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小四?民國問題專家
魯迅與林語堂,均是中文世界不可回避的殿堂級人物。他們的恩恩怨怨,至今令人嘆息。
其實他們曾經(jīng)是感情真摯的知己。上世紀20年代初,林語堂留學歸國,入北京大學任教,后與魯迅結識。當時出語憤激的魯迅已經(jīng)很不被一些人待見,但林語堂與其十分投契,林語堂還加入了魯迅領導的“雨絲社”。兩人相知緣于那一階段的本質(zhì)相通,年輕時的林語堂也曾是一個慷慨激昂的熱血青年,也曾走上街頭與學生們一起向政府請命,魯迅對此極為贊賞。1916年“三一八”慘案發(fā)生之后,兩人均為遇難的學生劉和珍等人寫下了悼念文章,文筆不同但心意相通。
魯迅、林語堂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交好。曾有一回憶魯迅與林語堂在廈大任教時期的文章,言及他倆不僅常常結伴出行,還多次到鼓浪嶼的故人家里彈鋼琴喝咖啡。而魯迅之所以到廈大,也是因為林語堂邀請其前往。但兩人均在廈大遭到排擠,魯迅想要離開,顧慮到林語堂的處境,沒有斷然離去,而是在給許廣平的信里道出隱衷,“其所以熬著者,為己只是有一個經(jīng)濟問題,為人就怕我一走,玉堂(林語堂本名)立刻要被攻擊,因此有些彷徨”。魯迅的仗義及對林語堂的維護,躍然紙上。
兩人的分道揚鑣甚至在文字上“勢不兩立”,是因為心靈深處的立場已分化。林語堂離開廈門后曾經(jīng)到武漢待了半年,也正是那半年讓他產(chǎn)生對世俗斗爭的厭倦,欲躲入文學與文字的象牙塔里尋找一點生活的樂趣。武漢時期的林語堂曾如此寫道,“人越老,夢越少?!彼饾u沉入小品文與小說的寫作世界。
這種狀況,是“以文為匕首”的魯迅不愿意看到的。魯迅曾寫信給林語堂勸其不要寫小品文,建議他翻譯英文名著。林語堂回信說,“等老了再說”。一年多后魯迅給朋友寫信言及此發(fā)感慨:“這時我才悟到我的意見,在語堂看來是暮氣。但我至今還自信是良言,要他于中國有益,要他在中國存留,并非要他消滅?!绷终Z堂聞言曾說:“……我中年時有意思把中文作品譯成英文?!@是我工作時期的安排,哪有什么你老了,只能翻譯的嘲笑意思呢?”
兩人內(nèi)在的分歧,漸漸外化為日常的沖突。魯迅與文壇結怨不少,而林語堂口無遮攔,矛盾終于在1928年8月底的一次私人飯局上爆發(fā)。當時的飯局本已比較微妙,即魯迅和北新書店的老板李小峰鬧版稅官司,經(jīng)郁達夫私下調(diào)解雙方已基本釋懷,魯迅也收下了李小峰補付的五百多元,此后李小峰請吃飯以示大家重歸舊好。而愛說話又不太通人情世故的林語堂屢屢提及魯迅的學生張友松,而張與李又有隙,魯迅認為林語堂在諷刺他以前想與李打官司是受了張的挑唆,頓時拍案而起道:“玉堂,你這是什么話!我和北新的訴訟不關張友松的事!”沒心沒肺的林語堂哪知自己踩了地雷,也站起來說:“我不是這個意思,你自己神經(jīng)過敏?!眱扇嘶ゲ幌嘧?,爭執(zhí)了數(shù)分鐘。魯迅在日記里如此寫道:“席將終,林語堂語含諷刺,直斥之,彼亦爭持,鄙相悉現(xiàn)”。經(jīng)此事后,曾經(jīng)相知相惜的兩人,漸行漸遠。
曾經(jīng)的好友一旦成為仇人,相互攻擊更顯不留情面。此后兩人仍在一些場合相見,但彼此已存戒心。而林語堂參與創(chuàng)辦《人間世》,也讓魯迅十分不滿,多次撰文攻擊,甚至說幽默文學是“麻醉文學”。后來在一次碰面中,由于林語堂對一些廣東作家相互之間說粵語旁人聽不懂,便開玩笑地說了一通英文,魯迅嚴厲地喝問,“你是什么東西!難道想用英語來壓中國的同胞嗎?”已經(jīng)漸漸成熟的林語堂,此時只是沉默以對。1935年4月,魯迅發(fā)表《天生蠻性》,全文三句話為:辜鴻銘先生贊小腳;鄭孝胥先生講王道;林語堂先生談性靈。
次年10月,魯迅逝世。四天之后,林語堂寫下《魯迅之死》,其中有如下文字,“魯迅與我相得者二次,疏離者二次,其即其離,皆出自然……魯迅顧我,我喜其相知,魯迅棄我,我亦無悔。大凡以所見相左相同,而為離合之跡,絕無私人意氣存焉”。
兩位真正的君子,一別一生,令人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