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前段時間,“販賣兒童應判死刑”的圖文消息刷爆微信朋友圈,聲勢浩大。盡管它是在為某家婚戀網(wǎng)站營銷,但體現(xiàn)的社會心態(tài)無疑是真實的。
所以最高人民法院都出來回應了,說:“人民法院對拐賣兒童犯罪始終堅持依法從嚴懲治的基本立場……”
當然,最高法表態(tài)前就有爭論。就在人們轉(zhuǎn)發(fā)、點贊的時候,一些精英,或自以為是精英的人不舒服了。他們批評大家“沒有法治意識”,說這是在追求一種“嗜血”的“群眾暴力”。甚至,精英們還重拾廢除死刑的論調(diào),從反對“販賣兒童應判死刑”激進地跳躍到它的邏輯終點:一律廢除死刑。
這也是在借機推銷,我不知道這是很高明,還是愚蠢。
我的朋友圈里,陣營涇渭分明,轉(zhuǎn)發(fā)、點贊的,幾乎都是有孩子的中產(chǎn)婦女和還沒有孩子的“后備媽媽”,職業(yè)形形色色。而批評的,則幾乎都是媒體人和學者,都是男人。想想真有意思。
這是男女有別嗎?不是。
我并不支持“販賣兒童應判死刑”。原因在于,我不認為任何一個人販子的罪行,嚴重到不判死刑是不正義的,除非他殘忍地剝奪了他人的生命。一句話,沒有命案,你根據(jù)犯罪的嚴重程度判多少年都行,但無法用他的命來抵。
可是我特別理解有孩子的媽媽或“后備媽媽”們的感受,她們具有理解失去孩子的人痛苦的共情能力。換句話說,她們遠比那些自詡為“理性”(其實質(zhì)是冷血)的精英們,更像是一個有自然情感的人。嘲笑這種自然情感,把它稱之為“嗜血”,實在是蠻橫傲慢。
應該說,在反對“販賣兒童應判死刑”上,我和精英們是一伙的。
可是,當精英們跳躍到“一律廢除死刑”,自以為在“愚民”面前有道德和智力上的優(yōu)越感時,我無法沉默了。這些人好像總是在忘記一件事情:反對他們的人,可不都是“愚民”。他們一直忽略那些可以把“愚民”樸素的正義情感、道德直覺給予理性化、邏輯化的人的存在。
“廢除死刑”是無法在邏輯上成立的,在過去,我已經(jīng)多次論證過這一點了。當一個人極其殘忍地剝奪了沒有任何過錯的人的生命時,他根本找不到自己就可以不死的理由。比如過去的藥家鑫、李昌奎,只要你還預設了法律是要講正義的,你就根本無法為他們辯護。只要你是在法律、正義的框架下來辯護,任何理據(jù)都會導致你的自我挫敗。比如,常用的一個辯護就是“生命權至高無上”,認為法律不能“殺人”,可是,他們根本就無法對受害者難道就活該被殺死做出說明,只能裝看不見—邏輯后果,等于預設兇手相對于受害者具有生命特權。
所以幾乎“廢除死刑”論者的辯護策略,都是在玩花招,即跳開法律,上升到宗教、文明、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這些范疇,超越正義去思考,去要求人們“寬恕”,好像人們不寬恕、堅持正義直覺就很“嗜血”一樣??墒侨藗冇惺裁戳x務去寬恕?你又有什么資格去慷他人之慨?
超越正義去思考,前提是得先滿足正義。只有人們的正義情感、道德直覺不受到挑戰(zhàn),才可能去“寬恕”,而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精英們就是搞不清楚,“寬恕”是一種很高的美德要求,不是人們的道德義務。
直說了吧,“廢除死刑”要求人們“寬恕”,否則就“嗜血”的那種可笑的道德優(yōu)越感,和嘲笑“販賣兒童應判死刑”一樣,心理上的根源都是沒有去理解受害者的痛苦。精英們并不是首先根據(jù)正義的邏輯原點,站在受害者的感受上去想問題,而是已經(jīng)看不見受害者。很多推論都是在受害者缺場的心理情境中做出的。而缺乏對他人痛苦的共情能力,并不會導致健全的理性。
超越正義去思考,無論POSE多么高,都以良知和理性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