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哲
過去八個月,筆者曾經五次深入美國調研,感受到奧巴馬政府和美國媒體在對華態(tài)度上出現的反復。習近平主席訪美在即,我們期待這次訪問取得成功,中美雙方能夠進一步管控分歧、開展“合作型外交”,共同深化兩國新型大國關系。
當前美國對華輿情
2015年入春以來,美國對華輿情的消極方面主要表現為:一是個別官員和學者散布偏激觀點,呼吁反思對華政策,強調對華武力“示強”。在激進觀點影響下,一些主流人士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項目主任蘭普頓教授也開始擔心中美關系是否已到“臨界點”,對中國是否會堅持改革開放、是否會對俄親密而忽視中美關系以及是否會積極應對中美經貿關系中的難題(人民幣匯率、美主導的TPP等)。二是對華焦躁不安情緒正好與美國2016年選戰(zhàn)中的一些參選者的對華強硬表態(tài)重疊,中國議題直接在國家發(fā)展模式與世界秩序以及領導地位上被政治化炒作。這方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共和黨陣營內部多位年輕參選人在競選表態(tài)上對華輪番說狠話,以盧比奧、克魯茲以及保羅為代表,中國被渲染成為與俄羅斯并列的美國“國家威脅”。三是目前兩國知識界都認為中美關系中的“戰(zhàn)略互信赤字”不僅沒有彌合、反而不斷擴大,這種負面“共識”的形成如若不能及時糾正,將侵蝕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民意基礎。
目前中美關系中的重大分歧
習主席訪問之際,美國對中國的主要疑慮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戰(zhàn)略和外交問題上,突出表現在對南海和網絡安全問題的特別關注。如就南海問題,不少政客呼吁美國采取針鋒相對的、更加強硬的對華姿態(tài),美軍太平洋司令洛克利爾甚至口出狂言,聲稱要做好應對與中國在南海發(fā)生沖突的軍事準備。同樣,在網絡安全問題上,兩國圍繞經貿關系中的市場準入和竊取商業(yè)機密、政治外交關系中的信息傳播和網絡控制、軍事安全關系中的網絡進攻與防御能力建設等一系列問題交鋒不斷。美國片面指責中國的互聯網訪問限制及內容審查政策,認為美國企業(yè)在華業(yè)務因此受阻,甚至還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中國在美的銷售和投資活動;中國則對美國通過互聯網途徑傳播價值觀、干預中國內部事務、影響中國社會政治進程等問題保持高度警惕。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各自倡導的網絡空間安全行為規(guī)則已擴大到國際層面,兩國立場不同促成國際競爭甚至對立態(tài)勢:中俄等國在聯合國發(fā)起的“信息安全國際行為準則”被美方拒絕;美日歐強調不受限的網絡空間開放、信息自由流通等主張被中國及其他發(fā)展中國家視為對互聯網主權的粗暴干涉,網絡主權與本國政治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聯系在一起。
第二,美國對中國外交拓展和“一帶一路”規(guī)劃的擔心和質疑?!耙粠б宦贰笔侵袊饨弧坝兴鳛椤钡膽?zhàn)略拓展舉措,是力圖打破美國排斥中國的區(qū)域談判布局、構建以我為主的區(qū)域經濟合作網絡的重要一環(huán)。美方則認為,該規(guī)劃的提出,相對削弱了“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重要性,如果實施順利,中國還可以通過聯合俄羅斯,主導歐亞地區(qū)機制,在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進一步打造“去美國化”的地區(qū)及全球秩序。
第三,美國對中國國內政治和社會發(fā)展的困惑。針對中國國內十八大以來出現的一些政治情況,不少美國人感到難以解讀中國政治的密碼,片面強調中國內政外交的“不確定性”。中國對非政府組織管制的強化以及新的《國家安全法》的頒布,也讓美國某些人士反應強烈。美國政府許多決策者對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的治國理念和行為抱著質疑、困惑甚至否定的態(tài)度。
第四,在經貿領域的競爭也因人民幣匯率等問題爭端不斷,中美關系的“壓艙石”分量變輕。美國試圖主導并重塑國際貿易投資體系,在TPP和TTIP談判中不但將中國排除在外,而且還試圖割斷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關系。美方希望向中國施加壓力,倒逼中國加快改革步伐,從而進一步向美國開放市場,等等。
2015年8月到2017年年中,美國新政府將完成選舉、換屆和徹底就位更迭,預計新舊政府都難以大幅度改變對華政策。因此,習主席的訪問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干擾,將中美關系從“莊園會晤”、“瀛臺夜話”提升到一個更積極向上的層次,為中國自身變革和外交創(chuàng)新爭取到一定的時間和與美周旋的空間,為中美關系注入新的發(fā)展正能量。
(作者系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蘇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