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廖小琴
摘要:人的精神生活是由心理與情感生活、道德與信仰生活、文化審美生活等要素構成的滿足精神需求的社會存在方式。近年來,受后現(xiàn)代思潮及當前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加上青年學生自身的特點,不同價值觀在思想中產生碰撞,使青年學生出現(xiàn)了理想信仰世俗化、價值取向功利化、精神世界不斷“宅”化等不良狀態(tài)。其深層原因在于市場化的深入導致價值觀的物化、日趨激烈的競爭導致教育理念的片面化、自我認同的危機導致主體選擇的盲目化等。優(yōu)化青年學生精神生活需要重塑信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培育青年學生的自覺能力和健全人格。
關鍵詞:后現(xiàn)代;青年學生;精神生活;價值取向;功利化
中圖分類號:D43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5)09-0102-03
后現(xiàn)代社會是現(xiàn)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時代,同時也是因現(xiàn)代性的矛盾不斷累積而問題叢生的時代。社會極度豐富的物質財富并沒有提升人們的幸福感,相反使人們越來越失去主體性與選擇性。從社會特征上來看,后現(xiàn)代是信息和科學技術膨脹的時代;從知識特征看,后現(xiàn)代是一切知識都被數(shù)字化和商品化的時代。正如西方著名學者邁克·費瑟斯通所言,后現(xiàn)代強調地方性的知識,強調知識的碎片與融合,強調多元的視角與對等級的消解,強調主體的去中心化,主體的認同感被符號、感覺所取代。
精神生活指的是人們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進行的精神生產與精神享受活動,不僅包括世界觀與人生觀的確立、道德理想的修養(yǎng),還包括個人的興趣、社會交往、愛情觀以及對知識的追求和各種文化娛樂享受等,是一種人類滿足精神與情感需求的社會存在方式。在當前,研究后現(xiàn)代社會對精神生活層面的影響是重要的主題。青年學生的精神生活指的是為滿足自身的精神需求,青年學生主體所進行的精神生產與精神享受實踐活動,主要由心理與情感生活、道德與信仰生活、文化審美生活等要素構成,既包括個體的自覺精神文化圖式,也包括個體體現(xiàn)在社會中的心理與價值觀念等,是青年主體情感的寄托與自身精神的支撐。[1]青年學生的精神生活就其構成要素來看是一種精神文化體系,蘊涵著青年主體自身的精神信仰、價值觀念、認知模式等主觀性要素;就其基本功能看,是個體生存發(fā)展的力量源泉和前進動力。在后現(xiàn)代背景下,只有每個人實現(xiàn)對自我的精神超越,人類的精神才會進步,整個社會才能發(fā)展。
一、異化與挑戰(zhàn):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后現(xiàn)代境遇
哲學認為,異化是人類所生產的物質產品反過來統(tǒng)治人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異化的出現(xiàn)使人類喪失能動性,只能片面甚至畸形發(fā)展。[2]受后現(xiàn)代思潮與當前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加上青年學生的自身特點,不同價值觀在他們的思想中產生碰撞,使青年學生出現(xiàn)理想信仰世俗化、價值取向功利化、精神世界不斷“宅”化等異化狀態(tài)。
1理想信仰的世俗化。理想信仰是人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價值得以實現(xiàn)的必需品,是人前進的動力和精神支柱,同時也是人的社會屬性的重要特征。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理想決定著個人的努力與判斷的方向。青年時期是個體理想信仰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能否樹立并形成正確的信仰,直接影響個體的一生。在現(xiàn)代社會轉型時期,青年學生從前期的“熟人社會”中的一員逐漸轉變?yōu)椤吧松鐣敝械膫€體,他們的人際關系則更多地表現(xiàn)為功利取向與契約關系,而傳統(tǒng)的道德價值觀正逐漸被瓦解。[3]根據(jù)調查,很多青年學生的理想信仰不再是來自某種神圣的追求,而更多地傾向于與個體生活相結合,更多地傾向于現(xiàn)實的有限物,精神生活舍棄自身的超越性,對自身的理想信仰體現(xiàn)出世俗化傾向。當前社會不斷出現(xiàn)的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以及人與人交往中的誠信危機、道德底線缺失等不良現(xiàn)象就是信仰世俗化的真實寫照。很多青年學生對崇高的理想信仰的認知體現(xiàn)為多樣化與世俗化,甚至是模糊化的,將模糊化的信仰作為自身的價值追求,導致許多青年學生靈魂的虛無,產生嚴重的精神痛苦。
2價值取向的功利化。盡管現(xiàn)代社會物質生產極大的豐富,但人們的精神生活和價值觀世界卻相對貧瘠,普遍物化的、世俗化的社會導致人們的價值取向指向為庸俗的功利化的物質主義。首先,許多青年學生在精神生活世界不斷放縱自我,選擇低俗與感性化生活方式。當前“娛樂至賤則無敵”的審美觀反映出當前青年學生的審美觀庸俗化,“鳳姐”“干露露”等以夸張的人物性格來抓住青年學生碎片化的注意力,而網絡青年群體運用圖片、動畫等方式“惡搞”也正在成為一種“文化時尚”,這些顛覆性與無厘頭的方式容易使青年學生缺乏批判性,迷失在非理性的快感與享樂主義之中,導致其精神生活的價值取向不斷庸俗化。西方學者尼爾·波茲曼指出這種“娛樂至死”的后現(xiàn)代效應對青年群體的價值取向會產生極大的負面效應。其次,當前物欲橫流的社會使青年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片面追求物質享受,精神生活的價值取向不斷功利化。很多青年學生的“理想”成了有“利”就想,“前途”成了有“錢”就圖,從“郭美美”事件可以看出有的青年人為了利益不惜喪失做人底線,甚至可以拋棄道德與法律。[1]在婚戀價值觀上,金錢成為部分青年人的唯一標準,比如“無法給我豪宅的男嘉賓不予考慮”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這種價值取向“異化”的傾向使不少青年陷入迷惘和功利泥潭而無法自拔,他們在精神世界里喪失獨立的思考,青年學生的精神生活出現(xiàn)斷裂與失范。
3精神世界不斷“宅”化?!罢钡谋疽馐侵笇勇c游戲非常迷戀而不善于與人相處的特殊人群,后來成為網絡的流行語,引申為足不出戶,依賴電腦與網絡,作息時間不規(guī)律,封閉在自我的世界里。據(jù)調查,“宅”現(xiàn)象在目前青年學生中普遍存在,導致其較叛逆,意志脆弱,性格軟弱,社會交際能力也不斷下降,這打破了弗洛伊德所講的本我、自我、超我三種人格動態(tài)平衡系統(tǒng),使個體異化為孤獨的自我與無意識非理性的本我。[4]社會的變遷,精神生活的斷裂,導致青年學生出現(xiàn)逃避的消極心理,從而喪失斗志。面臨生存的壓力,部分青年學生缺失理性的精神寄托,便來到虛擬的世界將自身替換成虛化的英雄,忘卻失敗受挫的煩惱,以此解壓與放松自我。
二、沖突與矛盾:青年學生精神生活后現(xiàn)代境遇的根由分析
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異化是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概括地說,當今市場經濟下的多元開放、教育理念片面化、自我同一性危機等加劇了青年學生價值觀的多元與失范,概括地說,導致其精神生活的失衡與失序。
1市場化的社會導致價值觀的物化。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人類在自然存在、精神存在與社會存在的統(tǒng)一基礎上發(fā)展,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大致平衡是人類精神生活存在的必要條件,然而在現(xiàn)實市場化的社會中這種平衡被打破。市場經濟在推動經濟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的同時,導致了“資本邏輯”的泛濫,市場金錢的邏輯成為精神生活邏輯的主題,使我們的社會不斷世俗化。[6]世俗化社會的建立可以拓展人類的生存空間,為個體的發(fā)展提供選擇的自由,但世俗化社會帶來的消費主義、物質主義、功利主義等在逐漸消解崇高的精神價值,不斷服務于資本增殖的邏輯,將人們的精神生活不斷物化,人的生命、尊嚴、理想、信仰等在世俗化社會面前都統(tǒng)統(tǒng)貶值。世俗化的社會為當前青年學生接受實用主義的思想提供了土壤,在社會競爭下,物質的成果因直接與個人利益掛鉤而被量化,這加劇了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泛功利化傾向,青年學生的精神生活面臨著被資本吞噬的危險,青年學生在精神的世界里不斷迷失自我。正如有的學者所認為的,現(xiàn)實的人在精神的世界里不再追求超越的意義,也不愿成為現(xiàn)世的道德圣人,而是在努力占有著具有社會資本的稀缺資源。[5]
2日趨激烈的競爭導致教育理念的片面化。高等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理想信念的契合,其目的在于使青年學生精神成人,青年學生精神素養(yǎng)的培育是高校教育的最主要的功能。然而,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下,大學教育陷入追求經濟效益、追求社會功利的誤區(qū),以就業(yè)為導向的短期化教育取代了培養(yǎng)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偏離了教育傳承文明、培育人才、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教育理念,這種功利實用的教育理念間接加劇了青年學生價值觀的物化與精神的貧乏。當前高校的教育幾乎被限制在工具與技術的領域,不再從人的自由出發(fā),而是從對人的利用出發(fā),越來越重視短期化、顯性化的功利價值,而隱性化的人文價值則被嚴重忽略甚至拋棄,高校不再是人的精神源泉與心靈的殿堂。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影響下,青年學生過多地為生存而競爭,被束縛于名利之中,滲透于教育中的物化觀念使他們忽略了對生命存在價值的探尋,加劇了精神世界的失衡?!稌r代周刊》在評論英國社會學家斯邁爾斯的《品格的力量》時認為,在這個只追求物質的年代里,我們絕不能忽略思想的價值。在給年輕一代傳授信息時,我們應該教育他們成為具有高貴思想和敢于講真話的人;在培養(yǎng)他們能力時,還應該培養(yǎng)他們具有高貴的品性與人格。[7]
3自我認同的危機導致主體選擇的盲目化。青年時期是個體意識發(fā)展與完善的關鍵時期,青年學生經歷著理想與現(xiàn)實、個性與規(guī)范等眾多的沖突,面臨著精神的失落與價值的失范,這時期他們極易對反傳統(tǒng)、反權威的后現(xiàn)代思潮產生共鳴。發(fā)展心理學認為,隨著青年學生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他們開始更多地積極關注自我,并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自我與理想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以及社會期待的“我”不斷進行比較,在不斷地反思中獲得自我的確認,尋求個體的一致性與連續(xù)感。然而現(xiàn)實中唯我主義、利己主義的泛濫、人際關系的冷漠使他們難以自我確認,價值參照系的缺失使他們的孤獨感與不安全感不斷加深,在精神生活上陷入盲目狀態(tài)。同時,當青年學生群體的亞文化與自我的認知或者社會的主流價值存在沖突時,青年個體必然要面對價值選擇的痛苦。這種情況下,青年學生對某種價值信仰體系極易造成盲目的崇拜,進而出現(xiàn)盲從性的行為,導致青年個體生活的平庸化與狹隘化。青年學生只有順利實現(xiàn)自我的認同感,才有可能實現(xiàn)個體的精神平衡發(fā)展。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青春期自我認同的危機是心理社會方面的,如果“同一性”在這個時期無法形成決定性的意義,這一階段將是無法順利通過的。
三、超越與平衡:后現(xiàn)代背景下優(yōu)化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路徑選擇
當代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異化反映了后現(xiàn)代社會自身的危機,這也是人類社會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共同課題。只有深刻理解了后現(xiàn)代的蘊含,才能用批判與建設性的思維,為優(yōu)化青年學生的精神生活找到合理之路。
1重塑信仰,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多元化為青年學生提供了不同的信仰選擇,傳統(tǒng)的價值難以與他們形成共鳴,使其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信仰危機,因此信仰的重塑是思想教育者面臨的首要任務。首先,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青年學生。當然,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并不是全盤否定其他的社會思潮與價值觀,我們要在尊重與包容的基礎上達成對社會思想的共識,使青年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認同。同時,青年學生應努力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面對價值取向的多元、人生追求的庸俗、道德規(guī)范的模糊,青年學生只有真正內化了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才可以批判、評析各種社會思潮,自覺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使自身全面發(fā)展。其次,教育者要合理引導青年發(fā)展的精神需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認為,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精神需求是人類的高層次追求,因此加強對當代青年精神生活內在性教育非常重要。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應強化人文學科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加強國學教育,不斷豐富精神教育的內涵,在青年學生的精神生活里重構傳統(tǒng)倫理秩序,使信仰不斷內化。
2優(yōu)化教育理念,加強素養(yǎng)教育。教育不僅要提供一個不斷變動的世界圖景,還應該為在這個世界上的航行者提供指南針。對于當前高等教育中出現(xiàn)的片面化教育理念,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加強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重視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個體提供強大的主體素質與精神動力,最終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的內涵是多方面的,每一種素養(yǎng)都包含著特定的理想要求和目標,其中精神信仰是個人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和基礎條件。其次,積極推進通識教育。關于通識教育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形成公認的、規(guī)范性的表述,但一般認為通識教育是從整體的視角出發(fā)對學生進行知識與價值的教育,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將不同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很多學生出現(xiàn)的理想信仰迷茫、價值取向模糊,在人際交往出現(xiàn)的誠信意識缺失、社會責任感缺乏,在心理上出現(xiàn)的心理素質脆弱等問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前的教育太注重分科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知識融會貫通與價值觀的教育相對缺失。[3]因此,改變傳統(tǒng)教育模式,積極推進通識教育,使青年學生關注自身的精神世界發(fā)展,是當前教育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3加強主體自覺能力,培育主體健全人格。青年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是復雜的過程,既受到自身生理與心理等因素的內部環(huán)境的影響,也受到社會與自然因素的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其中內部環(huán)境是青年價值觀形成的基礎,外部環(huán)境對青年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8]在西方不同思想文化思想的沖擊下,青年學生過去所接受的一元的價值觀遭遇了多元的與相對性的價值觀沖擊,他們的價值觀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集體與個體之間飄忽不定,形成一種相互沖突與混亂的價值觀,并外化為行為表現(xiàn)。因此,要努力加強青年學生的主體自覺能力建設,提升他們對不同文化的批判借鑒能力,自覺樹立科學的信仰,致力于高質量的精神生活。青年學生要通過反思與批判不斷超越自身的局限,通過自力和他力的有效融合,在實踐活動中不斷修復自身的精神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實現(xiàn)自身精神生活的豐富與提升。
參考文獻:
[1]侯勇,徐海楠.困境與超越:青年精神生活的現(xiàn)代性圖景[J].中國青年研究,2012,(7).
[2]龍睿赟.論異化勞動理論視閾下人的全面發(fā)展[J].理論月刊,2010,(6).
[3]孫其昂,倪秋思.當代青年精神生活異化的現(xiàn)代性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2,(7).
[4]張秀勤.轉型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追求的困境及其批判[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
[5]王澤應.祛魅的意義與危機——馬克斯·韋伯祛魅觀及其影響探論[J].湖南社會科學,2009,(4).
[6][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現(xiàn)代主義與認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61-62.
[7]賈元昌.后現(xiàn)代思潮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和創(chuàng)新[D].天津商業(yè)大學,2013:56.
[8]方珠,申正副.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13,(5).
【責任編輯:孫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