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夢奇
【摘要】1848年《共產黨宣言》面世,基于其在國際范圍影響較廣和中國社會內部亟需指明新發(fā)展道路的社會環(huán)境影響,該著作開始在中國傳播。傳播過程中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和傳播目的三個角度,呈現出從外向內擴散、從零散到系統和不同階級傳播差別較大等特點,傳播效果顯著,引起中國政治精英階層關注,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礎和理論支撐。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近代中國傳播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面世,它標志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正式開始。該著作系統、完整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似一盞明燈照亮了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解放道路。該著作自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以來,它的傳播從不自覺到自覺,從零散到系統,從片段到整篇,從文言到白話,傳播過程復雜曲折,催生了共產主義運動在古老中國大地上的蓬勃發(fā)展。
一、《共產黨宣言》在近代中國傳播的社會環(huán)境
1、《共產黨宣言》在國際范圍影響較廣,傳入中國成為必然趨勢
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確立及工業(yè)文明不斷發(fā)展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日趨激烈,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沖突不斷加劇,無產階級迫切需要革命理論以指導實踐。馬克思運用唯物辯證法深刻論證了資本主義制度從產生、發(fā)展到滅亡的歷史必然性,指出了無產階級偉大的歷史使命,揭露了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
自最初以德文出版,在1872年前共計以6種文字、22種版本的形式在歐洲各國出版。至恩格斯逝世時,該書被翻譯成18種語言,版次高達130種,“它無疑是全部社會主義文獻中傳播最廣和最具有國際性的著作,是從西伯利亞到加利福尼亞的所有國家的千百萬工人共同的綱領”。①
2、中國社會內部眾多救亡圖存運動遭遇失敗,亟需指明新發(fā)展道路
鴉片戰(zhàn)爭以來,國人愈加貧困,社會黑暗不斷加劇,階級矛盾日趨尖銳,被統治階級已經不能再繼續(xù)忍受下去,統治階級也已經不能再繼續(xù)統治下去了,近代國人渴求尋找到迅速改變中國黑暗社會的利器。
從地主階級改革派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洋務派高舉“自強”、“求富”兩大旗幟的“洋務運動”;從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效仿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度”,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終結封建專制的“辛亥革命”。有志之士前仆后繼,救亡圖存運動此起彼伏,但無一例外都以失敗告終。
中國需要變革以實現富強,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給中國人民以希望和榜樣,國內主張走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路的聲勢漸起。無產階級革命派代表李大釗等人從階級斗爭入手,證明社會革命的必要,將馬克思主義看作是拯救中國社會的利器?!豆伯a黨宣言》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是什么,并提供了行動指南,李大釗將其稱作是“表現新時代的方書”。
二、《共產黨宣言》在近代中國傳播的主要特點
《共產黨宣言》在中國的傳播是馬克思主義最早進入中國的標志之一。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早期知識分子從各自階級利益和政治需要出發(fā),對《共產黨宣言》進行傳播,以實現自身立場訴求。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和傳播目的的角度看,凸顯出以下特點。
1、從傳播主體看,從外向內擴散
《共產黨宣言》在中國的傳播,最先由外國傳教士開始,隨后拓展到國內部分外文出版社,經資產階級革命派、無產階級革命派代表翻譯傳播后,影響加深。
1899年3月,由英國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萬國公報》發(fā)表題為《大同學》一文,文中首次提到馬克思及《共產黨宣言》;1906年1月,資產階級革命派代表朱執(zhí)信在《民報》第二號發(fā)表《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一文,這是《共產黨宣言》首次被直接引入中國,亦是最早的中文節(jié)選譯本;1919年4月6日,李大釗、陳獨秀所創(chuàng)辦的《每周評論》第16號上刊發(fā)署名舍題為《共產黨宣言》的文章,文章摘譯介紹了原著第二章最后幾段文字。
西方新教傳教士深信“西方今日進步之大本,全恃基督道”,他們來華之際正值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此時中國在國力、科技、文化和政治等各個領域已經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封建閉塞、破敗不堪。相對于國人而言,他們更容易、更方便接近西方先進文明,可以更迅速、更及時將先進思想傳播至中國。同時,鴉片戰(zhàn)爭的一聲炮響,驚醒了“天朝上國”里夢幻的中國人,他們開始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侮之道的新思想,積極主動引進西方先進思想,期盼從內部改變中國。
2、從傳播內容看,從零散到系統
《共產黨宣言》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從一句話的翻譯開始,再到著作節(jié)選翻譯、片段摘錄等,最終發(fā)展到全文翻譯出版。內容傳播過程經歷了從零散到系統,從碎片到整體的過程。
1899年以“糾股辦事之人,其權籠罩五洲,突過于君相之范圍一國”②之語對“資產者與無產者”進行意譯,1920年陳望道所譯第一本《共產黨宣言》完整中文譯文版問世,標志著《共產黨宣言》在近代中國的傳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從大眾傳播過程模式看,大眾傳播與一定的信源相連接,通過訊息與受眾聯系,受眾作為個人的集合體,個人又分屬于各自社會群體,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之間都保持著特定的傳播關系。整個傳播過程相互連接、相互交織,構成傳播過程雙方的大眾傳媒與受眾通過傳達與反饋,處于相互交替之中。
《共產黨宣言》傳播過程中的傳播者與受傳者處于不斷交替過程中。孫中山、朱執(zhí)信、陳獨秀和李大釗等人最初都是作為受傳者在接收信息,他們并不是完全被動的存在,而是在對信息解讀反饋過程中,逐步加深對信息的認識,將經自身理解和改良后的思想傳播給其他受眾,以此進行社會活動,轉換角色為傳播者。在角色的不斷替換和信息的不斷傳播過程中,傳播內容不斷豐富拓展,最終以完整樣貌出現在世人眼中。
3、從傳播目的看,不同階級之間差別較大
《共產黨宣言》的中國傳播者主要分為三類:一是資產階級派,又具體分為改良派和革命派;二是無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三是其他人士,如傳教士、無政府主義者等。
資產階級改良派選譯《共產黨宣言》的目的在于,鼓吹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學說,呼吁清政府實行君主立憲制,為政治改良提供服務;資產階級革命派介紹《共產黨宣言》,是為了預防資本主義可能產生的弊端,以此提倡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在傳播《共產黨宣言》時,將其視為行動指南以指導實踐革命思想,試圖用其拯救貧困落后的中國;外國傳教士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傳播馬克思主義,而始終在于宣揚宗派教義,教化群眾。
三、《共產黨宣言》在近代中國傳播的影響
著作是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制定的理論和實踐綱領,它第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共產主義者的觀點、目的和意圖,影響了人類和世界。它在近代中國傳播效果顯著,影響深遠。
1、引起中國政治精英階層關注
《共產黨宣言》影響和培育了近代中國一批有志之士,為他們進行社會變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裝。毛澤東多次提及《共產黨宣言》對他的影響,他說:“記得我在1920年第一次看了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等,才知道人類自有史以來就有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社會發(fā)展的原動力,初步地得到認識問題的方法論?!敝芏鱽碓诨貞涀约旱某砷L過程時說:“在赴法以前,我從譯文讀過《共產黨宣言》,這書都是由陳獨秀的《新青年》所編印的。我本人也見過陳獨秀和李大釗,他們都是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编囆∑酵砟暌苍貞浾f,他的入門老師就是《共產黨宣言》和《共產主義ABC》。
2、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礎和理論支撐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共產黨宣言》發(fā)揮了直接理論指導作用。中國共產黨黨章總綱開頭明確規(guī)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與《共產黨宣言》中所闡述的共產黨性質及奮斗目標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馬克思、恩格斯在所撰寫的序言中不斷強調:一定要掌握原理,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歷史條件為轉移。這點前提很重要,它表明再偉大的思想和權威皆具有時代局限性?!豆伯a黨宣言》的基本原理是當代中國不斷發(fā)展的理論源泉,我們應當繼續(xù)堅持從國情出發(fā),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變革,更好指引社會發(fā)展方向。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人民出版社:1997
②李提摩太、蔡爾康,《大同學》[N].《萬國公報》,1921(29)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