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轉紅
在教學《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蘇武傳》一文時,文中第二段“方欲發(fā)使送武等”一句的注釋(“漢正要打發(fā)派送蘇武等人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等的時候。發(fā)、使、送都是動詞”)[1]讓筆者產(chǎn)生了疑問。
首先,“發(fā)、使、送”三個動詞連用表達相近意思的現(xiàn)象在文言中不多見,而且這與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的特點相悖。在該注釋中,與此三字對應的動詞“打發(fā)派送”是“打發(fā)”和“派送”兩個詞,還是“打發(fā)”“派”和“送”三個詞?表述不太清楚。而教參譯文則意譯為“漢朝正要打算送蘇武等人的時候”[2],落實到動詞便是“送”了。既然如此,一個字能說清楚的問題為何要這般啰唆呢?難道“發(fā)、使、送”真是三個動詞?真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義嗎?《古代漢語詞典》和王力《古代漢語》中與這三字相關的義項分別是:發(fā):本義是“把箭射出去”,引申為“派出、派遣”,現(xiàn)代有雙音詞“打發(fā)”[3];使:作動詞有“派遣、命令”之意,作名詞是“使者”;送:有“送行、送別”之意。
不妨看一些與“發(fā)使送”相似的結構:“單于使使曉武”(本課),“發(fā)使使燕”(《史記·淮陰侯列傳》,“烏孫使使獻馬”《漢書·西域傳》,“使使遮玉門關”、“天子使使告烏孫大發(fā)兵擊宛”《漢書·李廣利傳》,“漢遣使使匈奴”《漢書·李廣蘇建傳》。此六句中,加點的第二個字“使”均為名詞“使者”。而與“發(fā)使送”相同的結構還見于《史記·蘇秦列傳》:“北報趙王,乃行過洛陽,車騎輜重,諸侯各發(fā)使送之甚眾,疑于王者。”——蘇秦北上向趙王復命,途中經(jīng)過洛陽,隨行的車輛馬匹滿載著行裝,各諸侯派來的使者很多,氣派比得上帝王。《漢書·西域傳》:“昆莫年老國分,不能專制,乃發(fā)使送騫,因獻馬數(shù)十匹報謝?!薄ツ昀希瑖曳至?,權力不能集中,于是派使者送張騫回國,趁機獻馬數(shù)十匹作為報謝。其中“使”均為名詞“使者”,由此可以推斷課本注釋“發(fā)、使、送都是動詞”是欠妥的,此處的“使”應為名詞“使者”。
那么,另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即被省略的主語到底是誰?課本注為“漢”,而熊雨娃《〈蘇武傳〉注釋商榷》、盧正雄《〈蘇武傳〉“方欲發(fā)使送武等”注釋質疑》均認為被省略的主語應是“匈奴或單于”。就連戴逸先生主編的《漢書全譯》也譯做“正當要派使者送蘇武等人回國時”[4],這里的主語顯然是“匈奴或單于”。
筆者認為要弄清本句的主語,先要理清課文1~3段的敘述方法。若全按順序理解,第二段開頭很容易被錯誤地認為“(匈奴)方欲發(fā)使送武等”,因為第一段已交代“既至匈奴”并完成了出使任務,理所當然要被送回國了。其實不然,第二段中有“會武等至匈奴”(正趕上蘇武等到匈奴),由此可知,本段并非全是順敘。教參一句“以順敘為主,適當運用插敘的方法”[5]為我們指點了迷津,此段緱王的身份、謀劃不正是插敘嗎?因此,筆者認為:被省的主語是“漢”;“(漢)方欲發(fā)使送武等”和匈奴國內緱王等策劃謀反,計劃劫持單于的母親閼氏,投奔漢朝是同時發(fā)生的。從后文“會武等至匈奴”,虞常私見蘇武手下副將張勝,尋求外援;“后月余”緱王等欲動手時事情敗露,蘇武受牽連可看出,緱王等的“謀反”實際并未行動就被扼殺在搖籃中了。不是部分論者認為的匈奴正要派使者送蘇武等人的時候,緱王等節(jié)外生枝,導致蘇武等滯留匈奴。
有些人堅持省略的主語是“匈奴”而不是“漢”,關鍵還在“使者”身上。這是把“使者”當成了兼語,“打發(fā)使者去送蘇武等”,這里的“使者”無疑是“匈奴國內的使者”。盧正雄先生認為:“蘇武等人已經(jīng)到了匈奴,并且拜見了單于,奉上了厚禮,但由于匈奴王‘前倨后恭’,使蘇武等人大失所望,立即打點行裝準備歸漢——怎么可能還要漢朝再送他們出使呢?只能是匈奴打發(fā)使者送了。”[6]其實不然,此處的“使者”既不是“漢朝的使者”,又不是“匈奴國內的使者”,而是第一段已交代的“匈奴使留在漢者”。原因有二:(一)第一段漢武帝為答單于善意,“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肮?jié)”即皇帝所遣使者拿的信物,《漢書·張騫傳》中就有“然騫持漢節(jié)不失”。此次出使蘇武就是使者,漢當然不會再“發(fā)使送武等”。(二)緱王等人的行動是在“后月余”敗露的,按前面諸君的說法,既然“(匈奴)正要派使者送蘇武等回國”,為什么還要等“月余”呢?于情于理都講不通。所以,這里的“使者”應該是第一段已交代的“匈奴使留在漢者”,而“發(fā)使送武”則是一個由“發(fā)使”和“送武”兩個動賓短語構成的并列結構,主語都是“漢”。這也正是課本遮遮掩掩又不厭其煩地注解為“漢正要打發(fā)派送蘇武等人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等”的原因。之所以將“發(fā)”譯成“打發(fā)”而不是詞典里的“派遣、派出”,是因為漢不能派遣扣留的匈奴使者,便巧妙地用了王力“現(xiàn)代有雙音詞‘打發(fā)’”的解釋。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方欲發(fā)使送武等”的注釋應表述為:“(漢)正要打發(fā)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送別蘇武等人的時候。發(fā)、送為動詞,使為名詞?!?/p>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M].人教版,2006,62.
[2][5]教師教學用書[M].人教版,2007,124、120.
[3]王力,主編.古代漢語[M].中華書局出版發(fā)行,1999,578.
[4]戴逸,主編.漢書全譯[M].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2505.
[6]盧正雄.《蘇武傳》“方欲發(fā)使送武等”注釋質疑[J].邵東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