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請把自己代入到下面這個情境:
有一個20多歲的渣男,在公共場所猥褻年輕女子,很是囂張,引起公憤,于是,人民群眾合力把他制服,并“扭送”到了公安機關。他因“猥褻婦女”,性質惡劣,遭到治安拘留15天的處罰。
這是他應得的,很正義,對吧?
但是,我得請問一下:當他被人民群眾“扭送”,走過大街時,其他的人民群眾可不可以站著圍觀,并指責他是“流氓”?廣場舞大媽們可不可以把他猥褻婦女的流氓事跡進行廣泛傳播?
如果回答是“可以”,那我們再來看一下這樣的現(xiàn)象—
作為資深70后,我對所謂的“公捕公判大會”印象深刻。記憶中,大概是這樣子的:
縣城,狹窄的街道,空曠的廣場。人潮人海中,是你是我,裝作正派面帶笑容。然后,開來了幾輛大卡車,上面有拿槍的武警和警察叔叔。車兩邊,分別押著“犯人”,每個“犯人”背后都插有一塊牌子,上寫“搶劫犯XXX”、“強奸犯YYY”這類漢語文字。
再然后,“犯人”被押到了廣場上,面對人民群眾,低著頭,接受人民的審判。審判長莊嚴宣判,某某某犯什么罪,判處有期徒刑多少年,剝奪政治權利多少年;某某某犯什么罪……宣判完畢,再把罪犯押上車,繞縣城一兩圈。
這是一場大戲,整個過程堪稱壯觀。官方的臺詞是“震懾犯罪”,內心里的臺詞則是“秀肌肉”,并向人民群眾證明,“看,我們在打擊犯罪保護你們”!
很多年過去了,“公捕公判大會”(民間語言所說的“游街示眾”)并沒有絕跡,現(xiàn)在,在一些地方偶爾也可以看到對一些領域的犯罪的公開宣判。于是,每搞一次,總會遭到一些知識精英的批評,說是“野蠻”、“侵犯人權”。
好像是的。但暫時也只是“好像”,因為“野蠻”這樣的指責需要理由支撐,這個理由就是“人權”,但在這里,“人權”真的太空了—它指的是什么?
回到猥褻婦女的渣男那兒。他的人權是指什么?恐怕主要是人格尊嚴權、名譽權和隱私權吧?按照法治的理念,無論是犯罪嫌疑人,還是罪犯,至少是有人格尊嚴權的。法律剝奪的只是他們的自由權、政治權等權利,人格尊嚴權無法剝奪。
問題在于,正義的人民群眾罵渣男是流氓,朝他吐口水,廣場舞大媽對他的流氓事跡進行傳播,侵犯到他的人格尊嚴權,還有名譽權和隱私權了嗎?
回答當然是 :“沒有”。
道理很簡單:渣男被正義的人民群眾非議、鄙視和唾棄,是他行為的性質所帶來的自然結果—干了猥褻婦女的事情,難道還要別人當你是個正人君子來尊重?難道不允許別人說?另外,猥褻婦女本來就不是“個人隱私”……
可以說,對于一個人的惡行,人們具有評價、傳播的道德權利—只要是在道德評價的范疇內而不是公開進行人格上的羞辱(比如當成狗一樣地讓渣男跪下),對于這樣的權利,你就無法以“人格尊嚴權”、“名譽權”、“隱私權”這些別人或沒有侵犯到或壓根是偽問題的權利來抗辯。這是因為,一個人犯法或犯罪,首先已突破了道德,不僅應該在法律上付出代價,在道德上同樣也應該付出代價—渣男如果喊出“我是猥褻了婦女,可是我讓法律懲罰就是了,你們不能說我是流氓,是渣男”,那將是極其可笑的。
我不清楚知識精英們是不是真的認為一個觸犯了法律的人,只應該接受法律上的懲罰。但我和他們一樣,也認為“游街示眾”不符合法治精神。只是,我的理據并不是空洞的“人權”概念,而是:道德懲罰的主體是社會,是人民群眾,不是國家暴力機器,游街示眾相當于國家暴力機器在作為法律懲罰的主體之外,也已經把自己當作主體來執(zhí)行道德上的懲罰了。
所以,最好就是:在法院里宣判,進行法律上的懲罰,至于道德上的懲罰,讓社會去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