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學鑾
【摘要】“和為貴”和“貴和”的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核心的價值取向。儒家倡導推己及人,由近至遠的思維模式,主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德。這是中國古圣先賢們積千年之理論與實踐而積淀流傳下來的精神瑰寶。
【關鍵詞】 和合 內(nèi)涵 特征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和合”成為不同要素融合的最為理想的結構存在形式
關于“和”的概念,早在中國西周時期就已提出。在《左傳·昭公二十年》中,晏嬰指出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火單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這就是說“和”是一種由不同要素所構成的和諧狀態(tài),就像魚、肉摻和水、火、鹽、梅等,經(jīng)過廚師的烹調(diào)與加工,而成為食品新質(zhì)的存在狀態(tài)。同時,晏嬰還指出“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可見,“和”不是相同要素的相加與聚合,也不是單個要素的存在狀態(tài)。
晏嬰之后,思想家史伯進一步深化了“和”的概念。史伯說:“夫和實生物,……,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可見,“和”這一概念包含著矛盾的對立與統(tǒng)一,“和”是矛盾多樣性的統(tǒng)一,是事物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源泉,是萬物存在的基礎。
隨后,先秦時期的“和”被賦予了“合”的含義,從而出現(xiàn)了完整的“和合”概念?!秶Z·鄭語》云:“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币笊坦賳T——契,為使平民百姓保身立命,將五種不同的人倫之教加以融合,實施于社會。契之所以能流芳史冊,就在于他能和合五教。由此可見,“和合”意味著多樣性的統(tǒng)一。
“和”與“合”聯(lián)用,不僅突出了不同要素組成中的融合作用,而且強調(diào)了矛盾事物的和諧與協(xié)調(diào)的重要性。從此以后,“和合”成為不同要素融合的最為理想的結構存在形式,受到各家思想家的普遍推崇和重視?!昂秃稀边@一傳統(tǒng)哲學概念,從此便成為漢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廣泛而深入地融合于中國文化之中。
“和合”概念的內(nèi)涵探討
“和”與“合”二字,單獨本身都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涵義,“和合”組合起來就形成一個全新的概念,具有全新的涵義與全新的意境。
概念界定是科學研究的前提。對概念、范疇和理論的思考與追求,是一個有遠大發(fā)展前途的民族所必須具備的精神品質(zhì)?!昂秃稀彼枷胧侵袊鴤鹘y(tǒng)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內(nèi)核和因子。“和合文化”不僅要求個體身心和諧、人際和諧、群體和諧與社會和諧,更要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xiàn)為“天人合一”的整體哲學精神,強調(diào)“天人共存、人我共存”的辯證立場,以寬容、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張揚著豐富的天道與人間和諧融洽觀念,對于當前消解社會矛盾、人與自然的沖突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和合”概念內(nèi)涵的提出,就是其進入理論思考的表現(xiàn)?!昂秃稀眱?nèi)涵是“和合”內(nèi)在規(guī)定性或其本質(zhì)屬性,是對“和合”內(nèi)在規(guī)定性的高度概括。那么,“和合”內(nèi)在規(guī)定性到底是什么呢?
“和合”是一個涉及自然、社會及人類思維領域內(nèi)無所不包的、與中國古代構成世界萬事萬物的“陰陽”、“五行”地位相似、功能相等的始元、創(chuàng)生概念。始即開始,元即第一,創(chuàng)即創(chuàng)造,生即生產(chǎn),表明了“和合”的始元、創(chuàng)生性質(zhì)。
“和合”概念的特征研究
“和合”概念的外延研究是“和合”概念的特征研究,特征研究說到底是“和合”概念本質(zhì)屬性的外化或?qū)ο蠡芯俊U沁@種本質(zhì)屬性的外化或?qū)ο蠡?,才形成了分門別類、豐富多彩的“和合”本質(zhì)外在表現(xiàn)。
如果說內(nèi)涵探討說的是當下,那么,外延研究說的則是過去;再打個比方,內(nèi)涵探討如果用“水果”來表示的話,那么外延研究則是指其它類型的水果,比如桃子、梨、葡萄、香蕉、菠蘿蜜等。
不可否認,“和合”概念在不同學派那里有許多外部特征或?qū)ο蠡谋憩F(xiàn)。比如,儒家貴“和”尚“中”,認為“德莫大于和”?!吨杏埂吩疲骸爸轮泻?,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論語·學而》:曰“禮之用,和為貴?!薄抖Y記·中庸》又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p>
“和為貴”和“貴和”的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核心的價值取向。中國古人對“和”的理解是知、情、意的統(tǒng)一。儒家倡導推己及人,由近至遠的思維模式,主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德。儒家主張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要洞明“和實生物”之道;個人修身養(yǎng)性,要講究“心平氣和”之功;與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之法;應對潮流,要堅持“和而不流”之則;治理國家,要追求“政通人和”之理;國與國交往,要堅持“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之規(guī),最后的終極關懷乃是“天人合一、宇宙和諧”的價值追求。這是中國古圣先賢們積千年之理論與實踐而積淀流傳下來的精神瑰寶。作為當今人士,要建設和諧社會,必須高度重視和弘揚這一歷史傳統(tǒng)。
儒家學說更看重“人和”。孟子所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笔前选叭撕汀笨吹酶哂谝磺?。儒家強調(diào)人際關系,“以和為美”,提出仁、義、禮、智、忠、孝、愛、悌、寬、恭、誠、信、篤、敬、節(jié)、恕等一系列倫理道德規(guī)范,其目的就在于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普遍和諧,并把這種普遍的“人和”原則作為一種價值尺度規(guī)范每一個社會成員。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作用和地位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如儒學中“以德治國”、“以法治國”、“治國安民”、“明禮誠信”、“祥和社會”、“協(xié)和萬邦”等都是當今政治文明建設、和諧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源泉與根基。一個民族只有在努力發(fā)展經(jīng)濟、提升國家“硬實力”的同時,保持和弘揚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和壯大自己的“軟實力”,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為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劉利、紀凌云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左傳》,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
責編/劉瑞一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