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老師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外界大環(huán)境,孩子更是通過接觸身邊環(huán)境并不斷學習,從而促進認知,融入生活。
所以,培養(yǎng)孩子的聽力技能,從自然環(huán)境開始是再合適不過了。
準備材料:鐵鍋、鐵架子、木板、石頭墻、各種材質的棍子、塑料桶
這是我兩個女兒最喜歡的戶外游戲之一。首先要為她們找到一根木棍,然后到花園去敲打各種不同的物體,如木柵欄、鐵架子、塑料桶、石頭墻等等,提醒她們在敲打的時候辨別并記住各種聲音。等有了自己的體驗后,我就讓她們閉上眼睛,然后我敲打某個物體,她們猜測物體名稱;有時候我們會交換角色,孩子來敲,我來猜。
一個孩子做救助者,其他人在旁邊拍手或唱歌。將小熊瞞著救助者藏在房間某個地方,當救助者靠近小熊的時候,我們就越唱越大聲,如果她離小熊越來越遠,我們就唱得越來越小聲,幫助救助者找到小熊為止。
孩子自己還會有革新。那次妹妹在找小熊的時候,姐姐就帶領我們以快慢的形式來引導,當妹妹靠近小熊時,我們越唱越快,如果她遠離小熊,我們就越唱越慢。得益于這個游戲,兩個小朋友從很小就可以辨別聲音的大小以及快慢。
家長思考題:
1.孩子是否能夠回想他們所聽到的聲音?
2.孩子是否能夠分辨不同的聲音?
3.孩子是否能夠將它們描述出來?
Step2:傾聽并記住聲音——發(fā)展詞匯及辨別區(qū)分各個發(fā)音
準備材料:碗、鑰匙、盒子、小鍋、鐵勺、發(fā)聲玩具等
準備一個盒子和4~6樣孩子熟悉的可以發(fā)出聲音的物品,如一串鑰匙、可發(fā)聲的玩具、碗等。讓孩子圍坐在面前,我一樣樣告訴她們物品的名稱,并搖動或敲打該物品使其發(fā)出聲音,然后放到盒子里。
接著我們一起唱Old MacDonald had a farm的童謠,為了讓孩子的參與感更強,我將歌曲主人公的名字換成了女兒的名字:“Rita姑娘有個盒子,咿呀咿呀喲;盒子里面有……”當我唱到這里時,故意停頓一下,引導孩子注意聽,然后隨意挑選一個物品發(fā)出聲音,讓孩子猜名稱,猜對的話,我便繼續(xù)唱頌童謠,但此時的聲音就換成了該物品發(fā)出的聲音:“盒子里面有鑰匙,咿呀咿呀喲;鑰匙dingding響,這兒ding那兒ding……”
這個游戲既培養(yǎng)了孩子的聽力,又改編了歌曲,一舉兩得。
準備材料:農場動物玩具或圖片、野生動物玩具或圖片、交通工具玩具或圖片
兩個女兒小的時候,都很喜歡各種動物,所以我們常玩一個“我說你猜”的游戲。我一般先用中文描述,例如:“我手上的動物有兩個角,四條腿,一條尾巴,它的毛是棕色的。”女兒根據(jù)我的描述猜測動物名稱并發(fā)出該動物的叫聲,接著我將該動物展現(xiàn)給孩子看,照著動物用英語描述:“This animal has two horns,four legs and a tail. It is brown.”孩子在有實物做參考的情況下,更容易理解并記住英語。玩過一次之后,下次我就直接用英語描述,邊描述邊做手勢,孩子很快就能用英語說出動物的名稱了。
這個游戲同樣可以試著換位,她們描述我來猜,甚至擴展到各種物品,如交通工具等等。
家長思考題:
1.孩子是否能夠描述他們所看到的?
2.孩子是否能夠識別動物并模仿動物叫聲?
3.孩子是否增加了詞匯量?
Step3:暢談聲音——造簡單的句子
在透明塑料空瓶或襪子里裝入大米、豆子、石粒、鵝卵石、通心粉、彈珠等。先讓孩子觸摸這些物品,然后搖晃塑料瓶子或者襪子,并仔細聽不同物品所產生的聲音,鼓勵孩子根據(jù)觸摸的感覺和聽到的聲音談論該物品,家長可以問類似的問題:“我們在哪里可以看到鵝卵石和貝殼?海邊還可以找到什么?”然后以此延伸,幻想我們一起在海邊度假,躺在柔軟炎熱的沙灘上曬太陽,這時我們能聽到什么聲音呢?啟發(fā)孩子模仿船鳴、海鷗等發(fā)出的聲音。
妹妹3歲生日的時候,我們買了一塊寫字板,用來記錄孩子最喜歡的聲音,如鋼琴聲、媽媽的睡前催眠曲、爸爸的電話鈴聲等等。姐姐還建議寫下她倆最不喜歡的聲音,如暴風雨聲、汽車喇叭聲、狼狗叫聲、嬰兒哭聲……
我們不但一一模仿這些聲音,還鼓勵孩子說出她們喜歡和不喜歡這些聲音的理由。
家長思考題:
1.孩子是否能夠識別不同的聲音并能將該聲音置于正確的背景環(huán)境?
2.孩子是否能夠識別類似的聲音?
3.孩子是否能夠用完整的句子談論各種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