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全職媽媽時,家里既沒有保姆,也沒有老人幫忙,更沒有鐘點工,別人總是一臉同情地看著我說:“哎,那你不是累死了?”事實上,我并沒有很累,反而每天神清氣爽,家務干得不錯,還有時間看書寫作。
一開始,我是想趁著豆豆睡著時寫點文章,所以只好在他醒著的時候,帶著他一起做家務,沒想到他居然非常喜歡參與其中,不但極少搗亂,還會經(jīng)常幫忙干活(雖然質(zhì)量一般),有時即使他玩耍不干活,也總是比較愉悅。
因為豆豆喜歡,我也就不著急了,干起家務來也就更加輕松悠閑,孩子的狀態(tài)也愈發(fā)好了。慢慢地,我又將韻律和節(jié)奏引入了家務中,把所有的活兒盡量固定化。像掃地、洗衣、晾衣服等每天都要做的家務,都在固定的時段完成。周一到周五,每天的家務主題也固定,比如周一擦桌子,周二洗襪子,周三清潔玩具,周四洗鞋子,周五做面食等。
我很少喊豆豆來幫我做家務,當我真的希望他參與時,也很少直接說,而是通過唱歌吸引他的注意力,不管是擦桌子還是洗襪子,我都編了特定的歌曲,比如我們的《襪子歌》:“媽媽正在洗襪子,洗呀洗襪子,媽媽現(xiàn)在正在洗呀洗襪子!”我們家一天到晚歌聲不斷,我相信這種歌聲本身也是一種陪伴。
豆豆已經(jīng)習慣了我一邊做家務一邊陪著他,他有興致時會過來“幫忙”,更多的時候是自己玩自己的,極少來搗亂。而我呢,每天就有條不紊地干家務,做自己的事情,當豆豆需要我時,我也會放下手頭的活兒陪他。每天我們倆都很高興,家里的氛圍維持得也不錯。
后來我才知道,原來我誤打誤撞的這種陪伴,居然是華德福教育中極其推崇的一種陪伴方式——孩子自己玩耍,父母在一旁做自己的事情。華德福教育認為,成人只是孩子生活的環(huán)境,而不是孩子生活的主導,這樣的陪伴里,成人因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狀態(tài)非常放松、喜悅,孩子吸收了這種狀態(tài),也會非常放松喜悅。同時,成人專心做自己的事情,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示范。要特別提醒的是,這里所指的事情,并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上網(wǎng)、看電視、處理文件等等,而是指那些孩子能理解能模仿的,比如做家務、做手工。因為這些孩子能看見,能明白,并能模仿,他可以自己選擇參與或不參與。
父母全身心的陪玩重要,父母做事時的陪伴也重要,每天應該都有這樣的陪伴,也有那樣的陪伴,兩者缺一不可。其重要性可以從4個方面來說明:
1. 父母的陪玩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讓親子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話題。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成人能整天玩孩子的游戲且沉迷其中,經(jīng)常全天候地陪著孩子玩游戲,也很難一直保持平靜喜悅的心情。因為這不是父母真正喜歡的,天長日久,父母就會厭倦和敷衍。
2. 父母做事時的陪伴,既是對孩子的一種陪伴,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陪伴,這種換擋可以讓成人有更好的品質(zhì)去和孩子相處。輕松悠閑地干家務本身也是一種享受,有了這樣的享受時光,陪孩子玩耍時也更能專心。在孩子睡著后,大人還有自己的時間。
3. 當父母陪玩時,孩子能學會如何與人合作玩耍,也能從父母身上學到很多優(yōu)秀的品質(zhì);而當父母在做事時,孩子漸漸能學會如何獨自玩耍,一樣能從認真做事的父母身上學到優(yōu)秀的品質(zhì)。
4. 從孩子的心理角度出發(fā),混合陪伴的孩子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他獨自玩耍時,是在發(fā)展自己的自我;父母陪伴他玩耍時,他又能察覺到別人的自我。在大人全天候的陪玩下,孩子很難得到自我發(fā)展的空間,因為他的自我和成人的自我是糾纏在一起的,甚至是被成人所裹挾的——特別是那種在家里被很多大人圍著的孩子,他們的自我被大人的自我緊緊包裹著,這無異于一種扼殺,所以當他們開始社會化時,遭受的挫折會比正常孩子嚴重得多。
云香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華德福幼兒園教師,父母培訓講師,國際母乳會哺乳互助指導,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母愛10平方活動特別推廣者。著有《那些母乳喂養(yǎng)的日子——職場媽媽母乳育兒手記》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