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如何看待周圍世界?
科學家曾向成年觀眾展示了新生嬰兒可以實際看見的環(huán)境有多少。結(jié)果顯示2~3天的嬰兒可以在30厘米的距離——這是嬰兒和照料她的母親之間的典型距離——感知面孔,甚至可能感知情緒面部表情。如果這個距離增加到60厘米,那么視覺圖像將變得太模糊,以至于無法感知。
(楊陽 ?提供)
細嚼慢咽為何有助于減肥?
進食時要細嚼慢咽是我們從小就被教導的健康習慣,對身體的益處有很多,比如有益口腔,減少食道損傷,保護胃黏膜,減輕胃的負擔,此外,還有一項益處或許是最吸引人的,那就是有助于減肥。這是什么道理呢?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緩慢進食的情況下,人們可以減少卡路里的攝取量。因為放慢進食速度后感覺更容易飽。然而在快速進食時,或許在身體尚未來得及發(fā)出飽脹感信號之前,人們已經(jīng)吃得過飽了。
研究還顯示,在進食同樣多食物的情況下,細嚼慢咽的人在飯后會消耗更多能量。經(jīng)研究后發(fā)現(xiàn),如果是快速吃飯,在就餐后90分鐘內(nèi),每千克體重的能量消耗為7卡路里,但如果是細嚼慢咽,在口腔中盡量碾磨食物后再吞下去,這一數(shù)值則是180卡路里,存在顯著差距。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咀嚼次數(shù)越多,能量消耗也越多。
(林泉 ?提供)
為什么有人喝水也會胖?
為什么有的人吃得并不多卻很容易胖,甚至調(diào)侃稱喝水也會胖。答案就是基因。不久前,科學家發(fā)現(xiàn),調(diào)控肥胖(主要是脂肪燃燒)的基因是IRX3和IRX5。這兩個基因能直接調(diào)節(jié)人體的“產(chǎn)熱機制”,從而決定過多攝入的熱量去向——消耗還是存儲。該研究有兩個重要的新發(fā)現(xiàn):首先,組成這兩個基因的眾多核苷酸中,只要有一個核苷酸的差異就能決定“胖”或“瘦”。如果基因中含有胞嘧啶,就是胖基因,含有胸腺嘧啶,就是瘦基因??茖W家可以任意切換這兩個基因中的任何一個核苷酸來人工定向干擾,制成“胖”或是“瘦”基因,從而得到胖或瘦的小鼠模型。其次,在人體脂肪細胞的實驗中發(fā)現(xiàn),這兩個基因直接作用于成人的“白色”脂肪細胞內(nèi)的產(chǎn)熱機制,以決定體內(nèi)脂肪細胞的大小、多少和人體肥胖的程度。這就澄清了一種誤導,那就是認為一旦肥胖形成或白色細胞大量堆積后就很難消除。
(林泉 ?提供)
大象為什么很少患癌癥?
科學家們一直以來感到疑惑,大象身上細胞數(shù)量是人類的100倍,卻很少患癌癥。研究人員在分析大象的DNA后,發(fā)現(xiàn)了一些大象身上的一種特殊基因。大象身上至少有40個代號為P53的基因副本。這種基因得名于它抑制癌癥的特性。相比之下,人類只有兩個P53基因副本。研究人員在實驗中提取了大象的白細胞,并破壞細胞中的DNA。得益于特殊基因,大象自身具備的機能可以提前察覺細胞損壞,并修復或殺死這些細胞。
(徐風 ?提供)
【責任編輯】蒲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