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穎
【摘要】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培養(yǎng)受資助貧困生的誠信意識是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組成部分。本文探尋受資助貧困生中出現誠信意識薄弱的原因,分析高校誠信機制中存在的不足與“短板”,著重從機制入手提出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誠信誠信意識誠信機制
誠信,是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更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為經濟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合格人才,不僅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技能,更要加強誠信教育、提高誠信意識,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如何提高受資助貧困生的誠信意識是當前高校誠信教育的一個重點。貧困生資助的根本目的是讓受助生的各方面素質都得到平等的發(fā)展,使他們具有與社會相融、健全的人格與靈魂。①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國家為保證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yè),陸續(xù)出臺了一系列資助政策,建立了“獎、貸、助、補、減”相結合的資助體系。但是,由于機制不健全,生源地認定標準有差別,出現了還款違約率較高、評定貧困等級難度大等現象。這些問題看似是認識觀念有偏頗,實質是誠信缺失。比如還款能力,除極少數確實有困難,絕大部分是不成問題的——據《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yè)報告》統(tǒng)計,2014屆大學畢業(yè)生半年后的就業(yè)率為92.1%,平均月薪3487元。
一、存在機制不健全的因素
受助貧困生誠信意識薄弱現象的發(fā)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認知有問題,沒能將誠信意識內化為品質,無法實現其誠信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統(tǒng)一;觀念有偏差,不少受助生認為受資助是理所當然,覺得“不要白不要”,進而滋生不勞而獲的思想;更關鍵的是,制度機制以及教育引導方面略有不足。
1、信用制度
受資助生中存在的信用缺失問題,有其社會背景。當前我國個人信用征詢系統(tǒng)還有待完善,具體到資助誠信,主要表現在:銀行沒有受助生的誠信檔案,難以評估他們的信用,這給受助生“劍走偏鋒”提供了可能;受資助生就業(yè)去向以及收入情況、還款能力,沒有詳細登記,更沒有具體檔案,致使銀行很難掌握他們的行蹤,因而難以有效控制違約風險。
2、評價機制
在資助金的申領過程中,高校很難對每一個申領學生的家庭情況進行摸底并充分了解,往往只能依據學生日常生活開銷情況和生源地相關部門的鑒定、證明,給虛報瞞報提供了空間。比如,部分受資助生“鉆”信息不對稱的空子,以虛假的信息取得貧困生的“名分”,進而獲取資助資格,出現了家庭經濟相對較好的學生冒領助學金的現象。有限的助學金名額被占用,剝奪了其他真正家庭困難學生獲取資助的機會,使資助金未能發(fā)揮應有的效用。
3、監(jiān)督機制
按照目前的相關規(guī)定,高校學生申報貧困生資格需要提供《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其中詳細記錄了學生家庭經濟收入和困難情況;表格下方需要學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門簽章,這是高校貧困資格認定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但在實際操作中,誠信薄弱的學生往往會利用“熟人社會”,通過人情關系,取得象征性簽章,導致提供的個人信息真實性大打折扣。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由于資助工作程序缺乏有效監(jiān)督。
不少高校對受助生的在校消費情況缺乏有效監(jiān)督。雖然也有學校鼓勵班級同學相互監(jiān)督,但因考慮到貧困生的自尊心以及顧忌到可能引發(fā)同學之間的矛盾,沒有及時糾正不合理的消費行為,導致資助金沒有用在“鋼刃”上甚至被濫用。這進一步削弱了一些受資助貧困生的誠信意識。
4、懲罰機制
助學貸款,本質上是一種契約,相關各方必須坦誠相待、誠實守信。因為高校難以掌握學生的所有信息,學生有義務向校方告知家庭的真實經濟狀況。但實際情況是,有些學生往往在過程中利用監(jiān)督盲區(qū),做出違約背信的行為。同時,高校處理失信行為時,簡單說教,缺乏切實有效的懲罰機制,陷入無據可依的尷尬境地。這從某種程度上助長了學生的僥幸心理。
5、教育機制
高校目前雖注重誠信教育,但主要局限于輔導員、班主任與受助生之間的交流,未能設立誠信教育課堂,沒有將系統(tǒng)的誠信教育融入到學生的日常行為管理服務中。偏重單向灌輸、忽視多向互動教育,是當下高校誠信教育甚至思想道德教育較為突出的問題。誠信教育缺乏針對性和互動性,未能充分考慮到新時期下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實際上,當代大學生個性化日趨強烈,對單純的說教、灌輸往往有所抵觸,因此單一地通過個別談心、開班會、群發(fā)信息告知學生誠實守信,已經很難達到有效的預期,甚至很容易引發(fā)受助生的抵觸情緒、產生逆反心理,難以讓教育效果落到實處。
當前,不少高校注重智育,衡量學生綜合素質和教學效果往往以學習成績?yōu)橹饕笜?,德行往往并不是很重要的因素。比如,在開展誠信教育活動時,考風考紀的內容相對較多,而涉及到資助誠信的內容較少;在學生手冊的制定中,涉及學術誠信的規(guī)章制度相對完善,而有關資助生誠信的規(guī)定則可操作性不強。只強調專業(yè)學習的重要性,強調高質量的就業(yè)率,卻忽視了誠信教育,客觀地說這種評價模式較為單一,很容易讓教育淪為“一條腿走路”。
二、策略與方法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被定義為是由人制定的規(guī)則,它抑制著人際交往中可能出現的機會主義行為。②復雜的社會人文生態(tài),需要制度的維持。對高校受助學生的誠信教育要依靠制度約束,通過加強管理保障誠信教育落實。這就需要建立相關規(guī)范,優(yōu)化制度環(huán)境,努力構建大學生誠信體系??傊?,通過推進誠信機制的精細化,才能更好推進資助制度的規(guī)范化。
1、信用體系構建
高??膳c生源地、銀行等部門信息對接,充分利用網絡更新的信息資源,及時準確掌握受助生的家庭收入情況,對其進行跟蹤管理。同時,高校在貧困生認定監(jiān)督與失信追究機制中,增強受助生對誠信的自省自覺,更好防范信用風險。在保護學生家庭隱私與尊重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打破貧困生誠信檔案的地域性條塊分割,實現信息、資源跨省共享。
2、信息評價機制建立
建立受資助貧困生的評價機制,對于增強學生誠信意識具有重要作用。以信息網的高速發(fā)展為背景,依托校園信息化管理平臺,收集學生一學期校園一卡通消費情況,充分掌握其家庭經濟狀況及學生個人消費狀態(tài)。高校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細化貧困評定等級標準,將貧困生家庭人數、日常收入情況、家庭變故、心理問題等納入信息范圍進行采集,將之作為評定助學金的參考條件,實現高校評價機制的規(guī)范化和數字化管理。各學院、系部建立貧困生信息數據庫,實行資源的動態(tài)管理,根據信息反饋情況,及時進行更新。同時,建立班級消費評價制度,班委負責記錄班級同學日常的誠信狀況,如是否存在拖欠借款,是否有欺騙行為等。建立高校、學院、系部、班級四級聯動評價機制,確保資助金進行合理分配。
3、監(jiān)督管理制度健全
高校應建立貧困生調查跟蹤機制,保證資助金用于學生學費和基本生活的支出。針對學生投訴資助金發(fā)放問題的情況,高校應派專人對資助對象進行實地走訪和資格摸查。同時,公開設立高校資助誠信網絡信箱,接受生源地、銀行、學生等各方人員的監(jiān)督,在資助金分配上做到公開透明,為反映情況和問題提供溝通、評定、解決的三方渠道,為甄別工作提供平臺。高校建立健全監(jiān)督管理制度,提高貧困生認定的客觀性和準確性,保障“公開、公正、公平”。
4、失信懲戒機制完善
受助學生誠信缺失能否受到相應懲罰,直接關系到其對誠信的態(tài)度。高校應明確懲處標準,出臺懲罰舉措,在從生源地申報家庭經濟情況到個人情況陳述,再到班級貧困生評定、使用資助金過程中發(fā)現弄虛作假行為,根據情形輕重,處以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等紀律處分,并在本校范圍內對其情況進行通報批評。同時,政府應配合高校落實資助政策,對于失信的受助畢業(yè)生,應將失信情況如實歸入學生檔案。在就業(yè)協議中,將誠信記錄納入需了解的情況,以便社會用人單位考核。增加誠信缺失的成本,通過他律的懲戒機制增強誠信自律,使學生在守信與失信的利害關系中做出正確考量。
5、教育渠道拓寬
從教育的外部因素來說,誠信教育是一種示范,是一種引導。高校在進行誠信過程性教育時,應緊密聯系受助學生的生活實際,將系統(tǒng)教育與專題教育融合,并結合新時期大學生思想狀況的實際,開設思想教育課程。課程設置可涉及誠信法制教育、社會美德教育,讓受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教育、被感染。通過微信群讓受助生參與誠信問題的討論,明確是非取舍。與此同時,高校應建立貧困生校友聯誼會,邀請歷屆優(yōu)秀校友代表舉辦誠信感恩講座,通過分享自身的奮斗經歷和深刻感觸,提升和感染受助學生的誠信、感恩意識。班級定期樹立貧困生優(yōu)秀典型,發(fā)揮優(yōu)秀學生榜樣的模范作用和示范效應,讓受助生從中認識到感恩的作用與意義,激發(fā)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誠信,不僅要內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貧困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體會誠信、理解誠信,才能確保誠信觀念在其思想深處的“固化”和“內化”。③高校應舉辦形式多樣的誠信、感恩主題活動,使受助學生充分認識到信用是一種無形資產,從而牢固樹立“人無信不立”的意識。鼓勵受助學生假期參加校外的愛心公益活動,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構建多維度立體化的實踐教育模式,把促進德性發(fā)展、人格完善、價值實現作為目標,讓貧困生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力量?!?/p>
參考文獻
①薛深,《論高校貧困生資助的立體化模式構建》[J].《學術論壇》,2011(11):203
②杜梅,《環(huán)境政策實施機制研究——一個制度分析框架》[J].《社會學研究》,2003(01):102
③戴恩樑,《高校扶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的對策建議》[J].《管理觀察》,2008(12):85
(作者:合肥師范學院文學院輔導員)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