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婷
摘 要: 信息化時代,網絡飛速發(fā)展,使得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興語言符號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斷出現在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對其有重要影響。本文旨在從索緒爾和皮爾斯符號學角度出發(fā)分析文字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及網絡語言符號的特點。
關鍵詞: 文字符號 非語言符號 特點 網絡語言
一、引言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fā)展,網絡與社會越來越接近,越來越融合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中,人們的生產、生活乃至思維方式等方方面面都發(fā)生了巨大改變。網絡語言作為一種特殊語言,首先是一種符號,與符號有共同特點。符號是聯(lián)結心靈與世界的橋梁與中介,是溝通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橋梁。無論是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等,都離不開符號存在。本文從符號學角度出發(fā)分析文字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特點并解釋網絡語言符號迅速發(fā)展的原因。
二、語言符號學的理論
20世紀初,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在日內瓦大學教授普通語言學時,對“符號”提出了一個比較鮮明的解釋。在索緒爾的解釋中,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統(tǒng)一體。也就是說,符號是一種二元關系:包括能指和所指,它們的結合便成了符號,“能指”指語言符號的“音響形象”,“所指”是能指表示的概念。其實能指和所指,就是符號形式和內容,能指是符號形式即符號形體,所指為符號內容即思想,是符形表示的意義或符號使用者所作的解釋,同時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具有任意性、社會性、心理性和線條性的特點。
皮爾斯認為符號是由符號形體、符號對象和符號解釋構成的三元關系。符號形體相當于索緒爾所說的“能指”,符號解釋是“所指”,符號對象即符號形體表征的客觀事物,索緒爾未強調。皮爾斯根據人們不同的需要,提出把符號分為圖像符號、指索符號和象征符號。索緒爾和皮爾斯關于符號的“二元關系”和“三元關系”學說,奠定了現代符號學的理論基礎。本文結合兩者的觀點分析文字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及網絡語言符號的特點。
三、文字符號和非語言符號
用符號學理論看,網絡語言有兩種所指:“與電子計算機聯(lián)網或上網活動相關的名詞術語”及“網友們上網聊天時臨時‘創(chuàng)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號或特別用法”。網絡語言呈現給我們的不是以聲音為物質外殼的能指語言系統(tǒng),不是直接的語言,而是被文字系統(tǒng)所記錄下來的、所反映的特殊語言現象。符號學角度下的網絡語言是用于網絡交際的一種特殊的混合符號系統(tǒng),可以分為文字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兩類。文字是書面語言的載體,是記錄口頭語言符號的符號。非語言符號表現為除語言符號和文字符號以外的其他符號形式。
1.文字符號
文字符號的構成包括復合式、縮略式、借用式、混用式和反語式等。
(1)復合式:firewall(防火墻)、homepage(主頁)、chat room(聊天室)等。
(2)縮略式:充分顯示了網絡語言簡潔性的特點,包括英文縮略式和中文縮略式。
A.英文縮略式:BF(boyfriend男朋友)、ASAP(as soon as possible盡可能快)、IS(I See我懂了)、DIY(do it yourself自己動手)、BTW(by the way順便說一句)等。
B.中文縮略式:MM(美眉、妹妹,表示年輕漂亮的女性)、LG(老公)、JJ(姐姐)等。
(3)借用式:是網絡語言的主要生成手段,指用已有的詞匯表達新意,體現了語言的經濟原則,主要包括聯(lián)想借用和諧音借用。
A.聯(lián)想借用:菜鳥(網絡初學者)、潛水(指隱身在聊天室不說話)、285(指人笨或反應遲鈍)、爬墻頭(光看帖子不發(fā)言)、拍磚(批評或點評等)、油墨(幽默)等。
B.諧音借用:利用相同或相似發(fā)音,拼寫出不同形式的單詞。
a.漢字諧音:斑竹(版主,論壇板塊的管理人員)、木油(沒有)、醬紫(這樣子)、果醬(過獎)、菌女(俊女)等。
b.數字諧音:748(去死吧)、765(去跳舞)、51396(我要睡覺了)、5871(我不介意)。
c.英語諧音:CU(See you,再見)、IC(I see)、How r u(How are you你好嗎)、ICQ(I see you我找你)等。
(4)混用式:
A.漢字與字母混用:L公(老公)、L婆(老婆)等。
B.數字與字母混用:3q(Thank you,謝謝)、F2F(Face to face,面對面)、3X(thanks,謝謝)等。
C.中文與英文混用:倒ing(很暈)、郁悶ing(郁悶中)等。
(5)反語式:在網絡語言中,利用反語修辭表達出來的不是真實的意思。
可愛(可憐沒人愛)、偶像(嘔吐的對象)、天才(天生的蠢材)、再見(再也不見)、善變(善變又沒天良)等。
文字符號主要以文字為主,文字為視覺符號,用鍵盤把要說的話轉化為文字信息傳達給對方。
2.非語言符號
口語交際中,微笑、皺眉、怒吼、生氣等生動的人類情感活動可通過有聲語言符號系統(tǒng)中聽話人的視覺來感受,書面語符號系統(tǒng)中,可以通過文字方式敘述。非語言符號指網絡交際中借助一些網絡特殊符號對表達的語言交際符號所指意義起加重語氣、強調或加入某種感情作用的一些非言語現象(包括面部表情、頭部活動、眼部活動或手勢等)。依據皮爾斯的符號理論,語言符號可以分為圖像符號、指索符號和象征符號,這里主要用圖像符號和象征符號分析非語言符號。
(1)圖像符號:通過寫實或模仿表征符號對象,其表現體必須與對象的某些特征相同,在這里主要是表情符號和QQ表情符號,如(^。^)笑臉、(*^-^*)興奮、@_@(高度近視)、-_-?(疑惑)、〉_〈(生氣)等。
(2)象征符號:是一種符形與對象沒有相似性或直接聯(lián)系的符號,它可以自由地表征對象。象征符號的符形與對象之間的關系僅僅建立在社會約定的基礎上,主要包括發(fā)飾類、服飾類、形體特征類、器物類、其他事物和行為類等類型符號。
A.“#:-)”(平時不大梳頭,頭發(fā)凌亂的風度),“(-)”(頭發(fā)蓋眼),(:-)”(大光頭)等。
B.服飾類。如“:0-)”(戴著面具),“:-)8”(打著領結),“<<<<(:-)”(戴著高帽子),“(:-|k-”(打著領結,戴著禮帽,大概是有重要約會),“q:-)”(戴著帽子),“8-)”(戴著眼鏡)等。
C.形體特征類:“(:-”(左撇子),“:%)%”(滿臉的青春痘),“:-(=)”(大門牙)等。
D.器物類::M炸彈、:V十字架、:P電話、:H石頭、:%小鐘等。
E.其他事物和行為類:“(:^)”受傷、“*<|:-)”圣誕老人、“^h”擁抱等。
四、網絡語言符號的特點
網絡交際中人們通常選用最簡單、最明白和最省時的符號表達要說的話,通過觀察可以發(fā)現這些語言符號有以下特點:
1.任意性。根據索緒爾的二元論,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的聯(lián)系是任意性的。單個文字符號最初的音義結合是任意的,同樣事物可以用不同國家的語言來表示,如中文“樹”的英文則是“tree”,這兩種語言音和形都不一樣,但并不表示不是同一個事物。因此,可以看出網絡語言符號中也有此種特點,如(*^-^*)興奮、醬紫(這樣子)等。
2.社會性。索緒爾認為:“語言既是言語機能的社會產品,又是社會集團為了使個人有可能行使這種機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規(guī)約?!闭Z言符號的社會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語言符號是社會事,另一方面語言符號為社會所用。在網絡交際中,網絡語言是為了適應網絡交際快速交流的需要產生的。如CU(See you,再見)、IC(I see)、MM(美眉、妹妹,表示年輕漂亮的女性)、LG(老公)等,這些詞現在不僅在網絡上流行起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逐漸被人們接受和使用。
3.經濟性。網絡時代,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傳遞出最大信息量,網民不得不創(chuàng)造出或改造出能適應網絡交際這種特點的詞語,尤其在聊天室中,上網都是按時計費的,因此人們不僅用可讀文字符號,還動用數字、圖形、表情等非語言符號傳遞信息,僅僅一個圖形就可以代表一整句話,可以給讀者和筆者減輕輸入文字的負擔,例如:886(再見)、:)(開心)、(:<)吹牛大王、VG(very good)、3q(Thank you)等。
4.多樣性。在網絡交際中,人們不會單一地只使用一種語言符號表達意思,而是選用簡單和快捷的符號,特別是對非語言符號的使用,通常人們喜歡在一個句子后附上一個QQ表情或字符表示心情或所處狀態(tài)。如“偶走了!886!:)(開心)!”等。
5.風趣性。網絡語言符號生動而風趣。率先掌握并使用網絡語言的群體大多為16~35歲的“新新人類”,這些人易接受新事物且創(chuàng)造性強。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中,人們選用那些詼諧的語言符號,且創(chuàng)造一些幽默的詞語,如可愛(可憐沒有人愛)、偶像(嘔吐的對象)等。
五、結語
在網絡交流中網絡語言符號不斷發(fā)展和廣泛使用,已經形成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形式。利用符號學理論,我們會對網絡語言符號的構成、特點和發(fā)展有更深刻的理解,對于人們熟悉網絡,了解網絡媒體及日常生活都有重要意義;對于如何運用網絡語言符號在網絡上與人溝通具有重要作用;對于加快交流速度,提高打字效率都有重要意義。學會了解網絡語言符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宗明.符號世界[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王銘玉,宋曉.符號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王順玲.網絡語言的符號學闡釋[J].外語電化教學,2008(3).
[4]鄭艷霞.從認知視角看網絡語言的生成里據性[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
[5]曲彥斌.計算機網絡言語交流中的身勢情態(tài)語符號探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4).
[6]張紹杰.語言符號任意性研究——索緒爾語言哲學思想探索[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7]王銘玉.語言符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郭濤,周利娟.從后現代主義思潮到網絡語言符號——網絡語言符號動因論之一[M].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