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良憶
臺灣全島“中元普度”拜祭都有供奉姜和鹽的禮俗,姜代表“山珍”,鹽則象征“海味”。除了這兩樣山珍海味,臺灣南部人在拜拜時也常供奉空心菜(通菜),這做法可就有意思了,帶有弦外之音。
一大清早就起床,慢條斯理地喝了咖啡,吃了奶油烤吐司,接著上網(wǎng)讀新聞,看計算機屏幕右下方顯示的時間,喲,還挺早,往窗外一瞧,太陽也不太毒辣,一時興起,著了裝便出門去,從巷口搭公交車,一路到舊北投市場。那兒離我童年的家不遠,我三不五時就會到那兒晃悠,算是懷舊吧。
市場建筑外圍的街市,人潮洶涌,大媽阿婆、大叔阿伯或拉著菜籃車,或拎著大大小小的購物袋,走走停停,貨比三家不吃虧。而我并沒有特別要買什么,隨興走走,隨意看看就好,卻見到好幾處菜攤都在賣嫩姜,有的一半的攤位都堆滿了姜。難道是嫩姜產(chǎn)量過剩嗎?
逛到一攤,嫩姜用滾金邊的紅色緞帶系成了一把一把,論把賣,一把總有六七根,價錢真好,就買上一把,晚上炒個子姜肉絲,把嫩姜切成細絲,拌炒用醬油、太白粉和料酒腌過的豬肉絲或牛肉絲,隨手再加一小撮辣椒絲增色添香,就是特別下飯的家常熱炒。
于是掏出50元給菜販,挑了一把,收進自備的環(huán)保袋中。坦白講,在我看來,這一把姜給系上大紅尼龍緞帶后,賣相有點“傖俗”,但也因此多少帶有喜氣。這時福至心靈,好像突然開了竅:雖然夏天產(chǎn)嫩姜,但今日姜姿張揚,想來不是產(chǎn)量特別多的緣故,而與即將來臨的中元節(jié)有關(guān)。
于是請教也剛買了一大把緞帶姜的中年太太。
“對呀,中元普度拜拜一定要有‘山珍海味’,就是要有一把姜、一包鹽?!?/p>
我還是頭一回聽說這習(xí)俗,但不知是全臺灣都如此,還是僅限于臺北。
“這我就不知道了,我家是一直都這樣拜。”多謝這位太太有耐性,我追問了半天,她也不見怪,一一作答完才施施然離去,留下我在路邊感慨,自己對民間信仰的儀式和禮俗,所知實在太貧乏了。
如此“無知”,和家庭背景誠然有關(guān)。我父親1949年從江蘇只身來臺,他生前自稱不信神佛,只感謝祖先,因此我家春節(jié)雖一定祭祖,平日卻完全不拜神。而母親雖出生于高雄,娘家卻是虔誠的長老會基督徒,周日必上教堂作禮拜,根本不到寺廟燒香。在我的成長經(jīng)驗中,求神拜佛這回事從來就不存在,現(xiàn)在又嫁了個相信“理性”的西洋丈夫,對家鄉(xiāng)民間宗教習(xí)俗陌生至此,應(yīng)該也不算太怪異。
我端詳著手中的這一把姜,它似乎在提醒我這個“鮭魚返鄉(xiāng)”的游子,既往不究,從今而后,必須更努力地去認(rèn)識這一片土地,還有那許許多多我所不了解的家鄉(xiāng)事。
回家遂立刻上網(wǎng)查數(shù)據(jù),打了“中元”和“姜”這兩個關(guān)鍵詞,哇,一百多萬條資料。沒看幾條便讀到:臺灣全島“中元普度”拜祭都有供奉姜和鹽的禮俗,姜代表“山珍”,鹽則象征“海味”。除了這兩樣山珍海味,臺灣南部人在拜拜時也常供奉空心菜(通菜),這做法可就有意思了。
原來,由于中元節(jié)拜的并不是正神,供的亦非佛,而是“好兄弟”(孤魂野鬼),空心菜因其“無心”,而成為一部分南部鄉(xiāng)親“中元普渡”必備的供品,祭拜者是想借此委婉地表達“無心留客”之意,各位好兄弟享用之后,麻煩請回吧。
哈哈,這可真有意思。按這道理,我以后要是請朋友來家里吃便飯,就千萬不能拿空心菜來饗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