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龍雁
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了三個層面的基本內容,即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是黨和國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大推進。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強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學生的道德發(fā)展,豐富學生的社會認識和內心世界,健全學生的人格,使他們能夠以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參與社會,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課程基本理念)。品德教材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內容來看,品德與社會課程是非常豐富的。課程引導和幫助學生達到以下課程目標(節(jié)選):“熱愛家鄉(xiāng),珍視祖國的歷史與文化,具有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開放的國際視野?!薄傲私饧亦l(xiāng)的發(fā)展變化,了解一些我國歷史常識,知道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了解影響我國發(fā)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墜崖建設的偉大成就?!薄梢哉f,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內容每一條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關。
品德與社會六年級“身邊的變化”是主題單元“我和祖國一起成長”中的一課,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對購物票證的收集和認識,使學生了解計劃經(jīng)濟時代人們的社會生活,感受社會的發(fā)展與變化,豐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以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在活動中,如何讓學生認知國家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如何有機地融入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如何感受祖國的富強和自己的息息相關,如何初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筆者做了如下探索。
一、調查走訪拓寬了教學時空,感受歷史的印記
課前,教師提供了一張調查表,指導學生就30多年前人們日常生活物品供應的情況,采訪自己家的老人,并把采訪內容記錄下來。課堂上,學生就自己調查來的內容進行了反饋。有的學生說:聽老人說,家里一個月供應28斤大米,我爸爸是勞動力,家里通常都不夠吃;有的學生說:油也少得可憐,爺爺說,燒菜的時候只能用一點點,湯面上漂點油花就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有的學生說:我還打聽到,那時候一家一個月只能供應半斤糖,一瓶醬油,有時候還買不到,這些怎么夠用呀?還有的學生說:我還聽奶奶說,那時候買東西是要票的,買糧食要糧票,沒有糧票還買不到呢。
雖然學生們沒有經(jīng)歷過那個物資匱乏的時代,但是他們能七嘴八舌地將從大人那里獲取來的信息和同伴一起分享。這些鮮活的故事、資料的重現(xiàn)都讓學生感受著祖國走過的腳步。教師隨著學生的交流,或是相機出示課前預設的圖片:一斤肉,二兩油,三尺布,或者引導學生算一算,肉,每人每月二三兩,平均到每天、每頓的份額又是多少?充分交流后,拋出問題:你挨過餓嗎?過這樣的日子,你有什么感受?
提升學生的認知并不是通過淺顯的匯報,也不是論事的發(fā)表個人的意見,而是通過不斷變化的方式,讓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體驗,結合自身的身體活動去感悟其中的道理。學生在充分感悟的基礎上,有感而發(fā):國窮,家貧。
二、探究研討激發(fā)了思維火花,體驗政策的意義
教師展示琳瑯滿目的票證,引出小組討論的話題:仔細看看這些票證,你有哪些發(fā)現(xiàn)?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有哪些看法?
有的學生說:這些票證使用的地區(qū)不同,有全國通用的,也有的只能在一個地區(qū)使用。那一個人要出差怎么辦?有的學生說:這些票證的種類實在是太多了,有用來買糧的,有用來買布的,連小學生早餐都有專門的票;有的學生說:每張票面上,可以購買的數(shù)量也不一樣,如這張全國通用的糧票可以購買十市斤的糧食,那張地方糧票可以買五斤糧,還有這張保溫瓶票只能買一個保溫瓶;也有的學生說:這些票證上的時間不一樣,有1966年,還有1987年。就也表明票證時代持續(xù)了好多年;還有的學生說:我還發(fā)現(xiàn)票面上還有“遺失不補,過期無效”的字樣,看來,一定要細心保管好,如果一不小心弄丟了或者過期了,該買的東西買不到,這日子怎么過呢?
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總是給人們留下歷史的見證。課堂上呈現(xiàn)的多樣票證,給學生們帶來了大量的信息,學習過程以活動為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大家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對社會現(xiàn)象和歷史問題進行質疑和反思。一個學生質疑:為什么要憑票供應呢?大家自由購買不就行了嗎?學生們紛紛反駁道:東西都讓有錢人買了,其他人吃什么呢?如果有人囤積糧食的人,坐地漲價,人們又買不起,那不就餓死了嗎?大家沒有吃的,沒有穿的,社會不就亂了嗎?用票證控制著起碼能夠保障大多數(shù)人能買到糧食。思維碰撞總能撞出多彩的火花。教師通過總結再次明確:憑借這種對社會資源和產品憑票供應方法,把有限的產品有計劃地分配到單位和個人手中,這是一個國家處于某一時期,在生產力低下、物資短缺的情況下,保證社會和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一種有效的措施,對社會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活動中,學生初步了解到國家的計劃供應政策是符合當時社會生活需要的,也就是說,計劃經(jīng)濟政策是為了保證每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三、對比反思跟進了生活經(jīng)歷,深化“富強”的內涵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交流新老照片,讓學生暢談身邊還有哪些變化。有的學生說:瞧,計算機更新最快了,從老式的臺式機到筆記本,到現(xiàn)在的平板電腦,越來越好用;有的學生說:現(xiàn)在咱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雞鴨魚肉到各種海鮮,有時候我都不知道吃什么好?有的學生說:社會在發(fā)展,科技在發(fā)展,就拿衣服來說,面料款式越來越多,我媽媽的衣服堆滿了整個衣櫥;也有的學生說:我們的交通工具在變化,火車都提速了,從南京到北京只要4個小時;還有學生說:聯(lián)系方式也發(fā)生著多樣的變化,和遠在國外的朋友也能天天通過網(wǎng)絡視頻聊天。
學生生活經(jīng)驗是課程有效實施的基礎。在他們成長的歲月中,因為生活環(huán)境,家庭背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每個孩子有著對社會不同的認知。從身邊的變化說起,提取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大家進行交流,能適宜激發(fā)學生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要適當?shù)膭?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包括他們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水平。在交流中,教師也通過圖片介紹城市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變化:深圳,古時候流放犯人的地方,解放后也是一個邊陲小漁村,在成為我國最早的經(jīng)濟特區(qū)后經(jīng)過多年建設一躍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代化大都市。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這些地區(qū)的變化和發(fā)展。再加上本地的變化,學生在對比與反思中,說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話題:國興,家富。
富強,并不是泛泛而談;愛國,也不是掛在嘴邊的口號。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滲透不能用說教來完成,事實比說教的力量大很多。“身邊的變化”一課羅列的三個片斷的活動,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域,加強了對生活感知的深度,其中蘊含的道理也不言而喻。
教師和小學生擺事實,通常用到對比的方式。從糧票——這一段恒久的回憶作為引子,從“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年代說到現(xiàn)今的情形,這是祖國富強的體現(xiàn);從計劃經(jīng)濟政策在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談到其完成使命,悄悄地退出歷史舞臺,這也是祖國富強的體現(xiàn);從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繁榮,講感受人們生活發(fā)生了質的變化,這還是祖國富強的體現(xiàn)。不同層次的教學活動,學生通過尋找和感知人們曾經(jīng)走過的路,學會用發(fā)展、辯證的眼光來認識現(xiàn)實社會,都可以生活為基礎,主動去探究其中的道理,從事實中去感知、認同、內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孝陵衛(wèi)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