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琴
摘 要: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達到樂于閱讀的程度,課堂作為閱讀教學的主陣地,教師應該根據(jù)英語學科的特點和內(nèi)容,精心設計每一個步驟,優(yōu)化提問方式,增強提問的有效性,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煥發(fā)閱讀教學新魅力,以此培養(yǎng)并且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 初中英語 閱讀教學 課堂提問
一、引言
閱讀是人們獲取外部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達到樂于閱讀的程度,幫助他們形成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會概括內(nèi)容大意、在上下文中理解詞意、預測故事情節(jié)等基本閱讀方法;幫助他們基本掌握常用的閱讀策略,通過大量閱讀,幫助他們初步形成語感。英語課堂作為閱讀教學的主陣地,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每一個步驟,緊緊圍繞目標主旨,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煥發(fā)閱讀教學新魅力,以此培養(yǎng)并且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目前英語閱讀教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提問是課堂教學最主要的活動形式之一,是啟發(fā)誘導學生、強化課堂教學效果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同時是刺激學生思維和學習的重要方法。但是在英語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我們經(jīng)常聽到“Yes or no?”“Are you sure?”“Right or wrong?”等無意義的過于簡單的問題;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使得一些學生心存畏難情緒,不愿意思考,仿佛置身于外。在閱讀教學中,如果教師不能及時獲得來自學生的有效反饋,師生間難以形成深入的溝通,日積月累必將抹殺學生的思維能力,導致學生閱讀能力得不到提高。總之,目前英語閱讀教學的課堂提問存在以下不足:提問脫離教學目標,為“問”而“問”,膚淺無針對性,缺乏思維導向,沒有關注學生的思維深度挖掘,沒有情境創(chuàng)設,缺少難度分層,不能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能動性。
三、增強課堂提問有效性,煥發(fā)閱讀教學新魅力
為了啟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教師要有效地利用提問。教學中的小提問大有學問,增強提問的有效性,使課堂更精彩。那么,我們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要怎么做呢?我認為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該精心設計一些具有導向性、啟發(fā)性或者緊密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興趣;教師的提問要真正地啟發(fā)學生,促進師生間思維的交匯、碰撞和交鋒,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把握教材,緊扣目標。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闭n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啟發(fā)學生思維的主要方法。因此,提問必須把握教材,以教學目標為指南,緊扣目標展開。如8B Unit 1 Reading“Times have changed”,這是一篇人物采訪,有關于Sunshine Town幾十年間的巨大變化,材料內(nèi)容富有生活氣息,極易引發(fā)學生的認同感,并且文中首次涉及了現(xiàn)在完成時。因此,我在備課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重點,設計了以下提問:1.How long has Mr.Chen lived in Sunshine Town?2.Why does he feel a bit lonely from time to time?3.What does he think of the changes in Sunshine Town?每一個問題都以為教學目標服務,使學生產(chǎn)生閱讀思考為宗旨,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能趣結合,激發(fā)興趣。
課堂的生動與活潑,很多時候是由問題的趣味性促成的。“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能力和趣味相結合的提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快樂中受到知識的熏陶和能力的培養(yǎng)。如8B Unit 4 Reading“Gilliver in Lilliput”,本文的中譯本學生從小熟讀,對故事情節(jié)有所了解。因此,我在課堂提問中注重能力和趣味相結合,設計了以下問題:1.Why couldn’t Gilliver move at all?2.Do you think if he was afraid?Why or why not?3.What would happen next?尤其是第三個問題,以開放式的提問引起學生興趣,激發(fā)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散思維,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創(chuàng)設情境,開啟思維。
特定的情境創(chuàng)設是打開學生思維的鑰匙,是撥動學生思考的琴弦。在教學中,教師應把學習內(nèi)容巧妙地轉化為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使學生進入探究問題的積極狀態(tài)。如8B Unit 8 Reading“Green Switzerland”,這是一篇關于環(huán)保和綠色生活的文章,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共鳴,開啟他們的思維:First I tell the students that there is a small country,and people often call it a green country,do you know why?Can you find how the people in Switzerland keep it so beautiful?Have you found any good ways to help us in our country?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具有新穎性和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主動探究,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引發(fā)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和共鳴,開啟學生的思維空間,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難度分層,兼顧全體。
在同一個班級中,學生間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思維認知所能達到的高度不同而造成的。因此,我們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要關注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思維水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不同思維層次的問題,設計有梯度、有針對性的分層式提問,從而促進每一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發(fā)展每一位學生的閱讀能力。如8B Unit 3 Reading“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課文,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提問,層次分明,兼顧全體學生:1.Why do you feel excited on New Year’s Eve in Time Square?2.How can you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in 8 hours?關于第一個問題,學生可以通過略讀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但是第二個問題卻要求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找到關鍵詞,再經(jīng)由歸納總結,提煉出所需信息,最后得出答案。這對于學生的要求較高,通過這樣的提問,促使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得到培養(yǎng)和提升。
(五)以小見大,層次分明。
課堂提問的最終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能動性,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要面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而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對于重點難點知識,教師要設計一些鋪墊的小問題,以小見大,從而達到搭橋鋪路的目的,幫助學生理解。如8B Unit 5 Reading“When in Rome”,本文涉及中西方文化差異,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幾乎空白的領域,它跨越國情,存在不同民族之間的跨文化差異,因此比較難以理解。那么在課堂提問時,如何既能彌補這一差異,又能激發(fā)思維,以小見大呢?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問題:1.Why do people in Britain usually start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weather?2. How do people in China often start a conversation?3.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in public?4.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is article?以這樣從小處著眼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同時,經(jīng)受一次英語國家風俗人情的洗禮,最后回歸對“When in Rome”這一俗語的理解掌握和運用,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能力。
四、結語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不僅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教學藝術。有效的提問能引燃思維火花,幫助學生思維發(fā)散,培養(yǎng)閱讀能力,煥發(fā)閱讀教學新魅力。所以,教師應該根據(jù)英語學科的特點和內(nèi)容,精心設計每一個課堂提問,優(yōu)化提問方式,增強提問的有效性。這樣才能演繹出精彩的教學,打造出優(yōu)質(zhì)高效的英語閱讀課堂,使得英語閱讀精彩無限,煥發(fā)閱讀教學新魅力。
參考文獻:
[1]林立,主編.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
[2]陳玉卿.案例式解讀·初中英語,201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