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開益 張利平
摘 要: 聽力在外語習得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應用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對影響日語聽力理解的因素和聽力理解過程進行分析,結(jié)合信息加工理論和日語的語言特點,探討如何培養(yǎng)提高日語聽力理解的技能和策略,以達到提高日語聽力理解能力的目的。
關(guān)鍵詞: 聽力技能 聽力策略 信息加工
近年來,出現(xiàn)了不少針對第二語言習得中聽力學習的研究,但與說、讀、寫的技能相比,聽的指導方法還顯得較為落后。本文擬從認知心理學對聽力理解過程的分析出發(fā),明確聽力理解的技能與策略,探討日語聽力學習的難點,進而結(jié)合認知心理學的認知模式、加工模式、元認知策略等理論,提出提高日語聽力技能和鍛煉聽力理解策略的方法。
一、認知心理學對聽力理解過程的解釋
認知心理學家紐厄爾(A.NEWELL)和西蒙(H.A.Simon)認為信息加工系統(tǒng)由記憶裝置、加工器、接受器和效應器組成。記憶裝置又叫長時記憶,存放著由按一定關(guān)系聯(lián)結(jié)起來的各種各樣的符號結(jié)構(gòu)。加工器包括基本信息加工工程、短時記憶、解釋程序,主要作用是執(zhí)行系統(tǒng)的操作(陳永明,1989)[1]。針對聽力理解過程,蘇遠連(2003)[2]提出了聽力理解過程的認知模式(圖1)。
圖1 聽力理解過程的認知模式(蘇遠連,2003)
二、聽力理解的技能與策略
嚴格說來,聽力理解能力是由聽力技能和聽力策略兩部分構(gòu)成的。Michael Rost(1991)[3]提出聽解技能包括音素識別(discriminating between sounds);音節(jié)識別(recognizing word);語法意義上的單詞識別(identifying grammatical grouping of word);文脈知識(identifying pragmatic units with function as whole units to create meaning);語言聲調(diào)、速度等非語言知識(connecting linguistic cues to paralinguistic cues,intonation and stress);背景知識(using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context to confirm meaning);短期記憶力(recalling important words)。
綜上所述,聽力理解過程可以概括為聲音識別、聲音處理、聲音儲存三個階段。因此,結(jié)合聽力技能與策略的理論,可以說聽力理解能力由識別能力(音素、詞匯、語調(diào)等)、記憶能力(短期儲存)、分析能力(信息儲存和檢索、根據(jù)文脈和背景文化等預測與推測能力)、調(diào)整控制能力(計劃能力、情感控制能力)四個部分構(gòu)成。
1.識別能力。與英語不同,由于日語的元音很少,單詞構(gòu)成的形態(tài)少,因此,對于日語學習者而言,在聽力理解過程中,音素、詞匯的識別尤為重要,其既是聽力過程中的基礎,又是一個重點與難點。其中,單是音的識別方面,就包括包括“母音の長短の聞き分け、母音の無聲化の聞き取り、清濁の聞き分け、促音の有無の聞き取り、連続する母音の聞き取り”(石田敏子,2002)[4]。
2.記憶能力。認知心理學[5]的多重存儲模型將記憶分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三種。外部環(huán)境中的刺激,首先進入感覺記憶。感覺記憶是一個大容量存儲系統(tǒng),記錄個體所感覺到的所有信息。感覺記憶中的信息很快被傳遞到短時記憶,短時記憶只包含小部分信息,且信息停留的時間很短,不超過四秒鐘,之后就會被新的信息取代。短時記憶是處理聲音的重要階段,如何提高短時記憶的能力,對培養(yǎng)聽力能力技能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意義。
3.分析能力。在聽力的綜合分析階段,學習者必須將所聽的內(nèi)容與語言知識、語法知識等一系列已有知識結(jié)合,才能達到理解的目的。這些已有知識儲存在長期記憶中,新信息進入人腦后,大腦迅速檢索已有知識,只有輸入信息與已知信息相匹配時,才能完成信息的加工重組。
4.調(diào)整控制能力。能否分析聽力材料的題目要求,適時地調(diào)整計劃、選用恰當?shù)膶W習方法,以及學習者的社交中是否出現(xiàn)焦慮等情緒,是影響是聽力任務能否有效完成的重要因素。
三、日語聽力理解技能與策略的培養(yǎng)
如上所述,要有效培養(yǎng)日語聽力理解技能和策略,必須從識別能力、記憶能力、分析能力、調(diào)整控制能力四個方面展開。筆者認為,根據(jù)認知信息學對人的信息加工過程的分析結(jié)論,影子練習法、圖式結(jié)構(gòu)法、元認知策略是提高四大能力的有效方法。
1.影子練習法
Baddeley(1986)[6]認為,在進行工作記憶時,所含的語音體系(phonologic loop)會發(fā)揮很大的作用。如果不對聽到的聲音立即進行處理,它就會很快消失,只有在心里重復該信息才能在語音體系中儲存。
影子練習法就是這樣一種跟讀形式。玉井健(2005)[7]將其定義為“聞こえてくるスピーチに対してほぼ同時に、あるいは一定の間をおいてそのスピーチと同じ発話を口頭で再生する行為、またはリスニング訓練法”。這種方法對提高識別能力、記憶能力和分析能力都非常有益。首先,影子練習不同于復述或意譯重復等在語音結(jié)束后才開始的練習形式。讀音是由人的“長期記憶”中的“聲音數(shù)據(jù)庫”發(fā)出的,如果采用復述等練習方式,當語音結(jié)束后,練習者就會變回自己原來掌握的讀音。影子練習要求跟讀者不斷接受、發(fā)出標準讀音,使標準發(fā)音進入“聲音數(shù)據(jù)庫”,這樣就能逐漸正確分辨出詳盡語音,從而提高識別能力。其次,短時記憶非常短暫,只有重復才能在語音體系內(nèi)儲存。影子練習法通過要求跟讀者保持較高的注意力、重復聽到的信息,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者的記憶力的目的。再次,綜合分析過程的速度是判斷學習者聽力優(yōu)劣的一項重要指標。無論是日本能力測試中,還是實際交際過程中,對聽話者反應所聽信息的速度都有時間限制。學習者無法理解較長的句子或新聞等內(nèi)容,除了由于部分語音無法識別以外,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對個別語音信息的處理時間過慢或由此無法跟上目標語的語速,造成最終無法反應原文的結(jié)果。由于影子練習要求跟讀者聽、說持續(xù)并進,不斷刺激大腦,當越來越多地信息進入“長期記憶”,就能讓大腦接收新信息時迅速調(diào)動,逐漸使大腦就像處理母語一樣,能夠自動反應所聽目的語的含義,從而減少大腦綜合分析的時間,達到強化聽、說能力的效果。
2.圖式聽力模式
圖式聽力模式強調(diào)背景知識的作用,主要涉及“自下而上”(bottom-upprocessing)和“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兩種處理方法[8](Morley,1997)。前者是聽力理解的初級階段,大腦將所聽材料切分成基本的語言單位(語音、單詞等)進行理解,然后將這些小的語言單位合成大的語言單位,從而完成聽力理解。后者則是聽者首先運用自己的世界知識、情景知識和人際交互信息等對所聽內(nèi)容進行分析處理,也就是說,聽者激活大腦中的“圖式”,利用它們假設、鑒別、揣摩話語的意思,預測話語內(nèi)容的發(fā)展。就日語語言本身而言,其中存在不少有助預測、推測的句型或表現(xiàn)形式。應該說,這兩種方法是相輔相成的,例如在聽到“喫茶店”后,聽者會產(chǎn)生很多例如“お茶、コーヒー”等單詞和“いらっしゃいませ”“私は…にします”等表達的聯(lián)想,從而激活“圖式”,產(chǎn)生許多關(guān)于點餐等的推測,由此可以迅速集中聽者的注意力,順利完成大腦知識的檢索、提取。另外,就日語語言本身而言,它存在許多可用于預測、推測的內(nèi)容。例如“なかなか…ない、ちっとも…ない”、“文末の予測”、“けれども、ところが”等。
因此,教師應該避免過去的放錄音、對答案的單純的“從輸入到輸出”的聽力課形式。在播放聽力材料之前,進行準備。所謂準備,就是指“その談話についてのテキスト構(gòu)造や語彙などの予備知識が活性化された狀態(tài)になっていること”(三牧陽子,1996)[9]。要達到這種“活性化”,可以導入照片、圖片、相關(guān)文字材料等。同時,適當?shù)卦诮永m(xù)詞、有特點的表達(曖昧表達、委婉表達等)處停止聽力材料,讓學生進行預測或推測,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處理方法的能力。
3.元認知策略
在從隱蔽型訓練向受控制訓練的轉(zhuǎn)變過程中,學生的聽力策略能力明顯呈上升趨勢(王守元,2003)[10]。由此看來,聽力策略訓練是聽力教學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內(nèi)容。其中,聽力理解的成功與否跟學習者能否主動并適當?shù)厥褂谜J知策略不斷重構(gòu)意義直接相關(guān)。因此,聽力理解無疑受到元認知策略的調(diào)控,并具體表現(xiàn)為計劃、監(jiān)控、評估三個過程。(劉莉麗 黃潔,2007)[11]。元認知策略有助于聽者積極做出與聽力材料相關(guān)的預測,然后調(diào)動已知的“圖式”,監(jiān)控與評估的使用可加強學習者尋求語言知識與圖式的關(guān)聯(lián),有助于聽力過程中的信息加工與提取。因此,在計劃階段,可讓學生對所聽材料進行預測;在監(jiān)控階段,讓學習者不斷“監(jiān)視”學習過程,適當調(diào)節(jié)“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法,以保證達到理解的目的;在評估階段,讓學生思考自己的預測、推測是否得到,應做哪些調(diào)整,等等。
四、結(jié)語
聽力作為一種接受性語言學習,在語言習得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據(jù)認知心理學對人的信息加工的理論,聽力理解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因此,日語教學者首先應該清楚地區(qū)分聽力技能與聽力策略,然后在充分尊重學習者個體認知能力的同時,結(jié)合日語自身的語言特點,有針對性地采用有效的方法培養(yǎng)學習者的聽力理解技能與策略。
參考文獻:
[1]陳永民.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人的信息加工[M].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1989.8:3.
[2]蘇遠連.論聽力學習策略的可教性[J].廣州:現(xiàn)代外語,2003(1):48-58.
[3]Rost,M.Listening in action[M].London:Prentice Hall,1991:4.
[4]石田敏子.日本語教授法[M].東京:大修館書店,2002:171-175.
[5]王甦,汪圣安.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4:7-50.
[6]Baddeley.Working Memory[M].New York:Oxfod University Press,1986:7-87.
[7]玉井健.リスニング指導法としてのシャドーイングの効果に関する研究[M].東京:風間書房,2005.2:5-34.
[8]Morley,J.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 second/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A].IN M.Celce-Murcia(ED.).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C].Boston,MA:Heinle and Heinle Publishers,1997.
[9]三牧陽子.日本語教授法を理解する本(実踐編解説と演習)[M].東京:バベル·プレス,1996.11:70.劉潤清,韓寶成.語言測試和它的方法[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5:27.
[10]王守元,苗興偉.英語聽力教學的理論與方法[J].上海:外語電化教學,2003(8):1-5.
[11]劉莉麗,黃潔.二語聽力理解過程的認知解釋[J].重慶: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5):133-137.
本文為成都理工大學高等教育質(zhì)量工程《日語本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研究》(XMS1107)、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改項目《基于“影子練習“理論的日語聽說教學模式研究》、《《外貿(mào)業(yè)務與函電》課程中實現(xiàn)JGP+JSP的教學模式研究》(WYJG 02)的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