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星
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任務之一是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在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中,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教學相整合,對于深化其他學科的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及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新課改下的信息技術教學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采用先進的新課改理念,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找一種或多種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你的教學,讓你的課堂科學又精彩。某些老師在課堂上沒有運用教學理念而導致單純教師講或者單純學生做的單調局面,影響課堂效果。所以要針對學生特點、教學環(huán)境、教學內容,采用科學、恰當、先進的教學理念,當然也不能盲目地使用教學理念架空實踐。分組教學,要注意任命有責任心的組長;分層教學,要注意學生層次,規(guī)劃好不同級別的內容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自主研究性學習,要注意對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的提示、指導,注意過程評價,防止課堂散亂和學生不作為;問題解決教學,要注意問題的生動、實際、明確。教學方法很多,但是理念無非就是針對學生生活實際,多讓學生動手,多引導學生,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性,提倡多樣化學習。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激活課堂教學
組織好課堂,讓整堂課有序而不死板,學生活潑而不混亂,這是一堂好課的基本標準。需要預先設計好教學環(huán)節(jié),對引入、講授、提問、練習、總結、展示、評價等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內容都要有準確的安排。引入是課堂的門面,不宜太短讓人感受不到精彩,也不要太長讓人感覺啰唆;講授要準確而簡練,可以結合提問進行啟發(fā)和總結,不要講讀課本、自問自答、自顧操作;提問時要對學生有鼓動,有表揚,有鼓勵,讓提問的師生、生生交互起來,嚴防嚴厲地批評學生;學生練習要有針對性,教師及時指導,統(tǒng)一解決的問題要通過板書或投影公示等,切忌學生練習時教師坐著休息;總結時要簡明扼要,適當結合學生成果,切忌啰唆和重復演示;展示學生作品時,切忌雷同演示,控制好學生演示的時間;評價要注意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結果的公開要適度,切忌點名批評學生。
三、培養(yǎng)學生終生學習的態(tài)度和能力
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單純地講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注意的是為學生升學深造打基礎。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學生必須在課堂上動手動腦,主動參與學習。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對學習中提出的問題產生好奇和疑義,對難題刻苦鉆研,對解決問題后的自信表現出求知欲、好奇心,表現出克服困難、自覺學習的堅強意志。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更培養(yǎng)了能力,提高了素質。
四、讓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
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倡學習方式的改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對人類的學習方式產生了深刻的變革作用,學習者將從傳統(tǒng)的接受式轉變?yōu)橹鲃訉W習、探究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學習者必須學會利用資源進行學習。如上物理教材《日食和月食》一課時,學生有的根本沒有見過這兩種自然現象,很難想象是怎么一回事。但是,運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通過錄像、剪輯、課件制作等手段,把整個日食、月食的過程制成一個完整的動畫,讓學生親眼目睹一次日食、月食的形成過程,這時候再來對學生講解書本上的知識概念,學生就容易理解多了。信息技術的介入,彌補了觀察教學的缺陷和不足,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而生動的學習資源。
五、培養(yǎng)學生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信息時代,知識量劇增,知識成為社會生產力、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知識的更新率加快,陳舊率提高,有效期縮短。另外,知識的高度綜合性和各學科間相互滲透,出現更多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由此帶給人們難以想象的社會生活、經驗生活、政治生活和人類一切領域內深刻而廣泛的沖擊和影響。在這種科學技術、社會結構發(fā)生劇變的環(huán)境下,人們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變得很重要。因此,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要注重信息技術的應用,培養(yǎng)出一批批高技能、高素質的新型人才。
六、避免用信息技術手段代替實驗教學的誤區(q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實驗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觀察、研究獲取知識真實的再現變化過程,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而且在實驗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規(guī)范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一些實驗有一定的毒性、危險性、操作的復雜性和成功率低等因素,因此有些老師往往采用信息技術手段模擬實驗過程或通過播放錄像等形式進行演示。
其實,這根本無法達到實驗教學本身的目的,再逼真的模擬都無法和真實的實驗過程相媲美,而且這樣做失去了實驗的“過程”意義。當然一些在課堂上無法完成的演示實驗或現象,以及在現有的條件下無法完成的一些實驗,如化學中原電質和電解質的原理、分子的有效碰撞、有機化學的反應機理等,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模擬和展現,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是無可非議的,而且能收到良好效果。但模擬和真實畢竟是有區(qū)別的,前者不能代替后者。
總之,無論是講解還是演示,教師都要與學生互動起來,營造良好的氛圍,控制好學生情緒和課堂節(jié)奏,嚴禁老師坐著操作講解或來回走動中朗讀課本,更忌諱有氣無力地平淡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