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領英
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沖不出去也有可能一直被困在瓶頸處,瓶頸處就成了個人職業(yè)生涯的滑鐵盧。
一只小螃蟹在玻璃瓶里長大了,它想要往上爬,但瓶子的頸部卻將其卡住,這只螃蟹花費了很大力氣才擺脫“瓶頸效應”,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處于職場中的人,就像這只螃蟹一樣,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遇上瓶頸效應,阻礙其順利前行。如何才能成功突破“瓶頸效應”?
你的瓶頸在哪
職場生涯中,每個人成長的經歷不同,思維的方式不同,所定的目標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瓶頸期也就不同。在有的人來看是正常的時期,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就可能形成了瓶頸期。困難的時候,有瓶頸期;順利的時候,也有瓶頸期。
我們首先來認識什么是瓶頸?“瓶頸”字面意思是指瓶子的脖子,就是整個瓶子最狹窄最薄弱的部分,比喻在整體中的關鍵限制因素、敏感點、薄弱環(huán)節(jié),是最難突破的地方,也是最想突破的地方。
人生的不同階段,都可能遇到不同的瓶頸。瓶頸產生的原因,可能是自身素質提高跟不上、職業(yè)舞臺限制繼續(xù)發(fā)展,等等。
人一生當中可能面臨無數次困境,這種困境就像瓶頸一樣,是一個個關口,再往上便是出口,沖出去就是另一片天空。但是,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沖不出去也有可能一直被困在瓶頸處,瓶頸處就成了個人職業(yè)生涯的滑鐵盧。
不同人不同職業(yè)生涯面對的瓶頸可能不同。高層管理人員隨著職位的不斷提升到了一定高度很難再上升,自身也失去了斗志,業(yè)務成熟了,工作方法思維都定型了;中層管理人員職位有了提升,能力得到一定發(fā)揮,成為某個方面的專家,但也可能面臨中層危機,再上困難重重,轉型又需要重新開始進入陌生領域;普通員工也會有個人的瓶頸,年齡老化、性別原因、知識技能限制、職業(yè)倦怠等等。
瓶頸也會隨時間、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現在是瓶頸,未來卻未必是瓶頸。瓶頸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對你是瓶頸,對他人不一定是瓶頸。瓶頸是約束是壓力,也是動力,只有突破了瓶頸才能繼續(xù)向前走上更高的階層,否則就會永遠跳不出瓶頸這個高度。
但是也要強調一點,如果這個瓶頸是系統(tǒng)瓶頸,這時候瓶頸實際是一種約束,那從屬于系統(tǒng)的個體就不能去突破,個體無法改變系統(tǒng)只能去服從適應瓶頸,如果強行突破就是一種自毀行為。
當不可避免的瓶頸階段到來時,退縮放棄、放任自流或盲目沖撞,都會導致跌進瓶底。這時及時調整職業(yè)規(guī)劃,突破瓶頸才是職場制勝之道。
在職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綜合能力、經驗和專業(yè)知識三者的契合程度決定了發(fā)展高度和方向。它既是突破瓶頸的利器,同時也可能成為你跌至瓶底的誘因,須把握好三者間的關系。
對于處于“瓶頸”的人來說,要在目前的狀態(tài)上有所提升,僅有過去的學歷背景還不夠,需要進一步的學習和提升,這是保持職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也是對職業(yè)保持熱情的一個好辦法。
成功人士的幾個習慣
職場瓶頸一般是周期性的,每次間隔多是在工作3到5年內。進入瓶頸期的職場人往往沒了工作熱情,遇到難題抵抗力降低,工作效率下降,工作目標不清晰或沒有規(guī)劃。
職業(yè)周期的現象,并非是必然要出現的。但是,如果我們在職業(yè)經營過程中放任自流,不斷出錯棋,職業(yè)周期的現象就是必然的。等到我們成了職場老油子,誰都不愿意重用我們,誰都不愿意發(fā)現我們的價值,我們離成功就會越來越遠,甚至會迅速滑向失敗的深淵。
正如許多成功人士所言,成功者總是找方法,失敗者總是找借口。只要我們主動找方法,持續(xù)去改善,就一定能夠找到超越現狀的途徑,從而告別長期低迷不振的局面。
一是鎖定目標。成功的人生,都是經營出來的。沒有經營的意識,就不可能有成功的人生。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很多人卻找不到成功的大門,很多人站在成功的大門外,很多人明明站在成功的門檻上卻無法通往最終的成功。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們缺乏明確的目標。沒有明確的目標,哪來真正的成功?
如果一個人追求成功,連自己的目標在哪里都不清楚,連衡量的標準都沒有,那么,他肯定不可能邁向成功。所以,如果有比較清晰的目標,而且對于實現目標的緊迫感更強一點,或許又會是另外一番天地了。
二是持續(xù)學習。有人認為,畢業(yè)即意味著學習的結束;有人認為,知識沒什么用;有人認為,我一提學習就犯困;還有人認為,學習很重要,但常常沒有恒心。而時代的進步,不以任何個人意志為轉移。如果我們不能與時俱進,持續(xù)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就不可能成為時代弄潮兒。
真正的成功者,總是在持續(xù)不斷地學習,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和時間。學習不一定馬上會給我們帶來機會和財富。但是,如果我們不保持持續(xù)學習的習慣,很多創(chuàng)造財富和成為人才的成功機會,就會與我們擦肩而過。
三是主動改善。一位領導經常說,沒有不好的員工,只有不負責任的主管。另外一位領導則經常說,很多人做事,推一下走一下,不推就不走,一定要養(yǎng)成自動自發(fā)的習慣,主管在與不在要一個樣,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負責。
這兩位領導講的都很有道理,也代表了他們不同的管理觀。在職場中,有太多的人習慣了被動工作,所以這些被動工作的人,基本都鮮少升遷及發(fā)展的空間。
如果我們真的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一定不要等到別人要求的時候,再去認真工作;如果我們真的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一定不要以任何借口和理由拒絕其它方式和方法,一定不要去埋怨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有完善的空間,都有更加合適的方法來解決,永遠不要以便利自己為工作的中心。
四是老板心態(tài)。很多人覺得,有多少能力,有多高學歷,有多少付出,就一定要獲得相應的回報。如果老板給的回報少于付出,我就會付出更少。實際上,站在老板立場,他肯定也是希望盡量多的獲取剩余價值。所以,老板和員工,如果都只堅持自己的立場,整體效益就會越來越低,團隊競爭力就會越來越弱。
如果我們真的是打工者的心態(tài),我們的成就是可想而知的。我們的職業(yè)價值,領導不一定會馬上認可,尤其是在大型企業(yè)里,我們的職業(yè)價值更不可能馬上會進入老板的視線。往往,老板是在看他的員工們跑馬拉松,他要從中選出冠軍來賦予更多重任,同時也會獲得更好的回報。
所以,在職場,只要有機會做事,就一定要抓住。只有這樣,我們的經驗和能力才會逐步提升,我們的職業(yè)品牌價值就會不斷升值。
時間對于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只要我們以老板的心態(tài)來對待周圍的一切,即使我們的起點再低,命運同樣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很多億萬富豪發(fā)家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大部分都沒有很好的基礎和背景。正是因為生活的艱辛,才讓他們異常珍惜每一個可能成功的機會。而許多高學歷者,往往考慮太多得失,擔憂太多風險,不能承受責任,不敢有大擔當,不敢有大付出,從而也就淪為職場的高級打工仔。
五是適時自薦。世界上沒有什么真正的懷才不遇。如果覺得自己沒有受到重用,先要問問自己,還有哪些方面沒有做好。而且,我們不要總是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自己是否是人才,我們要看我們的才能和心態(tài)是否適合這企業(yè)和具體的崗位。所以,我們不要覺得自己了不起,一定要時刻做準備,只要真正做好了準備,當機會來臨時,就有可能迅速地抓住。
在現代社會,酒香還怕巷子深,更何況我們還不是萬人追捧的好酒。所以,我們要不斷充實自己,不斷提升綜合素質,努力做事,努力把事做好,保持正直、誠信和謙遜的品質。只要成為實干型的人才,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再去找機會推薦自己,才能獲得比較理想的回報和發(fā)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