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述椿
“刑天舞干戚”“共工觸不周之山”“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薄翱涓缸啡铡边@是中國古代的五個著名的勵志神話。這幾個勵志神話,已選入我國的中小學的教科書中。疑古學者認為:神話是人類童年時代的產(chǎn)物。原始人不能解釋并掌握自然規(guī)律,在自然現(xiàn)象面前,感到恐懼和無力,于是他們通過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隨后又在生產(chǎn)勞動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然后蛻變?yōu)楣攀穫髡f。也就是說,傳說中的歷史,都是由神話蛻變而出的,并沒有多少真實的歷史質素在內(nèi)。對此,徐旭生先生在其名著《中國古史傳說時代》中說:“在早期發(fā)展的各民族中,它們最初的歷史,總是用‘口耳相傳’的方法流傳下來?!诙鄠鳌氖穼嵢菀资д?,且當時神權極盛,大家離開神話的方式就不容易思想,所以這些傳說里面摻雜的神話很多,……無論如何,很古時代的傳說總有它歷史方面的質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虛造的。……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卻是比較喜歡平淡的、富有實在興趣的、幻想力不很發(fā)達的,所以我們所保存下來的古代故事,比之希臘的,專就神奇一方面來講,可就差得多了?!濒斞赶壬谡劦街腥A先民神話十分零星時寫道:“中華先民,居于黃河流域,頗泛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實際而黜玄想。”正是由于中華先民的重實際而黜玄想的精神,故而中國式的古神話,都附著于古代氏族或部落領袖人物或大自然變遷的歷史事件上,大多會含有歷史地理的質素,不會去向壁虛構。由對祖先的崇拜而蛻變出神話,應是中國古代神話的特點。那么,上列的幾個著名的勵志古神話,它們中的歷史地理質素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求諸古籍,這幾個神話的出處都是同一源頭,即源于炎帝族對黃帝族的抗爭上。在袁珂先生所編《中國神話資料萃編》中,將其都納于“炎帝臣與子”條中。炎帝族是早于黃帝族入住黃河下游平原以農(nóng)耕為主業(yè)的氏族,而黃帝族卻是居于西北方以游牧為主業(yè)的氏族。黃帝戰(zhàn)勝炎帝,據(jù)有黃河下游平原,成為這一地區(qū)的統(tǒng)治氏族。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文明程度較高的農(nóng)耕氏族被文明程度較低的游牧氏族征服,而又同化征服氏族的事件。炎帝族當然會進行一次次的抗爭,但都悲壯地失敗了。但它們進行不屈抗爭的英勇事跡,在一代代的流傳中,逐漸加工成神話。而隨著征服氏族的被同化,兩氏族最后融合為一個民族,這些神話也就成為這一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
炎帝族的抗爭,從黃帝開始,經(jīng)顓頊、嚳、堯、舜,一直到禹攻共工之戰(zhàn)才結束,持續(xù)了約五百來年。以下分別按次探研這幾個神話的歷史地理淵源。
一、刑天舞干戚
“刑天舞干戚”的神話,應是發(fā)生在黃帝對炎帝征服時代。此神話載于《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边@則刑天神話,沒有說明刑天是何族人,帝又是誰。《路史·后紀三》:“神農(nóng)乃命刑天作扶犁之樂,制豐年之詠,以薦釐來,是曰《下謀》”??梢娦烫飚斒茄椎圩宓拇笪讕?,總管祭祀的禮樂,所以才能作“扶犁之樂”。刑天是炎帝族人,那么這個刑天與之爭的帝,應當是黃帝了。
末代炎帝名榆罔,《路史》載:“炎帝參盧,是曰榆罔,居空桑?!朔终洹C坑扔钣谛£?,以臨西方、司百工。德不能御,蚩尤產(chǎn)亂,逐帝而居于涿鹿?!S帝,時為有熊氏,實懋圣德,諸侯利賓之。參盧大懼,設于熊,黃帝乃暨力,……執(zhí)蚩尤而誅之。于是四方之侯爭辯者賓祭于熊,爰代炎輝,是為黃帝,乃封參盧于路,而崇炎帝之祀于陳。路,露也,潞,是后繁于河之北東,商周別為赤白之狄?!睋?jù)此記載,黃帝將末代炎帝榆罔遷居于潞,此地在今山西省長治市。長治市南高平縣,有羊頭山炎帝陵,以及神農(nóng)井、神農(nóng)泉等遺跡。
對于這則神話,如果將刑天視為炎帝的巫師,那么刑天與帝爭神,很可能不是刑天與黃帝爭當天神,而是在“賓祭于熊”時,爭按炎帝族的習俗服飾來祭神的權利。這也許與清朝滅明后,漢人寧可留發(fā)不留頭,誓死抗爭一樣。刑天在黃帝面前,堅持按炎帝族方式,披發(fā)左衽執(zhí)干戚以舞進行祭祀之禮。黃帝一怒之下,砍下刑天的頭;刑天還繼續(xù)執(zhí)干戚以舞。這種現(xiàn)象就像現(xiàn)在常聽說的,戰(zhàn)士沖鋒時中彈甚至被削去半個頭,仍然持槍繼續(xù)沖鋒一樣。之所以不作刑天是爭斗中被砍頭的推測,在于最后一個舞字,意味著這是巫師的祭舞。如果刑天是個武將,就應是執(zhí)干戚以戰(zhàn)了。
刑天可謂是中國第一代有氣節(jié)的知識分子。他以維護本氏族文化的方式對異族統(tǒng)治進行抗爭,故而陶淵明贊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毙烫斓目範?,也贏得黃帝的尊敬,沒有將他拋尸于野,而是禮葬于常羊之山。這個常羊之山很可能就是高平縣的炎帝陵所在的羊頭山。周代時赤白之狄,是這支炎帝族人之后,其披發(fā)左衽,也許就是在刑天維護下而留存的炎帝氏族習俗。刑天死而不屈的抗爭,顯示了炎帝族將把這種抗爭持續(xù)下去。
二、共工觸不周之山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載:“后土生信,信生夸父”。這是一個從炎帝到夸父連續(xù)的共工氏族世系。從共工與黃帝重孫顓頊爭帝的時代看,也與此載中共工是末代炎帝榆罔的第五代孫相應。共工的居地,徐旭生先生認為在太行山東南麓的古共城(輝縣)。輝縣與炎帝榆罔貶居地今長治、高平,僅是太行一山之隔,東西相距不過200來里,其后世很容易遷居到此。從《山海經(jīng)》中載有共山、共谷的地名看,其分布區(qū)從山西省東南部西到運城這一地區(qū)的黃河南北兩岸,由此可以認為這一地區(qū)是當時共工氏族的居地或勢力范圍??梢姀挠茇杞?jīng)過五代后,炎帝氏族共工氏已經(jīng)發(fā)展得相當強大了,所以才有能力與顓頊爭帝。
這場爭帝之戰(zhàn),主要載于《淮南子·天文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共工觸山導至天折地陷,明顯地是個神話,但是這個神話是否含有歷史地理的質素呢?
共工氏的居地主要在山西省南部黃河北岸。黃河出孟津后,泥沙沉積成地跨河南、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三角洲平原。由于山東山地的阻擋,黃河只能在南北方向掃動改道,或南入黃海,或北入渤海。根據(jù)古地層勘探資料顯示,黃河在距今7500年到4500年間是南出黃海的。以后改向沿太行山東麓北流形成歷史時期的黃河,這條流道,在《山海經(jīng)·北次三經(jīng)》中有所記載,稱為“山經(jīng)河”,而此改道正是歷史傳說中的顓頊時期。這一地理變遷,也可間接地印證古史傳說。
黃、蚩涿鹿之戰(zhàn),黃、炎板泉之戰(zhàn),地跨山東到河北。如果中間有個北流黃河播為九河大肆逆流的泛溢區(qū)阻隔,這個仗就不能在這一地區(qū)打;顓頊也不能將都城建在距北流黃河僅40里的泛濫區(qū)上的帝丘(今濮陽)。另外,西邊共工居地輝縣與濮陽相距不到200里,要越過黃河這道屏障與顓頊爭帝,對共工也是很不利的。還有,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在黃淮平原沒有分布,而較后的龍山文化在此區(qū)卻有廣泛的分布,也表明此前應是黃河南流時期。
共工觸山神話,應是大地震造成黃河北流改道事件的記錄。北流黃河的流道,正好是在太行斷塊與齊魯斷塊的交接帶上;前者是上升地塊,后者是下沉地塊。從安陽到邢臺,歷史時期就是個地震帶??梢圆孪耄寒旑呿溎┠辏补ぢ受姽サ矍饏s被顓頊打敗,怒而觸山死。正巧一場大地震襲來,造成輝縣西北方的太行山大量崩塌(天柱折,天傾西北),原本南流的黃河改道北流;再加上一場“天大水泉”的暴雨,黃河洪水淹沒了共工東南方從輝縣到濮陽的平原(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其結果對共工和顓頊都是災難性的。共工氏“遂潛于淵,宗族殘滅”。顓頊的結局,則可從《大荒西經(jīng)》:“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蘇”以及《大荒北經(jīng)》:“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的記載來分析,顓頊應率其家族從洪水中逃出(死即復蘇),但還是困死在河水之間被洪水圍困的一個小山丘上。這樣的小山丘,從濮陽到??h一帶有好幾處。著名地理學家任美鍔曾在《地理科學》2002年第5期上發(fā)表論文:《(4280a.B.P)太行山大地震與大禹治水后(4070.B.P)的黃河下游河道》,也認為是大地震造成了黃河北流改道。
共工觸山與自然災變的巧合,給共工氏民以豐富的想象空間,想象這場自然災變是共工觸山造成,從而蛻變成神話,成為鼓舞共工氏民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力量源泉,繼而克服洪水災難,開展平水土的新一輪的頑強斗爭。
三、愚公移山及精衛(wèi)填海
愚公神話是愚公將太行、王屋山土石投諸渤海之尾;精衛(wèi)神話是炎帝幼女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東海;這就使人容易將它與共工氏“墮高堙卑”的治水活動聯(lián)系起來?!秶Z·魯語》:“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水土,故祀以為社?!薄秶Z·周語下》:“昔共工棄此道也,……欲雍防百川,墮高堙卑,以害天下?!惫补び|山死了,留下一個氏族賴以生存的土地被黃河洪水淹沒的爛攤子;恢復氏族的重任,就壓在共工之子后土的身上。用什么方法來克服洪水災害呢?他們采用最原始的辦法,那就是將高處的土填到低洼之地,將低地墊高,即“墮高堙卑”。堙字為西、土兩字組合而成,表示這個土是從西邊來的。輝縣以西,就是太行、王屋等山脈。古地理資料顯示,最初的山經(jīng)河是經(jīng)過輝縣南約十里處,但是到禹貢河時,黃河已向東南方移動了約四十里,也就是共工氏的土地向東南方擴大了四十里,這顯示了共工氏墮高堙卑治水的明顯成效。從顓頊末年到禹治水時,時間相距約一百四十年,也就是共工氏已經(jīng)過幾代人墮高堙卑的努力,才完成如此巨大的治水成績。愚公移山神話中的“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精衛(wèi)神話中的“死化小鳥銜石堙?!?,充分顯示了共工氏民即使是老人幼女都動員起來,全民堙卑不懼犧牲,為本氏族的復興,氣壯山河一代一代地頑強奮斗的精神。共工氏堙卑的對象是黃河,為什么神話中說是堙海?那是因為4000年前渤海還是深入河北省的大海灣,黃河的入海口還在石家莊以東一帶;加上還有一個播為九河的河海不分的寬闊泛濫區(qū),由是在傳說中被夸張成堙海并不為過。愚公移山神話中,山最后是被夸娥氏移走了,這個夸娥氏當是共工氏最后一代領袖夸父??涓甘呛笸林畬O。其生活年代應與堯舜同時,也表明了共工氏“墮高堙卑”的治水活動完成或止于夸父時期。為什么會停止呢?那是因為它已經(jīng)危害到其他氏族的生存了。
四、夸父追日
黃河流出孟津后,由東流轉向北流,拐了一個大灣,使它的東南側成了凹岸,西北側成了凸岸。由于彎道水流的作用,凹岸將受到?jīng)_刷,凸岸將產(chǎn)生淤積,因此,山經(jīng)河向禹貢河轉移有其自然因素。共工氏處于凹岸,凹岸堙卑,會加劇西北岸淤積,東南岸沖刷,共工氏土地也隨著河水的東移而東移,并最后變成一種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水流的特性,用堙卑逼迫黃河向東岸沖刷的擴土活動。其結果就是使更多的黃河洪水從滎澤涌入南流故道;而此時南流故道區(qū)的豫東、魯西、蘇北已有眾多的氏族居住。這一危害,到舜時已相當嚴重了。《淮南子·本經(jīng)》:“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赐鳎暮d闆??!茨耸褂硎枞搴酵详??!庇硎窃趺粗嗡??《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洪,辟除民害逐共工?!薄端?jīng)·河水》:“大禹塞滎澤,開之通淮、泗,即今之浪蕩渠也?!奔从硎怯靡帧⑷霓k法堵住滎澤不使黃河洪水沿南流故道區(qū)南下,這樣就必然加重共工氏的洪水災害,也與其堙卑擴地的企圖相沖突,必然遭到共工氏的強烈反抗,于是一場攻共工之戰(zhàn)便不免了。
《大荒北經(jīng)》:“共工之臣名相繇,九首以食于九山,其所抵厥為澤溪。禹堙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五谷,其地多水不可居。禹堙之,三仞三沮?!睉?zhàn)爭打得很殘酷,禹堙塞故道的土堤被相繇挖成澤溪。禹三次加高三次失敗,殺人盈野,流的血臭得五谷都不能生長。而指揮相繇的共工氏首領呢?應當是夸父。禹殺相繇后,并沒有就此罷手,而是進攻共工氏的居地?!洞蠡奈鹘?jīng)》:“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曰不周負子。……有禹攻共工國山。”禹攻共工國山,表明禹是以占據(jù)共工國土徹底消滅共工氏為目標。筆者曾著文論證不周之山為王屋山以西的今歷山,在輝縣以西約600里;也就是說禹從東到西攻到不周山,應該占領了共工氏的全境??涓竸t失存身之地,那就只有帶領余部向西另尋居地以求氏族的延續(xù)了。
《大荒北經(jīng)》所載的夸父追日比較紀實:“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于此?!薄逗M獗苯?jīng)》的記載則全是神話了:“夸父與日逐走,入日??视蔑嫞嬘诤游?,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p>
太陽是從東向西,因此夸父追的日景必然是從東向西拼力追逐有太陽光的白天走,以擺脫禹的追兵。從不周山再往西,就是黃河和渭河,禺谷當為臨黃河的一個大河谷。但是在禹緊緊追逼下,夸父只好選往更西的大沼澤了。這個大沼澤,可能就是今之居延海。但是從黃河到居延海必需經(jīng)過今之甘肅省北的騰格里及巴丹吉林沙漠;夸父可能就在沙漠中道渴而死了,沒有到達大澤。這段追日神話,實際上是顯示夸父追著西方的落日為本氏族另擇居地西遷失敗的歷程。
從禹攻共工之后,史傳中再也沒有關于共工氏的記載,說明炎帝族有組織的反抗被禹結束了。但是炎帝族人并沒有被消滅或從心底里臣服,他們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不屈從于異族統(tǒng)治的反抗事跡,還會作為氏族的精神意志一代一代地口耳傳承下去。后人還把他們先祖特別是氏族領袖的英勇不屈的反抗事跡,出于對先祖的崇拜,由傳說而逐漸演成驚天動地氣壯山河至死不屈的神話,以勵族人。這幾個勵志神話正是完整地連續(xù)地反映了炎帝族對黃帝族統(tǒng)治進行抗爭的歷史進程。
中國的古史傳說,根據(jù)中華民族求實黜玄的生存特點,至少是祖先的崇拜與神話并存,因此,中華民族的混有史傳及神話大多與氏族領袖有關,從而含有相應的歷史地理的質素。疑古論者以越后的古籍中史傳內(nèi)容越多,認為那是層累地造史。然而隨著文明的進步,大一統(tǒng)國家的形成,更易于各地交流及收集資料,故時代越后收集的內(nèi)容就越豐富。就像《資治通鑒》對兩漢部分就補充了許多《史記》和《漢書》不曾有的內(nèi)容,那能說是司馬光在層累地造史么?
由于現(xiàn)代考古成果至今尚未找到能夠確切證實夏代以前中國古史傳說的實物,因而依據(jù)地層資料所顯示的歷史地理變遷,來與古史傳相對應進行研究,從而探索那個時代的歷史,不失為一途徑。既然地層資料能夠揭露出數(shù)億年間的生物進化史,相信也能對古史傳說的研究有所增益。本文就算是對此進行的一次嘗試。
作者單位: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