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琴
葉圣陶先生推崇蘇州園林里的假山,是因為設計者將之視為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想要做一名合格的初中語文教師,除了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夠把課堂教學作為藝術來進行創(chuàng)作,精心設計、打磨、完善,使之流暢、優(yōu)質、高效,學生如撥云見日,深得真趣且受益匪淺,這才是比較理想的語文課堂教學。
一、巧妙切入,突顯重點
《孔乙己》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經典文章,這篇小說講述了封建科舉考試的犧牲品孔乙己的悲慘命運,他活在熱鬧的嘲笑下,死在冷酷的秋風中。
筆者選擇了將孔乙己的手作為整堂課的切入點?!芭懦鼍盼拇箦X”一句率先閃亮登場,為什么“排”?那是為了炫耀。為什么炫耀?那是因為得不到肯定。為什么得不到肯定?那是因為他既不屬于長衫幫,也不屬于短衣幫,只得用手“摸出四文錢”最后喝一碗酒,在眾人的嬉笑中離去。一個有血有肉的孔乙己就呈現在了孩子們的眼前,他們會意他的小小顯擺,感受他的辛酸無奈。
選擇合適的切入點,能夠使文章的重點得以更清晰更明確地呈現,教師帶著教學的機智巧妙地引導著學生去尋求,學生帶著求知的熱情跟著教師去挖掘,這樣的課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發(fā)無窮的快樂。
二、巧抓時機,呈現背景
《蔚藍的王國》是一首優(yōu)美的散文詩,作者屠格涅夫描繪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王國,“蔚藍的海”“金鱗似的細浪”“五彩繽紛的長翼鳥兒”……學生通過朗讀感悟畫面之美、情感之真,感嘆世上竟有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地方,但同時又自然而然覺得有那么一點不切實際:自然之物的美倒也罷了,文學嘛,有點夸張本無可厚非,但匪夷所思的是小船的前行,“并不是風在推動它前進,駕駛它的是我們自己無憂無慮的心靈”,這似乎太不合乎常理了,這怎么可能呢?
教學背景適時壓軸登場,原來此時的屠格涅夫已是年老體衰,疾病纏身,為了表達自己對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熱愛,贊頌美好的青春,才運用富有自然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語言塑造了這樣一個美好的境界,這個海洋不是一般的海洋,而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海洋,而駕駛小船的不是風而是心靈,這更是一種詩意的表達,意思是心靈和大海已經完全融合在一起,小船似乎是完全理解人的心靈的,隨著人的心意前進,人們的心靈在大海上自由地馳騁,隨心所欲。
這篇文章的語言之美、畫面之美自不必言,在飽經生活艱難后依然有那么一顆熱愛生命的心更是難能可貴,筆者設計將教學背景放在一節(jié)課的最后壓軸登場,就是為了讓學生在疑問中探尋答案,在唏噓作者不幸的同時更感受他依然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這就是語文課不同于其他課程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導向,教學寫作背景在整堂課的最后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巧妙提問,注重藝術
《皇帝的新裝》是一個學生從小聽到大的故事,如果再講的話學生不一定有興趣聽,也就說不上什么課堂效果了。所以筆者在上課時設計的第一個大問題就是:“請各位同學用一個字來概括文章的大意?!边@篇文章的篇幅不算短,學生一聽到用一個字來概括全篇內容,興趣一下子就來了,好奇心、求知欲、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都被激發(fā)了出來,七嘴八舌一通激烈的爭論后,最后定在了一個“騙”字上。騙子騙皇帝,大臣騙皇帝,皇帝騙大臣,皇帝騙民眾,民眾騙皇帝……這一系列的騙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大小官吏和人們的虛偽、奸詐和愚蠢的丑惡本質。筆者見狀,適時拋出了第二個問題:“請問誰最后揭穿了這個大騙局?”答案:一個孩子。作者讓天真無邪的孩子最后揭穿了騙局,孩子敢于說真話與其他人形成了對比,同時寓嚴肅的主題于詼諧的故事中,增強了童話的藝術感染力。
整堂課其實就由兩個大問題構成:重點突出,主題明確。由此可見巧妙提問的重要作用。筆者在語文教學中,除了強調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同時,更希望看到的是學生因語文而快樂,愿意積極地參與到每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積極地融入集體,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親近語文,從內心深處接受語文,而這一切可以從巧妙設計提問開始。
初中語文教學是一項需要花心思的工作,我們不能只期盼“無意插柳柳成陰”,更應該在課前巧運匠心,以達到“有心栽花花滿園”的美滿。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太倉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