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
李滿紅翻開一本封面燙著金字的李氏家譜,里面篇幅最多的是關于他爺爺李岳陽的事跡和照片。李岳陽出生于四川安岳,黃埔一期學生,和國共兩黨名將孫元良、李延年、徐向前和左權是同學。黃埔畢業(yè)后曾參加過東征、北伐和淞滬會戰(zhàn)。因和賀龍是結拜兄弟,曾放賀龍一馬,后來被老蔣撤職并撤銷黃埔學籍。20世紀40年代在重慶改行,開了一家名叫“凱歌歸”的餐廳,發(fā)明了名菜“轟炸東京”。1982年,李岳陽于臺灣病逝,葬禮由臺“國防部”3軍儀仗隊用國民黨黨旗蓋棺,孫元良、王叔銘任蓋棺人,蔣經國題寫墓碑“忠勤堪念”。
黃埔生
李滿紅已故父親李任曾任重慶25中校長,還曾是陶行知的學生。李滿紅說:“1944年,陶行知到爺爺家作客,爺爺拉著我爸爸的手說:‘犬子并非天才,而是地才,就跟陶先生去讀書吧?!?年后,爺爺去了臺灣。1982年,本來約定在香港和我爸爸見面,但從臺北出發(fā)之前,爺爺把腿摔傷了,只有婆婆來到香港,和我爸爸、媽媽、大哥見了一面。”
李任此后再也沒有機會見到父親李岳陽,李滿紅說:“爺爺老家在安岳,但爸爸從小只說我們老家在瀘州,因為婆婆是瀘州人。爸爸經歷過文革,從來不說爺爺的事。直到爸爸到香港和婆婆見了一面,安岳老家也來人對我說,滿滿,你爺爺了不起,我才曉得自己原來有一個黃埔出身的爺爺?!?/p>
李滿紅這才開始從父親和老家人那里“看見”爺爺?!盃敔斪钤缡撬拇ㄉPQ學校的學生,后來考入四川軍官教導團,畢業(yè)后,從排長、連長做到團長。黃埔軍校開辦時,爺爺已在石青陽(楊滄白的學生,重慶大袍哥石孝先的父親——作者注)的部隊當了6年團長,他馬上辭職去投考黃埔。學校見他當過團長,要他當教官,但他不干,偏要當學生,考入了黃埔一期。他與胡宗南、曾擴情、韓浚4人的年齡最大,同學都喊他們‘老大哥’。”
畢業(yè)后,李岳陽參加了北伐,和黃埔同學一起擊潰吳佩孚主力,占領武漢后,和綠林好漢出身的賀龍一見如故,義結金蘭。李滿紅回憶:“爸爸小時候曾看過爺爺的一本相冊,有很多他在戰(zhàn)場上的照片,有些是騎馬照的。爸爸說,爺爺從小飽讀詩書,是個儒將。他還記得爺爺在照片下方配了一些字句,像‘斬將牽旗,追奔逐北’‘疲兵再戰(zhàn),一以當千’‘踏花歸來馬蹄香’,很有詩意!”
當賀龍參加南昌起義失敗后,率部轉戰(zhàn),要通過李岳陽的防區(qū),這就給李岳陽出了一道難題:一邊是江湖兄弟情,一邊是老蔣校長令。老蔣事先已密令他加強截擊,不讓賀龍通過?!白詈?,我爺爺還是偏向結拜弟兄,和賀龍暗中商定‘你們半夜偷偷通過,我睜只眼閉只眼’。老蔣后來覺得我爺爺負了他,本想嚴懲,但又念師生之情,就把我爺爺的黃埔學籍和團長職務撤銷了,永不重用。新中國成立后,賀龍帶了一件黑色的呢子大衣送給我爸爸,爸爸后來捐給了安岳博物館?!?/p>
凱歌歸
1984年,曾在臺灣陪護李岳陽的一個隔房侄兒,從臺灣繞道日本、香港回重慶找到李家。李滿紅這才知道,爺爺當年到戰(zhàn)時首都重慶后,既然“永不重用”,也無意宦海沉浮,干脆開了一家大館子,而爺爺這個隔房侄兒李平祿,就是凱歌歸的首席堂倌。
李滿紅說:“找到我們的時候,李平祿60多歲,已退休,家人都在臺灣。后來他多次回來,就住在我家。他說,最先他在老家放牛,吃不飽,爺爺回去看到他,就說我在重慶開館子,差個跑堂的,你干不干?他就跟著爺爺去了,啥子都要做。婆婆有個使喚丫頭,后來也嫁給他當老婆。”
軍統(tǒng)大特務沈醉曾在回憶錄《軍統(tǒng)內幕》中提到過凱歌歸:“鄒容路有名的四川餐館新味腴。隔壁另一家有名的川菜館凱歌歸,雖為黃埔一期畢業(yè)的李岳陽集股開設,是國民黨高級軍官常去的地方,但已和軍統(tǒng)打成一片?!?/p>
重慶足球界前輩黃振惇是李家親戚,他說:“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們在永川老家太平寨躲飛機,回重慶就住在三孃家里,就在凱歌歸邊上。凱歌歸介于國泰和頤之時之間,雖是川菜館,但很洋氣。樓下是舞廳,晚上吧臺上坐著舞女,《夜上?!泛汀兑懊倒濉返某?,放得叮里啷當的?!?/p>
美國大兵也是???,黃振惇說:“美國兵給我們發(fā)口香糖,像現(xiàn)在阿司匹林那種一板一板的白色藥片,掏出來,摳一顆給我們。美國人有親和力,喜歡小娃兒?!?/p>
李滿紅說:“李平祿當時只有十五六歲,他說那時的警察還用警徽換他們凱歌歸的員工牌,別小看這個員工牌,看戲不要錢。我爺爺脾氣好,愛講笑話,但有一次,他一進門就扇了李平祿一耳光,李平祿說:‘幺叔,我沒做啥子,你啷個打我呢?’我爺爺說:‘我不打你娃,我打哪個嘛!’李平祿這才明白,我爺爺其實心里很苦悶!”
從黃埔一期變成凱歌歸一期,李岳陽本來就窩火,一旦聽到從前的黃埔兄弟從前方傳來的戰(zhàn)況,就更加郁悶。黃埔兄弟們還叫他老大哥,李平祿每次都會聽到幺叔很不好意思地說:“啥子老大哥喲,你們在前方拿槍桿子,我在后方拿鍋鏟子;你們在前方殺敵,我只能在這里殺雞殺鴨?!彼巡宛^取名凱歌歸,就是祝愿黃埔學子浴血抗戰(zhàn)、凱歌歸來的意思。
“轟炸東京”
戰(zhàn)時首都名店云集,各有名菜。比如小竹林的蒜泥白肉、白玫瑰的紙包雞塊、醉東風的口袋豆腐。李滿紅說:“我爸爸記得,凱歌歸的名菜最先有‘樟茶鴨子’和‘肝膏’等,后來推出3大名菜:一是‘轟炸東京’,就是鍋巴魷魚;二是‘還我河山’,就是荷葉粉蒸肉;三是‘凱歌歸來’,就是清蒸中華鱘,都跟我爺爺的抗戰(zhàn)心情有關。”
“轟炸東京”的原型“鍋巴肉片”,本是一道傳統(tǒng)川菜,又叫“響堂肉片”,被李岳陽包裝成“轟炸東京”后,從此成為“陪都第一名菜”。據市府參事室文史老前輩陳蘭蓀先生《重慶舊聞錄1937-1945(官場鉤沉)》中《李岳陽開“凱歌歸”餐廳》一文所述:1944年6月16日這天,李岳陽和白玫瑰餐廳的老板唐紹武正在凱歌歸閑聊,政府防空處主持日常工作的防空專家丁榮燦少將興沖沖跑來說:美國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已于當天零點從成都基地起飛,首次轟炸日本本土的鋼鐵中心八幡市。
李岳陽和唐紹武這些美食家,就想以菜報國,表達心意。他們原來有一道鍋巴海參或魷魚的名菜,就是把炸得酥脆的鍋巴放在大盤中墊底,堂倌端上桌,再把一大碗熱滾滾的海參湯居高“淋”下,酥脆鍋巴一遇熱湯,立馬濺起一陣“嚓嚓”作響的“轟炸”之聲,色香味俱全,以聲奪人。
李岳陽他們把這道老菜翻新命名為“轟炸東京”,并宣布凱歌歸和白玫瑰餐廳從即日起,此菜贈送3天,堂倌一邊上菜,一邊報菜名“轟炸東京了!轟炸東京了!”討個口彩,火遍重慶。
凱歌歸后來開到上海去了,李滿紅說:“1948年,婆婆在臺灣高雄和臺北開了家凱歌歸。在上海,門外炮聲轟隆,我爺爺還在忙著給凱歌歸搞裝修。最后只能穿件襯衫,坐最后一班軍艦逃回臺灣。高雄那個凱歌歸,最后賣給了‘海軍司令’桂永清辦海軍俱樂部。在臺灣,爺爺花9根金條買了棟日式小平房,一家人艱難度日。蔣經國上臺后,日子好過了,爺爺去世后還被追認為中將。”
現(xiàn)在,川中名士、榮縣大文人趙熙手書的“凱歌歸”匾額還放在爺爺臺灣的家里。李滿紅有一個心愿,“我一直在想,好久去臺灣跟婆婆和那邊的親戚們商量,我們下一代是不是在臺北或在重慶,把爺爺創(chuàng)下的老字號‘凱歌歸’再開起來?”
(作者單位:重慶晨報。圖片來源:李滿紅提供)
(責任編輯:鄧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