展開教學活動,可以把一系列教學內容串聯(lián)起來,使課堂教學有條理,富有整體感。
教學《孔乙己》一文時,抓住“手”這條線索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思路:
①魯迅先生說過,要極省儉地畫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根據(jù)你的閱讀印象,這篇小說寫了孔乙己的什么?
②魯迅先生幾次寫了孔乙己的手?請大家一起到小說里去找一找,并畫上標記。在有想法的地方還可以寫上評點。
③作者寫孔乙己的手,主要從哪方面寫的?
④下面我們也和魯迅先生一起來塑造孔乙己。你自己找一找小說里哪些地方還可以寫手。要求:找一處,寫一句;要能表現(xiàn)孔乙己的性格特點,契合當時的環(huán)境。
⑤這雙手折射出孔乙己的悲慘命運,需要我們思考的是,孔乙己為什么會有這樣悲慘的命運?
通過找手、圈手、畫手、論手,組織起流暢的教學過程,分析了人物的性格、命運,探究了小說的主旨,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 以文章關鍵詞句為切入點
每一篇課文都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性詞語,即為“文眼”。關鍵性詞語是我們理解文章的切入點。一篇文章要理解的詞句很多,只有抓住關鍵詞句切入課文,才能使學生的興趣和精力一下子集中在課文的要害處,把握主要矛盾。如:“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這是張曉風《行道樹》一文的收尾句。如果我們把課堂的教學切入點定位于對行道樹這一形象的把握,那么句中的“憂愁”與“快樂”這一組反義詞就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切入點。行道樹為何憂愁?為何快樂?對這組反義詞的解讀不僅能使學生的視角深入到課文,行道樹這一形象也得以清晰地呈現(xiàn)。
“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魯迅《孔乙己》一文的收尾句。如果課堂的教學目標定位于對文章主旨的把握,那么,切入點就可以定位于這句關鍵句。句中的“大約”與“的確”這對看似矛盾的詞,就是一個關鍵的細讀點。這句話實際上對孔乙己的悲慘命運作了深刻的暗示。對這一組詞的解讀也能把學生帶入課文中,而且學生能很快領悟當時世態(tài)的炎涼,人心的麻木,對主題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四、以細節(jié)描寫為切入點
細節(jié)的描寫,常常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切入點,因為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往往能反映人物性格和命運遭際。如《故鄉(xiāng)》,我們可以從閏土的那雙手的變化上突破:本是一雙紅潤圓實的手怎么會變成松樹皮般粗糙的手呢?這前后是怎樣變化的?這種變化說明什么呢?帶領學生由點及面,由表及里,剖析人物的性格和小說的主旨,節(jié)奏快而效率高。又如《最后一課》,我們可以把切入點選在上課時的細節(jié)描寫:韓麥爾先生穿上一件平時不穿的漂亮禮服,課堂后邊坐著一群不是學生的鎮(zhèn)上人。這種反常的情形是怎樣出現(xiàn)的呢?小弗朗士是怎樣想的,又是怎樣上的最后一堂課呢?這一細節(jié)的引發(fā),造成了濃郁的課堂氣氛,引聽者進入文章所營造的情境之中,從而很自然地領會到這最后一課所表現(xiàn)的愛國主義思想,并引起強烈的共鳴。
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或可表現(xiàn)文中人物性格,或可表達人物內心情感,或可作為聯(lián)系事件的紐帶,或可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由這樣的文本細節(jié)切入閱讀教學,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五、以記敘順序為切入點
初中課文中,記敘文占大多數(shù),一些文章在記敘順序上,采用了倒敘和插敘的手法。有時不妨以記敘順序為切入點,也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爸爸的花兒落了》是一篇長文。文章多處運用插敘,結構緊湊,情節(jié)豐富充實。那么,如何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里,既把文章的情節(jié)理清楚,又達成課堂的主目標——讀懂“爸爸”狠心、不近人情背后的苦心與深愛呢?找到課堂的切入點,就顯得尤其重要了。直接告訴學生這篇文章的主要特點:插敘。然后,讓學生思考:“我”在畢業(yè)典禮過程中想到了與“爸爸”之間的哪幾件事情?我讓學生從回憶的幾件事中談對“爸爸”的直觀印象。這樣做,學生就能迅速進入文本,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為后面品讀文中的“爸爸”拉開序幕,達到一石三鳥的目的。
當然,閱讀教學還有許多切入點,只要我們勤于思考,就一定能找到恰當?shù)那腥敕?,打造出精彩的閱讀課堂;也一定能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中,體悟到語文的魅力所在,從而深深愛上語文課。
(作者單位:龍巖二中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