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莉
當你看到這期雜志時,有個壞消息要告訴你:2015年就要結束了。相信有不少讀者和小編一樣,感覺壯志未酬。也有樂觀的拖延癥患者歡快地表示:“2015已然過去,2016還會遠嗎?”難怪人說拖延癥患者容易出現(xiàn)“幻覺”,“今年指望明年好,明年還是一件破棉襖?!碑斎?,你也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自己不拖延,比如快遞一到立馬拆開,鬧鐘一響立即關掉,零食一開一掃即光。但對于有為青年來說,直面問題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深受拖延癥折磨的“病友”們,小編告訴你,咱們有救了——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出25周年紀念版了!新版在每個“習慣”后面都增加了自測實驗,以幫助“重癥患者”逐漸戒斷不良習慣,開啟人生的快捷鍵。
別讓瑣事牽著走
史蒂芬·柯維歸納了高效能人士的眾多特質后提煉出“七個習慣”,依次是:積極主動(Be Proactive);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要事為先(Put first things first);雙贏思維(Think win-win);知彼知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統(tǒng)合綜效(Synergize);不斷更新(Sharpen the saw)。其中,一、二、三說的是提高自己;四、五、六說的是影響群體;第七點就是所謂 “與時俱進”。
那么,到底什么是“習慣”?史蒂芬·柯維將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與意圖相互交織的結果”(如圖1所示)。說白了就是“知行合一”。理解七個習慣的一個好方法就是看看它們的對立面(見下頁),大家不妨對號入座。
眾所周知,做事須分輕重緩急,但大多數(shù)人要在走過很多彎路后才能認清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緊急的。史蒂芬·柯維根據(jù)第四代管理理論將事務分成四類:第一類事務重要且緊急,第二類事務重要但不緊急,第三類事務不重要但緊急,第四類事務既不重要也不緊急。
高效能人士
積極主動。積極主動的人絕不淺嘗輒止。他們知道要為自己的抉擇負責,做出的選擇總是基于原則和價值觀,而不是基于情緒或受限于周圍條件。積極的人是變化的催生者。
以終為始。先定目標后有行動。根據(jù)自己對使命的理解設定長期目標,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構思設計自己的未來,目標清晰,每前進一步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對任何項目都有決心完成。
要事為先。按照事務重要性的順序來安排工作和生活,并付諸實踐。無論情勢如何,他們總是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并形成常態(tài)。
雙贏思維。能在交往中尋求雙方獲利、互相尊重。他們基于到處是機遇和富足的心態(tài),而非處處是競爭的心理。他們基于“我們”而非“我”,來進行思考。他們通過向情感賬戶存款來建立與他人的互信關系。
知彼知己。先理解別人,再爭取別人的理解。懷著理解對方的想法,而不是為了回答對方問題的心態(tài)去聆聽,然后再坦述己見、爭取理解。
統(tǒng)合綜效。與對方合作,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統(tǒng)合綜效的基礎是尊重、贊賞甚至慶幸彼此間的差異。它是某種創(chuàng)造性的合作,1+1=3,11,111,或者更多。
不斷更新。高效能人士不斷在四個方面——身體、社會/情感、智力、精神層面更新自己。這將增加他們實踐其他有效習慣的能力。
低效能人士
消極被動。他們不愿為自己的抉擇負責,總是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受到周圍環(huán)境、自己的過去和他人的拖累。他們不把自己看作生活的主人。
不定目標就行動。他們缺乏個人愿景,沒有目標。他們不思考生活的意義,也不愿制訂自己的使命宣言。他們的生活總是遵循社會流行的而不是自己的價值觀。
不重要的事先做。他們總是在應付各種危機,被緊迫事務弄得團團轉。他們無法關注最重要的事務,因為他們總糾纏于周圍環(huán)境、過去的是是非非,陷入瑣事當中。
非贏即輸。他們抱的是匱乏心態(tài),把生活看作一場零和游戲。他們不善于與人溝通,總是從情感賬戶提款,結果是時時提防他人,陷入對抗的心理。
先尋求別人的理解。他們并未理解對方就先講述自己的觀點,完全基于自己的經驗或動機。他們不先對問題做出客觀診斷就盲目開出處方。
妥協(xié)、爭斗或逃避。低效能人士相信總體小于部分之和。他們試圖在自己的形象中克隆他人。他們把自己與他人的差異看作威脅。
把自己累得筋疲力盡。低效能人士沒有自我更新、自我改善的規(guī)劃,最終失去了過去所擁有的競爭力。
“有些人過分注重第一類事務,把90%的時間花在第一類事務上,每天應付各種問題,疲于奔命,只能偶爾借助無關痛癢的第四類事務放松一下;還有一些人將大部分時間花在緊急但并不重要的事務上,卻自以為在致力于第一類事務。殊不知,緊急之事只是別人的要事,對別人重要,對自己就不一定了?!?/p>
到底該如何在四類事務上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第四代管理理論主張,關鍵不在于時間管理,而在于個人管理。與其著重于時間與事務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維持產出與產能的平衡上。在這一點上,高效能人士堪稱“平衡高手”,他們“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類事務,平衡產出和產能的關系,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重要但并不緊急的第二類事務上,包括建立人際關系、撰寫使命宣言、規(guī)劃長期目標等等;通過花費更多時間在第二類事務來減少第一類事務的數(shù)量?!?/p>
可見,擺脫拖延癥,首要任務是做好個人管理,不要讓無足輕重的瑣事絆住自己。
自我管理四步驟
對于那些情感上拒絕做,但理智上必做的要事,史蒂芬·柯維給出了詳細的“處方”:以第二類事務為中心,對一個星期內的事務進行具體安排。其關鍵步驟如下:
確認角色。寫出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關鍵角色,列舉自己下一周想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做的事情,記下七天里需要專注的領域。
選擇目標。思考周計劃任務欄下最想做的一兩件要事,將其作為選定的目標。這些目標中一定要有幾個第二類事務,最好讓這些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相關聯(lián)。
安排進度。為每一項目標安排具體的實施時間。一周七天中,每天各有不同的優(yōu)先目標相互響應。
每日調整。制定周計劃后,每日安排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還需要根據(jù)突發(fā)事件等適當調整,使每天的事務安排有所側重。
付諸實踐。習慣重在身體力行。堅定意志,依靠誠心正意的修養(yǎng)功夫去執(zhí)行程序。
總之,看了這本書,小編覺得人生又有救了。當然了,單純閱讀是無用的,知行合一方為上。別再拖延了,從現(xiàn)在開始,趕緊“磨快鋸子”吧。
品味經典
所謂情感賬戶,儲存的是增進人際關系不可或缺的“信賴”,也就是他人與你相處時的一份“安全感”。能夠增加情感賬戶存款的,是禮貌、誠實、仁慈與信用。
盡管你用心良苦,想給旁人忠告或協(xié)助,如果未能搔到癢處,或是與人壓迫感引起抗拒,結果也是徒勞無功。反之,若能培養(yǎng)設身處地的傾聽技巧,以品格贏得信賴,以充實的情感賬戶為本,有效的人際溝通便在掌握之中。
歧見發(fā)生時本應及時剎車,但許多人反而猛踩油門,施加更大壓力,為自己找更多理由來自圓其說,這是不夠獨立的表現(xiàn)。缺少安全感的人往往堅持己見,一意孤行,處處要別人順從與附和。他們不了解,人際關系最可貴的正是接觸不同的觀點。一致并不代表團結,相同也不意味齊心;團結才能互補,合作應該尊重差異。
在人為的社會體制里,例如學校里,你或許可以靠自己的小聰明成功于一時。短暫的人際關系里,你或許可憑借自己的個人魅力暢行無阻。但倘若沒有真誠的品德做后盾,日久見人心,真正的動機總會浮現(xiàn),一時的成功難以為繼。
人生共有三個重要的價值,一是經驗價值,來自遭遇;二是創(chuàng)造價值,出自個人獨創(chuàng);三是態(tài)度價值,即面臨困境,如罹患絕癥時的反應。其中境界最高的是態(tài)度價值。
積極主動的人專注于“影響圈”,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擴張和成長。反之,消極被動的人則專注于“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環(huán)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范圍的事情不放,結果越來越怨天尤人、自艾自憐,并不斷為自己的消極行為尋找借口。
要注重“產出、產能”平衡,而不能只注重其中一面,不然會得不償失。人類的三類資產:物質資產、金融資產、人力資產。不要為了改善生活而動用本金,本金與利息就相當于產能與產出,本金減少,產生利息的產能就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