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娟
時間:9月10日~10月10日
地址:天津三遠當代藝術中心
展覽主題:“藝術反對藝術”第二回展——鏡子
參展藝術家:谷泉、李颯、馬軻、徐赫、由甲、朱賢巍
鏡子是映照自我的生活用品,也被看作是一種反省或?qū)徱曌晕业牡谰?,真實的自我的藝術才可能是藝術。這是一個沒有策展人的展覽,每個藝術家都是策展人,也都是這個展覽的批評家。所以叫“藝術反對藝術”。
這個展覽的五個藝術家并不是一個藝術小組,他們因為對于當代藝術的觀點偶然碰在一起,一拍即合。對于三遠當代中心也是如此,想做一些真實的推進當代藝術的工作,與五個藝術家共同推出這個展覽??梢哉f,這個展覽有稱為“業(yè)界良心”的品質(zhì),沒有商業(yè)介入,沒有評論家、策展人、研討會,只有藝術家和觀眾,是一個完全敞開的當代藝術的展覽。
作品——藝術何以反對藝術
五位藝術家的參展作品有水墨、裝置、綜合材料、油畫,大家沒有強調(diào)形式,展廳大塊留白,作品與作品完全融入一個當代藝術的范疇,便于大家去觀看反思關于藝術本體的問題。參展藝術家中,李颯和馬軻是記者曾經(jīng)采訪過的,他們的作品本來就非常自我,具有很強的批判性。
馬軻的作品一直是當代藝術中具有標桿意義的,以自我性力量感獨樹一幟,被稱為“藝術家中的藝術家”。此次參展作品依然沿續(xù)了以往“吶喊的形象、粗野的線條、硬朗的輪廓”等元素,在對日常生活的表達中注入抽象與表現(xiàn)的特征,使物體的真實經(jīng)過提煉變形之后,呈現(xiàn)出精神上的神秘感。
李颯是當代水墨領域比較活躍的藝術家,這次參展作品與以往變化很大。以粗率凌亂的筆觸勾勒人物表情,給觀者一種錯愕驚詫之感,將材料本身的滯澀、暢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相比之下,朱賢魏的作品更注重宏觀感受,人物只是其中一個色塊部分,蒼茫混沌中強調(diào)細節(jié)的沖突。谷泉的裝置《萬歲山》,將不同材質(zhì)的東西如蜂窩煤、紅磚、碎玻璃組合一起,來傳達人對物的日常的、非常的感知。
由于參展藝術家中有三位都有留德背景或本身就是德國人,在開幕式的研討會上也展開了中國與西方當代藝術的討論,馬軻認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每個人都有兩種文化傳統(tǒng)——生命體驗的傳統(tǒng)文化和作為信息的外來文化。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正在沖突、對峙、融合中,重新塑造每個人?!?/p>
而藝術家最是被精神塑造的一類人。他們的作品都是自我的鏡子。正像馬軻所說的:“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我們每一個人的堅持,都是一塊正在移動的陸地。我們相互的關聯(lián)和滲透,都是我們的共同點,就是使我們的結(jié)構(gòu)和方向成為可能的可能?!?/p>
藝術家的話——當代就是精神的在場
谷泉:1972年生于合肥,現(xiàn)生活工作于北京
一個時代的真實,不僅僅是那些檔案、數(shù)字和一堆朽去的尸骨,更是映射在藝術作品中,永遠飽含生命意識的無畏與坦誠。
馬軻:1970年生于淄博,現(xiàn)工作生活于北京
中國當代藝術,應該擺脫地域文化和殖民文化這兩種概念的束縛,關注自身問題和生活。藝術透露著生命的信息,不再僅僅是技藝,或者意識形態(tài)。中國當代藝術應該進一步回到真實個體的角度,進入到真正探索的時代。
徐赫:1972年生于平頂山,現(xiàn)工作生活于北京
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是整個中國的問題。中國需要改變,包括更多的開放和交流。在一個開放社會里,存在需求會導致人們自然選擇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道路。
由甲:1980年生,漢學家和日耳曼文學家,自2000年以來定期往返于中德兩地
我們這次想把反對當作鏡子來理解,而不是消極的對立。我們展示對立、回復,還有相遇,在此過程中,不同的觀點和立場相互激發(fā)碰撞,也許無法達成一致,但這種碰撞始終還是觸動我們。
李颯:1975年生于鄭州,現(xiàn)生活工作于北京
鏡子有折射的意思。在相互的折射中,看到無窮無盡的空間、可能性和中國極為混亂的現(xiàn)狀。
朱賢魏:1971年生于青島,現(xiàn)生活和工作于斯圖加特
藝術家以其向內(nèi)的、孤獨的、逆潮流而動的勞作,證明個體的價值。這個品質(zhì),在今天資訊泛濫的喧囂時代,尤其可貴。藝術家的尊嚴,也就是人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