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蘇雨
【摘要】數據是財經新聞報道的前提和基礎。從數據中提煉財經新聞,用數據解讀財經新聞,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財經新聞,這是財經新聞業(yè)應對大數據時代必須做出的革新。財經記者作為財經新聞報道的主體,必須挖掘大數據的價值和內涵,掌握更加先進的可視化呈現形式,充分適應大數據時代的來臨。
【關鍵詞】大數據數據新聞財經記者
大數據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guī)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的數據集合。大數據的特點可以概括為4個“V”,分別是Volume(數據量)、Variety(數據類型)、Velocity(處理速度)和Value(價值密度)。大數據時代是一場革命,使得包括數據使用度非常高的傳媒業(yè)在內的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無一例外地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對于傳媒業(yè)而言,大數據的核心內涵是傳媒工作者要對海量數據信息進行選擇、分析、挖掘,增強新聞報道的客觀性、預測性和表現力。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國內諸多媒體開始對財經新聞的報道方式進行轉變,力求以更加簡單易懂的報道方式,將復雜有用的財經信息傳遞給受眾。如騰訊、新浪、搜狐等網絡媒體在對數據進行挖掘與分析的基礎上,制作出了內涵豐富、簡單易懂的數據財經新聞作品,比如騰訊的《圖片報告》——“用圖像解讀財經”、搜狐的《圖解財經》——“讀圖解惑話天下財經”等。大數據時代對財經新聞的報道方式提出了新挑戰(zhàn),對財經記者的數據駕馭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對受眾獲取更具價值的財經內容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
一、大數據時代財經新聞報道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
1、數據量大但切忌堆砌
大數據的起始計量單位至少是P(1000個T)、E(100萬個T)或Z(10億個T),主要包括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已經成為財經新聞報道的重要資源,財經新聞可以利用取之不盡、多種多樣的數據來進行報道,但這并不意味著財經新聞報道就是簡單的數據羅列和堆砌,而是要突出財經數據形象化的特點,盡力避免枯燥乏味,要為受眾提供更加清楚明白的財經數據表達、更加精準的數據分析和更加深入的數據解讀,以提高數據財經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和實用性。
2、數據價值大但密度低
隨著物聯網的廣泛應用,信息感知無處不在,但這些大數據中有大量的數據是沒有價值的。注重數據間相關關系的挖掘是數據技術的一大特點。這就意味著財經記者了解的數據越多,通過數據挖掘出的相關關系也就越多,但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相關關系對于財經新聞報道來說是沒有意義的。龐雜信息增長的速度遠遠超過有價值信息的增長速度,所以如何更加有效地對數據進行價值篩選、分析和決策,把這些不關聯的數據進行交叉分析從而得出新的有價值的數據,是大數據時代財經新聞報道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
3、數據處理速度快、時效高
這是大數據區(qū)分于傳統(tǒng)數據挖掘最顯著的特征。財經新聞報道向來以深入、透徹、全面見長,但深度報道的特點也給注重時效性方面帶來了極大難度,但如果財經記者能夠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數據處理速度快、時效高的優(yōu)勢,那么既有深度、又有時效的財經新聞報道就不難出現了。
二、大數據時代財經新聞報道改進路徑——從傳統(tǒng)財經新聞到數據財經新聞
傳統(tǒng)財經新聞由于受到數據的樣本量和傳播口徑的限制,無法利用互聯網空間中的海量數據進行報道,這已經與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格格不入。如今,數據財經新聞是依靠特殊的軟件程序,以公開的數據為基礎進行反復、深度挖掘,開掘隱藏于宏觀、抽象數據背后的財經新聞故事,并以可視化的方式將這些有價值的財經數據進行呈現。
1、深入挖掘財經數據
目前,大數據的來源多種多樣,比如媒體數據、政府部門的數據、各類企業(yè)的生產銷售管理等數據、民眾個人留存的數據等等。大數據時代信息量浩如煙海,傳播速度驚人,而受眾對財經新聞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財經新聞媒體需要挖掘、融合財經數據,讓數據變成有意義、有價值的財經信息或觀點,從而提出問題、發(fā)現新聞點。面對如此海量的信息數據,財經記者如果能充分運用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敏感度,從紛繁瑣碎的非結構化數據中發(fā)現具有財經新聞價值的核心數據,引導讀者對各類新聞事件進行財經方面的深度解讀,就可在保證新聞時效性基礎上發(fā)現新聞點、搶到獨家財經新聞。
2、理性分析財經數據
在財經記者挖掘出具有新聞點的數據后,第一,要做的是保證數據的質量和數據財經新聞的可信度。然而,數據本身及其用來解釋這些數據的模型、技術等往往帶有一定的傾向性。因此,財經記者必須建立全面、客觀的數據處理準則,對搜集到的各類財經數據始終持有懷疑的態(tài)度并謹慎處理。第二,財經記者在分析數據時,應以問題為導向,將挖掘的數據置于特定的語境中進行分析,理順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加深對財經新聞事實真相與意義的理解。如搜狐《數字之道》在2015年4月20日以《又貴又渣中國網》為題,通過圖表對我國的網速、網費作了深入分析,通過將我國與全球網速第一的韓國相比,向受眾清晰展示了我國與韓國在互聯網發(fā)展方面的差距,在此基礎上深入剖析了原因。第三,財經新聞的目標是及時高效地為受眾提供財經資訊和理財指導,因此,財經記者在對數據進行分析時,務必將其與受眾的切身利益緊密聯系起來,增強財經新聞的服務性和可讀性。
3、可視化呈現財經數據
“數據可視化”這門學科是在1983年由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愛德華·塔夫特奠基。進入大數據時代以來,數據可視化成為財經新聞報道煥發(fā)新的生命力的重要手段。數據財經新聞的可視化呈現方式千差萬別,基本手段是將財經數據放入特定的情境中,用圖表、圖形、圖解、地圖、列表、表格等形式,報道重大但不易發(fā)現的財經事實,幫助受眾更好地理解復雜的財經問題。這種報道方式使枯燥、乏味的數據變得更加生動、直觀,同時也能進一步幫助讀者洞察財經新聞數據之間隱藏的關系和規(guī)律。
因此,財經記者不僅要學會數據挖掘、分析,還要懂得“視覺化語法”,利用現代可視化的技術和手段,將與財經現象相關的數據以多樣化的信息圖表等方式進行傳達,讓財經數據的現狀和趨勢變得清晰可見,從而使財經新聞報道貼近生活、貼近受眾。如搜狐《數字之道》在2014年11月27日以《“附加費”的秘密》為題,通過圖表對附加費作了詳細、生動的介紹,讓受眾對附加費產生的原因、多少、弊端等知識一目了然。
4、建立和完善媒體財經數據庫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及時、準確、有效地對各種財經數據進行獲取、挖掘、分析,在此基礎上得出第一手財經信息,這是財經新聞報道能夠獲得持續(xù)發(fā)展動力的關鍵。當前,數據整合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決定財經新聞業(yè)的成敗,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建立和完善財經媒體數據庫。目前財經媒體取得行業(yè)的某個數據大多是行業(yè)或國家發(fā)布的,但如果財經媒體創(chuàng)建自己的采編數據庫,進行信息資源優(yōu)化,重構財經新聞生產流程,這不僅為數據財經新聞的生產提供有力的后臺支持,也已成為大數據時代衡量財經媒體實力的重要標志。每當新聞事件發(fā)生后,除了一線記者在現場進行采訪外,媒體其他人員可以利用內部數據庫對相關數據進行搜集、加工,整合出財經數據背后的趨勢,發(fā)現一線記者在現場難以發(fā)現的較為隱蔽的財經信息。隨著未來的數據新聞的蓬勃發(fā)展,必然會催生越來越多的財經媒體建立自己的數據庫。
三、大數據時代財經記者的培養(yǎng)——從傳統(tǒng)財經記者到數據財經記者
如何依據數據財經新聞的跨學科特性對財經記者進行培養(yǎng),決定了數據財經新聞制作的質量。數據化浪潮對財經記者的專業(yè)技能提出了新要求,數據財經新聞的制作不僅依靠財經記者的選題、策劃、分析,更要依賴于技術方面的數據挖掘和可視化處理。財經記者不單單是通過與采訪對象面對面地交流獲取財經信息和財經觀點,而需要敏銳的數據意識、突出的數據獲取能力、扎實的數據分析與解讀能力、較好的數據運用能力。這就意味著數據素養(yǎng)是未來財經記者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
在大數據時代,實現從傳統(tǒng)財經記者到數據財經記者的轉變具有多種途徑。媒體應加強對財經記者數據素養(yǎng)方面的培訓,如由計算機技術方面的專業(yè)人員講解如何利用數據工具去挖掘和呈現新聞;財經記者自身還應加強數據素養(yǎng)方面的理論學習和專業(yè)實踐,以提高自身數據素養(yǎng),實現自身角色由傳統(tǒng)型向數據型的轉變,充分應對大數據時代給財經新聞報道帶來的各種挑戰(zhàn)。
【基金項目:2015年度河北經貿大學碩士研究生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
參考文獻
①蔡宇丹,《解析“圖解財經”——大數據時代財經報道的“可視化”浪潮》[J].《青年記者》,2013(9)
②徐銳、萬宏蕾,《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的核心競爭力》[J].《編輯之友》,2013(12)
③林松,《大數據時代新聞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J].《新聞傳播》,2014(10)
④何芳,《大數據時代財經新聞的變革與發(fā)展》[J].《青年記者》,2015(1)下
⑤杭敏、John Liu,《財經新聞報道中數據的功用——以彭博新聞社財經報道為例》[J].《新聞記者》,2015(2)
(作者:楊璐,河北經貿大學2013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蘇雨,河北經貿大學2014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