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曉瓊
梁啟超先生說:“《論語》如飯可餐,最宜滋補……《論語》字字精金美玉,實人類不磨之寶典?!薄墩撜Z》的經典性毋庸置疑。國人對其的重視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央視的《百家講壇》早已為其留足了空間;部分省市高考有限的卷面也為其開辟了“專欄”,小學生能背“有朋自遠方來”的不在少數(shù)……學《論語》仿佛已蔚然成風,然而,走進我們農村高中的課堂,你會發(fā)現(xiàn)這里卻是另一番尷尬的景象。
一、“留守”師生,缺乏氛圍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大量的教師和學生也涌進了城市,農村教師和學生都大量流失。留下的學生大多是家庭條件不好或父母無暇顧及的,從小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素養(yǎng),有些人上高中之前從未讀過名著,更不要說《論語》《孟子》這樣的文言名作。另外,在高考的壓力下,農村的學生和家長普遍認為做數(shù)理化習題或背英語單詞要比讀經典“實惠”,得分來得直接而且容易。
留下的教師一部分是年紀較大、留在農村“養(yǎng)老”的,學習動力不足,更缺乏教研的積極性。一部分是剛剛畢業(yè)、尚無理想去處、暫時“謫居”在這里的,這類人有理想、能進取,但缺乏教研氛圍,想提高自己卻不知如何提高。與城里特別是重點學校那種聽課、評課、傳幫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要想聽一節(jié)好課,得歷經請假、調課、坐車等一系列奔波。這樣的師生隊伍,使得名著經典很難在農村中學“安家落戶”,難以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
二、處境尷尬,被動應對
作為經典,新課標的要求是“根據(jù)自己的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yōu)秀讀物”。 “自己的目標”定位不明,執(zhí)教者沒有可執(zhí)行的目標依據(jù),學生更不會為自己定目標,就形成了“沒有目標”的尷尬處境。又因為是選讀,除了選入教材的篇目之外,《論語》的其它篇目沒有明確的課時安排。這種情況對城市和重點中學的影響并不大,規(guī)范的教研活動和密切的相互交流以及考試的需求,都能讓《論語》教學得到很好的落實。但在農村學校就不一樣了,許多教師就放任學生自讀,甚至沒有必要的指導。而對學生來說,《論語》中那些生僻聱牙的詞句,許多都是捉摸不透的“迷言”,很難有興趣主動去接觸、探究。
可是經典又是我省高考必考的題型,怎么辦呢?一些學校就采用了被動應對的辦法。一開始就把“做題”當指引,搞起了“題海戰(zhàn)術”。這種做法事倍功半,有些學生甚至高中三年都沒有把《論語》好好讀過一遍,對《論語》內容的理解,完全來自參考書的答案,沒有個人的思考和領悟,更無從談將經典內化為個人的修養(yǎng)。
那么,怎么改變這種現(xiàn)狀呢?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龑W生走近經典,激發(fā)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和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是改變這一現(xiàn)狀的最根本的辦法。個人認為,把孔子的這句話換過來說:教師先要“知之”,之后引導學生“好之”、“樂之”,就是我們教學《論語》的思路和程序。
一、教師需“知之”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可以做而且應該做的是首先加強自身的閱讀意識,成為一個勤讀文學名著的人?!雹俳處熥陨淼奈膶W積淀是引導學生閱讀經典的前提和基礎。要想讓學生愛上《論語》,教師應當首先愛上它、走進它,并沉浸于《論語》的熏陶中,甚而把《論語》當成立身處世的哲學,方能“傳其道,解其惑”。
首先,教師要改變觀念,提高認識。長期生活在農村,缺少濃厚的文化氛圍,養(yǎng)成了惰性,自然就把讀書拋之腦后,有些人連常用的書本都懶得翻開,更不要說讀艱澀難懂的經典了。因此,要想讓學生學好《論語》,教師首先要清醒地認識到閱讀經典名著、提高文學素養(yǎng)的重要性;同時還要有不提高自我文學素養(yǎng)就不能適應現(xiàn)代語文教學需要的危機感。只有觀念轉變,認識到位,有了強烈的危機感,才會產生強大的動力,積極地投入到《論語》的研讀之中,為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論語》作鋪墊。
其次,要熟讀《論語》,把握精髓?!氨鶅鋈撸且蝗罩?。要想把握《論語》的精華,并內化為自己的素養(yǎng),從而成為課堂的“活水”,教師首先要反復閱讀《論語》,熟背其中的經典語段,并根據(jù)自己體驗和感悟,形成獨到的、個性化的解讀。
二、讓學生“好之”“樂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知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好之”“樂之”。在自身具備了良好的底蘊之后,怎樣引導學生走上好學樂學之路,就是我們農村語文教師在執(zhí)教《論語》中首要思考的問題了。筆者根據(jù)自身的體驗,總結了三種方法。
(一)幫助學生樹立遠大學習目標
孔子之所以能夠數(shù)十年“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根本原因是他志存高遠,深知學習的重要。所以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的志向和目標,是激發(fā)他們學習興趣、形成其良好學習品質的根本保證。對于文化經典素養(yǎng)相對不足的農村學生來說,幫助他們樹立遠大學習目標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其明白《論語》的價值和影響力。
筆者在學生剛接觸《論語》的時候,主要從三個方面層層深入地給學生講述《論語》的“魅力”。首先從它的影響力:《論語》是僅次于《圣經》的世界第二大暢銷出版物, 被稱為“東方的圣經”;《論語》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更是產生過重大影響。其次從它的內容:《論語》之所以受到如此“禮遇”,是因為它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代表和孔子思想學說的重要載體。第三,從學習《論語》的意義:作為中學生,閱讀這樣的經典可以使我們間接感受到生命的價值、歷史的厚重、道義的神圣,無形中調動起我們內心的悲憫感恩、友善信任、堅強樂觀等美好情愫,潛移默化中為我們奠定牢固的人文底蘊,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理想,并進而改變我們的人生。
這樣的分析《論語》在學生心目中立刻如喜馬拉雅山般的圣潔和神秘,激發(fā)了他們急切的“攀登”欲望,讓他們確立了為解讀孔子思想、為修身而學《論語》的遠大目標。
(二)為學生重構知識網絡體系
《論語》作為經典,它有著深邃的思想、廣博的內容,但許多初學者都有這樣的感受:編排散亂、許多篇章語境不清、許多“子曰”不知所云,猶如一本零亂的“課堂筆記”,讓人閱讀的興趣大打折扣。《論語》的這一問題已經引起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學者錢寧就曾對《論語》進行重新建構。
在學生初涉這部作品時,我們也應該高屋建瓴,為其“洗牌”,重新構建知識網絡體系。也就是將《論語》篇章打散,再按一定的主題組合,如按 “仁”、“禮”、中庸思想、君子人格、教育思想等進行組合,也可以按治國、齊家、修身、處世等進行組合,并根據(jù)一定的邏輯性為學生列出相應的主要篇目。重構知識網絡體系的最大意義,就是“以內在的邏輯性,系統(tǒng)而縝密地再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充分體現(xiàn)出孔子所說的‘吾道一以貫之’”, [2]把散亂的章句變?yōu)橛杏^點、有論證、有層次、有實例的文本,讓孔子思想的邏輯性、深刻性赫然呈現(xiàn),成為一本無需繁瑣注釋、人人都能讀懂的經典。這樣能讓學生少走“彎路”,更直接、深入地領會孔子的思想,從而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
(三)聯(lián)系實際拓展學生學習思路
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見,孔子是主張學以致用的。我們學習經典的目的是“古為今用”,如果能在文本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用現(xiàn)代思想觀念多元解讀《論語》,一定能在見仁見智的探討中,打開思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實踐中,筆者最常用的方法是設置“無標準答案”的問題,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思考,拓展他們的思維。有人說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教人圓滑處事、明哲保身,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子路可以直接說孔子“子之迂也”,而孔子又直接回敬他“野哉,由也”,這樣的師生關系,你喜歡嗎?……這些問題,往往能引發(fā)學生激烈的爭論,在爭論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養(yǎng)成了多元化的思維方式,進一步深化了對《論語》思想的理解。
在繁重的高考壓力下,學生的學習難免帶有較強的功利性,如果沒有讓學生嘗到學習《論語》的“甜頭”,是很難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的。引導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有關現(xiàn)象,對文中觀點進行探討,實際上是引導學生走出文本,站在更高處審視其思想內涵。這會讓學生在擴大了視野、領略了古代文化的精華之后,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不僅激發(fā)學習經典的動機,還能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方式,并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
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相約巴黎聯(lián)袂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3]《論語》已經在世界思想的舞臺上綻放她驚人的魅力,卻沒有在農村中學的土壤里很好地生根發(fā)芽。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去嘗試改變現(xiàn)狀,讓自己“知之”,讓學生“好之”“樂之”——不僅為了高考,更為了傳承千年的民族思想!
——————
注釋:
[1] 謝銀根《語文教師與文學經典》,《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8期。
[2] 孔子基金會副秘書長王大千語,轉引自《〈新論語〉重構經典,讓人人輕松讀懂孔子》 ,《江西日報》2012年7月。
[3] 《聽南懷瑾大師講〈論語〉·前言》,許慶元著,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第1版。
(作者單位:尤溪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