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靜嫻
一場音樂會后,聽眾們在為音樂家精湛技藝折服的同時,也會對音樂家們在臺上如何能如此自如地展現(xiàn)迷人的音樂而頗感好奇。我時常會被聽眾、樂迷和琴童們問起“有什么習琴秘籍能傳授給我們,您是如何做到在臺上自如演奏的?”
說到器樂演奏,我們首先會想到各種演奏技巧。的確,好的演奏需要演奏者掌握好各方面技巧,方可如畫家般繪出那幅音樂畫卷。然而,在眾多技巧中,有一項最基本且十分重要的技能,那就是放松。自如輕松的身心,能為演奏者更好地發(fā)揮演奏技巧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演奏是一項消耗大量體力、腦力和精力的運動,音樂家精湛技藝的背后是大量的練習,而練琴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所謂的“秘籍”,就是音樂家們找到了聰明的練琴方法,使自己能夠放松,達到輕松自如的狀態(tài),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演奏水平。
早在百年前,歐美音樂家圈內(nèi)就流傳著這樣一個“秘籍”——亞歷山大技巧。這是一個集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醫(yī)學等于一體的學習與健身體系,教授人們?nèi)绾潍@得身心自由的松弛狀態(tài)。雖然這對于國內(nèi)大多數(shù)演奏者來說還較為陌生,但在歐美早已成為許多專業(yè)領(lǐng)域從事者的“秘籍寶典”,受到許多音樂家們的青睞,其中不乏梅紐因等大師,甚至還有多所音樂學院專門為此開設(shè)了課程。那么這門技巧對音樂家在習琴與放松方面到底有著什么樣的幫助呢?
亞歷山大技巧的起源
亞歷山大于1869年出生于澳洲塔斯馬尼亞島西北岸的溫耶德,自幼酷愛戲劇表演,尤其鐘情于莎士比亞的“一人獨幕劇”。通過不間斷的學習,二十歲的他便開始了演員與朗誦家的事業(yè),不久便樹立了良好的聲譽。基于當時的條件,話筒擴音器等設(shè)備還未被發(fā)明,在朗誦會上,他的聲音必須足以大到讓廳內(nèi)最后一排的聽眾都能聽見。經(jīng)過幾年的成功表演后,他的嗓音開始變得嘶啞,他反復求醫(yī),但求助于多名聲樂專家均無果,絕望中的他決定自我治療。通過在鏡子中對自己的觀察,他發(fā)現(xiàn)自己由于身體長期運用不當,形成錯誤的慣性模式,從而造成其嗓音嘶啞問題。通過數(shù)十年的自我生理觀察,結(jié)合深入心理、精神層面等一系列的自我試驗和感悟,亞歷山大終于成功治愈了自己的嘶啞病癥。這套從亞歷山大個人自我治愈經(jīng)歷之路建立起的技巧就被稱之為亞歷山大技巧。
亞歷山大技巧與器樂演奏
當今學習樂器的人,無論是初學者,還是職業(yè)演奏家,演奏時身心緊繃、緊張者不乏其數(shù)。輕則身心過度疲乏,無法正常地發(fā)揮自己的演奏水平;重則身心嚴重受損,造成終生無法演奏。因此,如何更好地在習琴中放松,更需要從初學階段重視起來。將亞歷山大技巧的原理與鋼琴演奏結(jié)合起來,可以使初學者們更好地借鑒放松的理念及方法,避免茫然地走“彎路”。同時,它對于已遭受緊繃緊張情緒困擾的惡性循環(huán)的演奏者同樣適用。亞歷山大技巧的原理和方法是圍繞其核心——“身心獲得自由松弛的狀態(tài)”而展開的,他對前來求助于他的音樂家、演奏者說過:“當演奏家們演奏一件樂器的時候,演奏者的身體其實是另一件樂器。只有當演奏者先把自己身體這件樂器‘演奏’好,才能更好地與另一件樂器協(xié)調(diào)?!?/p>
亞歷山大技巧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開端正確
我們在學琴初始,就要有正確的演奏姿勢。演奏是一個個簡單的動作,通過不斷地重復(即練習),形成慣性模式。那么緊繃、緊張的源頭就是對自己身體的運用不當,長時間無意識的重復導致了身體緊繃、情緒緊張。亞歷山大技巧中說到,頭、頸、脊椎三方構(gòu)成主要控制,即頸部的自由是很關(guān)鍵的,一旦頸部緊繃,就會牽連地帶動頭部往后仰,從而造成肩膀緊縮,脊椎變窄,這樣錯誤的姿勢會導致演奏者身體緊繃,不能良好地完成演奏。在習琴初始,我們就要在老師的指點下對演奏姿勢予以特別關(guān)注,不要隨意地去模仿其他演奏者錯誤的動作。
身心協(xié)調(diào)
演奏需要生理與心理的結(jié)合。放松的生理可以讓演奏者的心理獲得更大的安定和自信,而放松的心理則能使演奏者的生理更加松弛,使演奏技巧運用自如,兩者必須有效地協(xié)調(diào),才能使演奏更好地發(fā)揮。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有效的輕慢練習來調(diào)節(jié)。只有在慢速輕聲的狀態(tài)下練習,心理獲得松弛,生理沒有演奏速度或音量的負擔,才能使演奏者同時身心“放松”。這種方法特別適用于身心緊繃、情緒緊張的惡性循環(huán)演奏者,使其重獲演奏的自信。
頭、頸、脊椎構(gòu)成主要控制
演奏并不是單純的手指動作,而是從演奏者臀部脊椎而出,通過手臂延伸至手指。亞歷山大技巧這項原理強調(diào)的就是頸部要自由地放松,頭部要感覺“向上”,肩膀要“拉寬”,然后自然地將手臂放在鋼琴上。每一個鋼琴演奏者都要通過自己脊椎的長度來調(diào)節(jié)琴凳的高度。
修正舊有感覺
人的自然反應是通過動作幾百次的重復后形成的默認的慣性應對模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感官是分辨不出什么是真正的對與錯,當你重復了錯誤的動作形成慣性后,感官也就默認其為“正確”的”。因此,當遇到極快的演奏段落或者高難度技巧時,我們錯誤的慣性反映就會跳出來應對。最熟悉的例子是,當演奏一段自己不能勝任的片段時,演奏者的身體往往會出現(xiàn)習慣性的緊繃模式:高聳肩膀,頭部緊縮。這時老師往往會提醒道:“放松,肩膀放下去?!庇谑茄葑嗾邥噲D將高聳的肩膀放下,自以為放下了,但老師說你的肩膀仍然高聳著,頭部仍然緊縮著,這就是不可信賴的舊有感覺在使怪。因此,要改變,首先我們不能去做舊有感官覺得是“正確”的動作。
抑制錯誤慣性
“抑制”在亞歷山大技巧里是一個重要的原理,即一旦出現(xiàn)緊繃緊張,我們就必須停止,而不是一味地彈下去。例如,當一段琶音無法良好地完成時,大多數(shù)演奏者會一遍一遍練習,直到“戰(zhàn)勝”這種錯誤,其實這樣做卻是在加固重復緊繃緊張的錯誤動作和慣性模式。因此,“抑制”在這里的運用是當緊繃緊張造成演奏失誤時,先“停止”不彈,思考自己的身體是否協(xié)調(diào)有問題,或者與鋼琴哪里的協(xié)調(diào)有問題后,再用“新的、對的”方式去練習?!巴V埂本褪菫榱私o“新的,對的”發(fā)生留出空間。
正確引導
正確引導指在“抑制”緊繃緊張錯誤慣性時,不要去做舊有感官感覺是“對的”動作,而要做真正正確的動作。引導即正確動作的引導,它更是一種正確意識的培養(yǎng)。如在老師的指點下多體會怎么才是正確放松的觸鍵,怎么才是彈完即放松的感覺,如何減少不必要的多余動作,如何利用譜子的休止符或氣口好好讓手獲得片刻休息等等。
重過程
亞歷山大技巧的“重過程”原理實則是實現(xiàn)其七項原理的重中之重。鋼琴演奏技能的掌握需要在演奏者心靜、耐心的狀態(tài)下,才能更好地學會、學好。當今有太多奔著“今后的出路問題”“成名成家”“走捷徑”的演奏者,他們反而會身心緊張,無法安靜地投身于正確的學習方法。“重過程”即先不要去想“要放松”這個結(jié)果,而是耐心地在老師的指點下,從學會“放松”地一個一個簡單的觸鍵、運力、肢體的運作開始,去體會“放松”這個過程,慢慢積累。通過長時間重復正確的放松動作,最終也就獲得了身心自由松弛的狀態(tài),即學會了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