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婕妤 王聰聰
【摘要】電影從新聞事件中取材自電影創(chuàng)作伊始便層出不窮。近年來,許多造成社會熱烈反響的新聞報道都先后被改編成電影作品,這類影片大多取得不俗的票房業(yè)績,有的還在國內(nèi)外電影節(jié)上獲獎。本文就非圖像新聞事件改編為電影的現(xiàn)象作研究,即以報紙、雜志等紙質(zhì)媒體所報道的新聞事件被改編成的電影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實例分析電影在改編過程中的敘事特點。
【關(guān)鍵詞】新聞事件電影敘事手法
一、文字新聞與電影的敘事方式
新聞作為一種傳播信息的文字,它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簡明扼要、引人入勝。新聞寫作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結(jié)構(gòu)模式,新聞導語是整篇新聞中的重中之重。新聞導語一般用一句話簡單明了的概括事件中心,導語的完美使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讀者繼續(xù)閱讀的興趣。當然文字新聞為了增加可讀性,也借鑒了文學和影視的寫作方式,增加了小標題的使用,因為新聞的信息量有時很大,小標題的使用能使敘事變得簡單與清晰。
電影藝術(shù)可以說是一門具有時間軸的藝術(shù),好的開頭意味著電影能使觀眾產(chǎn)生繼續(xù)觀看的欲望,但電影的開頭與新聞不同,有很多種方式。如:《左右》的欲揚先抑;《日照重慶》的時空交錯;《可可西里》的娓娓道來;《一步之遙》的驚天動地等,都是引人入勝的開頭。但是,電影一般80-240分鐘不等,不能有了鳳頭就沒了豬肚與豹尾,所以每一部電影的展開都是獨特的,有自述式、他述式;順敘式、倒敘式;單線式、多線式;整體式、片段式……不論哪一種形式,都必須做到畫面、情節(jié)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樣才能讓觀眾看完整部影片。
本文就以《日照重慶》、《可可西里》、《一步之遙》這幾部由新聞事件改編而來的電影做故事敘事方面的分析。
二、文字新聞敘事與電影敘事的差異
1、新聞事件的具體性與電影故事的抽象性
在同一事件的敘述上,新聞的特性決定了新聞事件有一說一,用最簡潔具體的語言描述這一事件,將事件原原本本還原給讀者。而電影講究意境,鏡頭語言的運用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審美效果,不同觀眾看同一部電影會有著不一樣的觀影感受,這就是新聞的具體性與電影的抽象性。
比如電影《一步之遙》,導演僅選取了北洋時期的“閻瑞生案”中“花國總統(tǒng)大選”和“花國總統(tǒng)遇害”兩個元素。在當時《申報》就以“槍斃閻瑞生”為題做了一篇新聞報道,講述了在1920年6月15日的拂曉,晨光熹微時分,上海西區(qū)徐家匯鎮(zhèn)的居民在鎮(zhèn)西首的麥田里發(fā)現(xiàn)了一具脖頸上明顯留有扼痕的青年女尸。經(jīng)證實,是當時“華國總理”王蓮英。隨后,把閻瑞生的犯案動機以及經(jīng)過都一一曝露在讀者面前,讀者讀罷新聞,就好像自己是案發(fā)時的目擊者,事情就這樣原原本本的發(fā)生在自己的眼前,而不會有別的想法。但是經(jīng)過改編后的電影《一步之遙》卻給了觀眾廣闊的想象空間。電影上映之后叫好聲與叫罵聲此起彼伏,有人說電影就是一部大爛片,無厘頭的搞笑片,看不懂,不懂姜文想要表達什么。而有人卻說這是一部好片,說是好片的理由有很多,有的說諷刺了現(xiàn)在社會中的丑惡現(xiàn)象,有的說諷刺了現(xiàn)在的政府統(tǒng)治,也有的說電影表達了導演想要拍好電影的決心,同時也警示其他導演別被利益蒙蔽了查看真相的雙眼……可以看出,電影的上映使得每一個觀影人都有自己的感受。
2、新聞?wù)Z言的直白性與電影語言的隱喻性
新聞是信息載體,其語言要求必須直白。而電影是綜合藝術(shù),鏡頭語言的使用暗藏玄機,具有隱喻性。
在新聞報道的寫作中,要求多用概括性的語言,新聞報道盡量用經(jīng)過高度提煉、嚴密概括的語言,要言不煩地傳遞聽眾讀者關(guān)注的消息。①在新聞報道中,受眾不需要形象化的表達和任何修飾的詞句,他們需要的永遠是事實、信息。
與文字不同,電影畫面中的符號暗示著許多尚待挖掘的意義。“用片言只語去暗示觀眾的能力是電影驚人的啟示力的奧妙之一?!雹谥庇^地看電影中的畫面,日歷中的一個圓圈,它有淺層的意思,它是生活中的一個標記。但同時,它也是一種符號,表達了更深層的意義,電影的魅力或許就在此,一組簡單畫面的拼接,留給電影觀眾的是無盡的想象。
《可可西里》是一部紀錄片樣式的電影,整部電影幾乎都是直白的表達,但即使是紀錄片,也有隱喻的鏡頭語言,更何況是用鏡頭表達主旨的電影。在《可可西里》中,同樣也有不少隱喻鏡頭,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個巡山隊員在荒原中孤獨的堅守了三年,有了他的堅守,那一塊都鮮有盜獵分子出現(xiàn),巡山隊一行人按照慣例為他送去生活用品及食物,離開的時候,他站在小帳篷前雙手揮動著與隊員們告別,帳篷上的五星紅旗被風吹起,孤獨與堅定,導演將離去的車隊、鎮(zhèn)守荒原的隊員、帳篷與五星紅旗全部收攏在一個畫面里,為我們展現(xiàn)了那個鎮(zhèn)守的隊員在荒原中的渺小、孤獨、堅強、希望,使觀眾在無形中被他的精神感動。這就是直白與隱喻的力量。
3、新聞傳遞信息與電影傳遞美學
新聞即信息,它屬于實用文體范疇;電影是藝術(shù),屬于美學范疇。
評判一則新聞的語言,只能說它準不準確,話語精不精辟,言辭銳不銳利,但不能說它描述或表達的東西是美的。而電影世界,沒有精確的表達,沒有必須準確無誤的概括,只有這則畫面背后的美學意義。電影《日照重慶》是中國第七代導演王小帥根據(jù)一宗在云南省某超市里發(fā)生的綁架案所改編而成的。導演用電影鏡頭表達了父與子兩代人在各方面的格格不入,讓人對當今的子女教育以及成長階段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反思。影片以父親千里迢迢從日照去重慶尋找兒子被殺的真相為開頭,但整個被殺事件并不是本片的重點。導演巧妙地利用了觀眾的心理,將社會階層的各個層面通過父親尋子的過程勾連起來。影片從不同角度通過多個人物日常簡單的生活細節(jié),串聯(lián)起一個缺少父愛、想念父親的普通青年的普通生活,且這一切平靜也在青年被擊斃的同時而靜止。
4、新聞信息的及時性與電影時空的交錯性
新聞,只能是當下發(fā)生的事實,它們都是這一秒的新聞,下一秒它們都成為了“歷史”。因此新聞?wù)Z言的另一特點是,它們永遠都是現(xiàn)在時。電影語言則反之,它是超時空的藝術(shù)。電影的發(fā)明首次帶給了觀眾臨場感的過去和未來。即使是表述同一個事件,新聞報道的是當時發(fā)生的整個事件,包括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而電影則能多時空穿插,營造獨特的藝術(shù)效果。
電影《日照重慶》是根據(jù)發(fā)生在云南昆明的家樂福超市的劫殺案改編的,事件發(fā)生在上午,新聞消息在當天下午就報道了這個事件,前后不超過5小時。而電影則不同,電影藝術(shù)是時空藝術(shù),導演在《日照重慶》中,運用了時空穿插的手法將父親與兒子聯(lián)系在一起。
主角父親的時空是影片的第一時空。對于主角的行動來說,其他一切被插入的人物及時空都是對第一時空的注釋。《日照重慶》在這種時空交錯的手法中展現(xiàn)了一個父親的懺悔和救贖。
多視角敘述以及由剪輯產(chǎn)生的時空重復,都使得對本片的解讀就像把凡·森特搭建的城堡逐一拆開,方能看個通透。③電影中充滿著復雜多變的人性,以及永遠不變的人性,“父親”在電影中只是一個稱呼,兒子長什么樣還需要別人來描述,有的時候他只是一種存在,這種已經(jīng)再無機會訴說的感情變得令人震撼。因為主題的原因,本片沒有更多的去介紹家庭生活,只是通過側(cè)面去描寫一個不成功男人的痛苦掙扎,在第一時空中,父親的懺悔與救贖就這樣被赤裸裸地曝露在觀眾眼前,也只有用時空交錯的手法才能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結(jié)語
電影從新聞事件中取材自電影誕生以來就屢見不鮮,畢竟“藝術(shù)源于生活”同時也高于生活,電影針對新聞事件的改變不僅僅是新聞事件的敘述,更是在新聞事件的基礎(chǔ)上加上導演、編劇等對人性、感情、世界等的思考,同時利用電影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手法,增加新聞事件的可看性,使得觀眾在滿足了獵奇心的同時能反觀自己所處的世界以及自我反省,所以新聞事件被改編成電影有著良好的藝術(shù)前景。
在筆者看來,藝術(shù)不能僅僅是小眾的文化,而是應(yīng)該要走進大眾的生活,通過現(xiàn)在的技術(shù)手段、人員的二次創(chuàng)作,將單調(diào)的新聞事件發(fā)展成多彩的電影,使得電影的內(nèi)容質(zhì)量越來越高,人們的欣賞水平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①李元授:《新聞?wù)Z言學》[M].新華出版社,2001:16
②馬賽爾·馬爾丹:《電影語言》[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61
③http://wenku.baidu.com/view/2c27 881359eef8c75fbfb351.html
(作者:均為揚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yè)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