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杰
用人不昏
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諸葛亮幾乎成為智慧的象征。歷朝歷代的王公大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者不計其數(shù),卻沒有一個人能像諸葛丞相一樣,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穩(wěn)居人臣首位。隆中對、前后出師表成為千古絕唱。借東風、空城計、舌戰(zhàn)群儒、罵死王朗等故事,更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
就是這樣一個聰慧絕倫、計謀百出,能夠挽狂瀾于既倒,為西蜀鼎立創(chuàng)下不世功勛的諸葛亮,卻委任馬謖鎮(zhèn)守戰(zhàn)略要地街亭。結(jié)果被魏兵大敗。《三國演義》寫到諸葛亮斬馬謖時,想到劉備臨死前對他說“馬謖言過于實,不可大用”時,不禁痛哭失聲。劉備既沒有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絕世武功,也沒有安邦定國的突出能力,卻能夠從一個流寇成為帝王,只是因為他識人用人的水平,幾乎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甚至超過了諸葛丞相。
人和器物一樣,都有各自的強項,絕不能一把鑰匙開千把鎖。馬謖也并非是無用之人,讓他在參謀本部做個參謀干事可能是佼佼者,若讓他統(tǒng)率大兵,那只能是損兵折將。用筷子喝湯,用勺子吃面條,大不了也就是喝不著吃不到,被人嘲笑了去;而用人失誤,則貽害無窮。馬謖為將不過是丟了街亭,順帶丟掉了自己的腦殼。歷史上因為任用奸臣,導致國力衰弱、民怨沸騰,甚至使自己死無葬身之地的帝王,不知凡幾。如春秋時期“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慶父,秦朝指鹿為馬的趙高,唐朝釀成安史之亂,“口有蜜、腹有劍”的李林甫,以及宋朝的秦檜,明朝的嚴嵩,清朝的和珅……
成功人士劉邦曾問韓信:“我能指揮多少部隊?”韓信回答:“十萬?!眲钣謫枺骸澳隳苤笓]多少人?”韓信回答:“越多越好。”劉邦再問:“那你怎么成了我的部下?”韓信回答:“你不善于領兵,但是善于領導將帥。”為將者,韓信能夠清楚了解自己部下的能力,知道誰能夠率領多少人馬,善于攻還是守。為帥者,劉邦有選好人用好人的能力。將帥實在不必樣樣精通,也不可能樣樣精通。劉邦稱帝后在總結(jié)自己成功經(jīng)驗的時候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平定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保障后勤運輸通暢,我不如蕭何;率領眾多的士兵,戰(zhàn)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豪杰,他們能為我所用,所以我才能取得天下。項羽只有一個范增,卻不能用,這就是項羽失敗的原因。”
自以為樣樣精通、無所不能的領導,常常是被部下拍馬屁而昏了頭腦,其企業(yè)再好也走不了多遠。
從諫如流
一個一流的企業(yè),一定會有一個能讓一批一流的人才圍繞在自己身邊良性運作的領袖。試想,若不能使俊杰投奔自己,使俊杰心悅誠服,歷史上哪里還會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哪里會百年老店、世界五百強!
唐太宗李世民總結(jié)成功經(jīng)驗時說:“我成功的原因有五條。第一,過去的皇帝常常妒忌有才能的人。我不這樣,我見到有才能的人就高興,好像就是我自己的才能似的。第二,我用人主要是用他的長處,避免他的短處,不要求一個人樣樣都行。第三,我不像有的皇帝那樣,對有功的人就喜歡得抱在懷里,對犯了錯誤的人就討厭得要推到溝里去。我是尊重有功的人,也原諒犯錯的人。第四,過去有的皇帝忌恨敢說直話的大臣,隨便殺害他們,我從來不這樣,對說直話的人一向是獎勵的。最后一條,過去的皇帝差不多都只重視漢族人,輕視別族的人。我沒有這種偏見,無論是不是漢族,我同等對待,所以好些外族都來投靠我?!?/p>
李世民總結(jié)五條成功的經(jīng)驗,每一條都和人力資源有關。前面四條都是直接講如何用人,后面一條說如何平等地看待每一個人。
每個人的能力都有長有短,分辨使用還不是十分艱難。但同時每個人的能力還會在長中有短、短中有長,這就需要細致周密地了解考察。企業(yè)家的眼光和度量決定著企業(yè)能走多高、能走多遠。一個人的眼光有限,需要有眾人幫助提意見、舉人才。能夠容忍不同意見,才有人愿意對你說真話。李世民的胸懷氣度成就了貞觀之治。到如今,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不叫“秦人街”、“宋人街”、“明人街”,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唐太宗憎惡官吏受賄,秘密派左右向官吏行賄,以試驗其是否受賄。有一個刑部司門令史接受一匹絹的賄賂,唐太宗要殺他,民部尚書裴矩提出:“受賄當死,然而行賄呢?這恐怕不符合以德教化、以禮規(guī)范行為的準則吧!”唐太宗召集五品以上官員說:“裴矩當庭力爭,不看我臉色行事,假如都這樣,何愁國家不治?!?/p>
司馬光評論說:“君明臣直。裴矩在隋煬帝面前是個佞臣,在唐太宗面前忠于職守,不是裴矩性格有改變。佞臣和忠臣并不一定是兩個人。君主不愿臣下提缺點,則忠臣化為佞臣;君主喜歡臣下提批評意見,則佞臣變化為直言忠臣。究竟是化佞臣為忠臣,還是化忠臣為佞臣,可以作為評價明主昏君的標準。可見,君主是表率,好像華表,臣下是影隨,根子還在君主身上啊!”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作為一個企業(yè)的領導者,自己的處事原則、胸襟氣度直接影響屬下的員工。
兼聽則明
《戰(zhàn)國策》中有一個“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說齊國有兩位美男子,一位叫鄒忌,一位叫徐公。鄒忌問妻子侍妾和來訪的客人,都說鄒忌比徐公美。鄒忌見齊威王時說:“我妻子說我美,是偏愛我;侍妾說我美,是怕著我;客人說我美,是想有求于我?,F(xiàn)在齊國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邑,國王的后宮嬪妃左右親信,沒一個不偏愛君王;滿朝大臣,沒一個不怕君王;一國之內(nèi),沒一個不有求于君王。從這點看來,國王看不清真相也是不足為奇了?!蓖跽f:“說得好?!庇谑前l(fā)布命令:“當官的、當差的、當老百姓的,能當面指責我國王過錯的,得上等獎;呈上書信勸諫我國王的,得中等獎;能在公共場所說我壞話傳到我國王耳中的,得下等獎?!?/p>
命令剛發(fā)下時,臣子們上朝進諫,從宮門到殿堂好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后,還經(jīng)常有人斷斷續(xù)續(xù)來進諫。一年以后,即使想說,也沒什么可以向上提的了。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到這件事,都來朝拜威王。這就是所謂戰(zhàn)勝敵國于朝廷之內(nèi)。
十年動亂前的火車站、食堂、商店到處都能見到意見簿,工廠里面也有許多合理化建議箱?,F(xiàn)在是移動互聯(lián)時代了,無紙化作業(yè),意見簿、建議箱都不見了,人們的等級觀念卻更加鮮明。員工覲見董事長差不多和農(nóng)民拜見縣長一樣難。如果各單位的人力資源部能夠有力地肩負起征集意見的作用,如果下情能夠無阻礙地上達,企業(yè)的矛盾會少很多,進步必定會更快。
雇主研究者認為,中國企業(yè)管理者沒有很好地施展領導能力,突出的問題是多強調(diào)控制力,而匱乏接受力,造成雇員對雇主一怕、二捧、三不服。納諫之風吹進高管層,是企業(yè)組織各階層之幸。納諫是古代明君之德,又何嘗不是今天領導力理論的關鍵詞。兼聽則明,不僅反映雇主的胸懷,還是對雇員的正向激勵。HRBP,又稱人力資源業(yè)務伙伴,實際上就是企業(yè)派駐到各個業(yè)務部門的人力資源管理者?!昂献骰锇椤备拍畹暮诵膬r值在于“分享”。HRBP的勝任力不僅反映在推行HR各業(yè)務單元的工作能力上,還反映在促進溝通管理上。HRBP將基層員工的意見、建議帶上去,使高管獲得分享,就是上層對下層的一種認可激勵,能提高各層級員工的敬業(yè)度。當雇員中的有識之士成為雇主的“建言幕僚”,君子之風必然浸潤于企業(yè)文化中。 ? ?責編/齊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