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建懷
北宋非常重視臺諫制度(中央監(jiān)察制度,設御史臺和諫院),尤其是宋仁宗一朝,官員因讜言直聲而名震天下者不在少數(shù),像范仲淹、歐陽修、包拯等人,最初都是成名于御史、諫官任上。當時,還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諫官,不但敢說,而且敢做,多次與皇帝叫板,連宋仁宗都怕他三分。同時,他不僅在性格上耿直,在事業(yè)上亦極其勤奮,詩歌藝術聞名當時,書法成就享譽古今,有才情、有識見、有追求、有擔當。尤其是在福州、泉州等地主政期間,他發(fā)展教育,建設水利,打擊豪強,破除陋習,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想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好事。他,就是被老百姓贊頌為“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長清風”的千古名臣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仙游人(今福建仙游)。十九歲即以開封府鄉(xiāng)試第一的突出表現(xiàn)考取進士,名動京師。進仕后,他歷任西京留守推官、知諫院、知制誥、翰林學士、三司使、知福州、知泉州等職,以正直端方、敢于言事的特點孑然獨立于士林,不入時流。景祐三年(1036)冬,范仲淹因彈劾宰相呂夷簡獲罪,落職饒州(今江西鄱陽),歐陽修、余靖、尹洙上書抱不平,結果也被貶出京城。當時,蔡襄還只是小小的西京留守推官、館閣???,言微資淺的他公開站出來仗義執(zhí)言,作組詩《四賢一不肖》,稱頌范、歐、余、尹為“四賢”,臭罵在范仲淹貶官時推波助瀾的高若訥為“不肖”。其中,《詠范希文》一詩曰:“中朝鶯鶴何儀儀,慷慨大體能者誰。之人起家用儒業(yè),馳騁古今無所遺。當年得從諫官列,天庭一露胸中奇。矢身受責甘如薺,沃然華實相葳蕤……”蔡襄這一組詩洋洋千言,氣勢磅礴,士人爭相傳閱,一時洛陽紙貴。據(jù)說,當時恰有契丹使者來宋,他們購得此詩,攜帶至遼國,張貼于幽州館舍,供人品鑒。
慶歷四年(1043),蔡襄與歐陽修、余靖、王素等四人,被宋仁宗任命為知諫院,出任諫官。這給了正直無私的蔡襄一個施展才華、報效國家的平臺,他更加執(zhí)著于上書言事,匡時濟世。蔡襄生活的時代,北宋王朝已經(jīng)有了七八十年的發(fā)展,朝廷承平日久,許多舊的制度已經(jīng)不適應新的形勢,積弊叢生,危機四伏。當時,災情頻發(fā),京東旱災,江淮蝗災,秦州地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憂心如焚的蔡襄向宋仁宗上《言災異》奏折,直言不諱地指出:“不專聽斷,不攬威權,使號令不信于人,恩澤不及于下,此陛下之失也”,認為災害連連,是因循守舊、人事不修的結果,他要求宋仁宗自我反省,更加勤政務實,樹立朝廷威信。此奏一出,聞者悚然,把當時朝廷內(nèi)外的大臣們嚇出一身冷汗。
慶歷四年(1044),開寶寺發(fā)生火災,安奉佛牙舍利的靈感塔被毀,朝野震驚,許多宮人甚至燒炙手臂,剃去頭發(fā),表示對佛的崇敬歸命。宋仁宗也信佛,深感惋惜,他安排人把靈感塔地宮中所藏佛牙塔移入內(nèi)宮供養(yǎng),并計劃重新建塔安奉。蔡襄聽說后,極力反對,他上書說:“非理之福,不可徼幸。今生民困苦,四夷驕慢,陛下當修人事,奈何專信佛法?或以舍利有光,推為神異,彼其所居尚不能護,何有于威靈。天之降災,以示儆戒,顧大興功役,是將以人力排天意也。”(《宋史·蔡襄傳》)蔡襄的意思是,舍利若真有靈性的話,那它為什么連自己居住的房子都保護不了呢?他不但把宋仁宗重修佛塔的想法嘲笑了一番,還認為不修人事、專信佛法,那是以人力逆天意,本末倒置,勞民傷財。蔡襄的話,擲地有聲,如同一支支離弦的響箭,紛紛射向了宋仁宗。好在宋仁宗心懷仁慈,除了繼續(xù)潛心佛法、關愛舍利之外,對蔡襄的話,倒也沒怎么計較。
后來,蔡襄出任知制誥,當上了宋仁宗的秘書,負責起草詔令。歷代秘書崗位都是前途無量的美差,只要順從了皇帝的旨意,出將入相幾乎指日可待。蔡襄卻一點也不懂得珍惜崗位資源。參知政事梁適因結交內(nèi)侍當上了宰相,遭到御史馬遵、呂景初、吳中復的多次彈劾,梁適的追隨者上書宋仁宗,說如今御史濫用職權,而宰相卻動輒得咎,以后誰還敢當宰相?左右為難的宋仁宗,一面聽從御史建言,把梁適罷相,又以彈劾材料中有風聞之詞為由,把三位御史貶出京城。當宋仁宗安排蔡襄起草貶三位御史的詔書時,蔡襄卻認為按照祖制,御史彈劾官吏,風聞之言亦可參考,御史不必擔責,竟然拒絕起草詔書,致使宋仁宗作出決定后,卻無法完成誥命手續(xù)。不過,奇怪的是,這樣一個處處作對、常常讓皇帝不快的人,宋仁宗非但沒有貶他的官,降他的職,反而對他格外厚遇,曾感嘆說:“有子如此,其母之賢可知”,主動給蔡襄母親賞賜帽子、披肩之類的珍貴服飾,親筆書寫“君謨”二字,安排特使拿著詔書,專程送達蔡襄家里,以示寵幸。
蔡襄在京城任言官時間頗長,在地方任郡守也不短。在京以規(guī)勸皇帝、糾察百官聞名,在地方則以勤政務實、關注民生著稱。
慶歷四年(1045),蔡襄以母親年老體衰需要就近照顧為由,請求宋仁宗讓他到家鄉(xiāng)福州任職。宋仁宗為他孝心所感動,安排他以右正言、直史館出知福州,改福建路轉運使。蔡襄到任伊始,便開始察訪社情民情,當他了解到當?shù)赜捎谒O施、尤其是“古五塘”年久失修,導致旱情年年困擾、糧食年年歉收之后,決定對癥下藥,興修水利?!肮盼逄痢碧幱谠瓥|湖位置,東湖是晉代嚴高任太守時所修,大致位于今福州東湖賓館、溫泉公園、琴亭湖一帶,后來疏于清理,淤塞嚴重,一部分高抬成田地,一部分分隔成接近水庫大小的池塘,“古五塘”或許就是這些面積較大的池塘??傊?,蔡襄說干就干,他積極籌措資金,動員群眾投工投勞,清理淤泥,疏通渠道,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恢復了“古五塘”,使大面積農(nóng)田受益,水旱無憂。
皇祐六年(1054),蔡襄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開封是首都,皇族、權門、巨賈、惡少,魚龍混雜,極難治理。然而,蔡襄卻不甘墨守成規(guī),他到任后,大刀闊斧,懲奸治污,以簡馭繁,決斷如流。據(jù)晁說之《晁氏客語》記載,蔡襄任開封知府期間:“事日不下數(shù)千,每有日限,事揀三兩件記之。至其日,問人不測如神”,說明他善于抓大放小,行事干練,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次,某富商被殺,家屬到開封府報案,蔡襄要求捕快三個月內(nèi)破案。后來期限已到,案件卻無絲毫進展,為逃避責罰,捕快竟然隨便抓了個流浪漢,弄些血衣、匕首做假證據(jù)交差。蔡襄審案之時,流浪漢大聲喊冤。蔡襄覺得事有蹊蹺,就問捕快:“兇手是在哪兒抓到的?”捕快回答說,是在城東關帝廟。蔡襄終于明白了捕快的“把戲”,遂將流浪漢當堂釋放,反把捕快關進了大牢。他說:“這個流浪漢既不瘋又不傻,倘若真是他殺,他銷毀證據(jù)還來不及,怎會把那么明顯的殺人證據(jù)留在身邊、并在游人如織的關帝廟讓捕快抓到呢?這不過是捕快為了結案,故意陷害好人罷了?!焙髞?,宋仁宗聽說這件事后,不禁連聲夸獎蔡襄說:“君謨精吏事,京府無冤獄!”
嘉祐元年(1056),蔡襄再任福州知州。在此任期內(nèi),蔡襄大力興辦學校,以教育推動人才的培養(yǎng),以教育促進民風的轉變,實現(xiàn)了教育與民風的雙輪驅動。福州教育資源匱乏,他多方努力,廣設鄉(xiāng)校,普及教育。他禮賢下士,加強師資,聘請郡士周希盂、鄭穆等博學鴻儒為州教授,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他提倡“文章與禮法并重”,雙管齊下,使教育大為普及,福州學風更加濃厚。當時,福州民間沿襲一種陋習,誰家治喪,除在家大擺筵席外,還要在山頭舉辦齋筵,任路人隨意飲食,大吃大喝,鋪張浪費。許多窮人家本就窮得叮當響,但民風如此,欲罷不能,逼得他們典田賣地,因喪致貧者比比皆是。為此,蔡襄親作《戒山頭齋筵》一文,提倡喪事簡辦,禁止喪家在山頭設齋筵,違者嚴懲不貸,這股不正之風才被剎住。在蔡襄的治理下,福州百姓知禮守法,社會風氣煥然一新。
蔡襄還曾兩度出任泉州知州,直到嘉祐五年離任,前后共計四年余。他在泉州主要有兩大政績,一是修橋,二是植樹。古萬安渡,位于泉州城北二十公里處的惠安洛陽。洛陽江與泉州灣在此匯流,當時,南北兩岸無橋可通,交通十分不便。由于水勢險惡,過往舟楫常常不得不停渡。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商業(yè)十分發(fā)達,但水上交通不便卻阻礙了商業(yè)發(fā)展,商人為此抱怨連天。為此,一些仕宦縉紳,很早就想捐資修橋,只是苦于政府無人引導而作罷。蔡襄到任后,立即牽頭組織修建萬安橋(又稱洛陽橋)。他牽頭拿方案,動員泉州各界人士捐資,自己也在并不富裕的情況下“捐一百六十石助役”。在他和泉州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全長一點二公里的萬安橋終于在嘉祐四年底完工,造福了兩岸百姓,使泉州的商業(yè)更加繁榮。萬安橋是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建橋歷史上的奇跡,被茅以升稱作“福建橋梁的狀元”。難能可貴的是,萬安橋如此浩大的工程,卻未動用國庫一分錢。
在福州、泉州那段時期,蔡襄還動員和組織老百姓,從福州至泉州、漳州,沿途遍植松樹,全長達三百五十公里,防止了水土流失,保護了道路,成為了當時最具影響的綠化工程。時人感激他的功績,不但為他樹碑立傳,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詩歌、民謠來紀念他。南宋祝穆《方輿勝覽》一書中,便記錄了兩首當時老百姓創(chuàng)作而且流傳甚廣的詩歌,一首曰:“道邊松,大義渡至漳泉東,問誰植之我蔡公。歲久廣蔭如云濃,甘棠蔽芾安可同?委蛇夭矯騰蒼龍,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長清風?!绷硪皇自唬骸奥尻枠?,一望五里排琨瑤,行人不憂滄海潮。沖沖往來乘仙飆,蔡公作成去還朝。玉虹依舊橫青霄,考之溱洧功何遼,千古萬古無傾搖。”
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家之說,即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他們被認為是引領宋代書法的典型代表?!八嗡募摇钡臅L格,蘇軾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奇崛,米芾俊邁豪放,蔡襄則端勁高古,容德兼?zhèn)?,均自成一格?/p>
蔡襄書法上承晉唐法度,下啟宋人的意趣,“取神氣為佳”是他的書法主張,真、行、草、隸四體均達妙境。蔡襄的書法,在當時就被許多同為書法大家的士大夫推崇備至。蘇東坡說:“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tài)無窮,遂為本朝第一。”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后,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謨獨步當世?!秉S庭堅評價道:“蘇子美、蔡君謨皆翰墨之豪杰?!敝扉L文說:“君謨真、行、草皆優(yōu),入妙品。篤好博學,卓冠一時?!痹娙藙⒖饲f十分喜愛蔡襄的書法作品,并收藏有許多蔡襄的書帖真跡。他在評論蔡襄《臨真草千文》時說:“忠惠蔡公書法為本朝第一,然二王帖、《真草千文》、《樂毅論》,皆有臨本,而《千文》尤為妙絕,豈非備眾體然后能自成一家歟?”有人說“宋四家”之蔡為蔡京,而在這些書法巨擘的眼里,蔡襄能博得“本朝第一”的美名,可見蔡襄書法水平的高超,“宋四家”到底是此蔡抑或彼蔡,都無傷大雅。
蔡襄遺世墨跡有《謝賜御書詩》、《自書詩帖》、《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等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以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巖”等絕世珍品。說到“忘歸石”,當?shù)剡€有一段傳說。當年,蔡襄出任福州知州期間,曾多次游覽鼓山,經(jīng)常流連忘返。有一次,暮色已降,蔡襄仍樂不知返,感慨之余,書寫“忘歸石”三字于靈源洞的深澗峭壁邊,后刻石紀念。時隔百余年,南宋詩人趙晉臣游玩至此,看到蔡襄題刻后,有感而發(fā)作詩曰:“登山心悅倍精神,欲往山間未有因;剛道忘歸又歸去,白云何不且留人?!壁w晉臣把他的詩題刻在“忘歸石”的對面,以示對蔡襄的紀念和景仰。
蔡襄書法獨步當世,宋仁宗也極為喜愛。據(jù)《宋史·蔡襄傳》記載說:“襄工于書,為當時第一,仁宗尤愛之?!辈贿^,蔡襄并不以此作為謀取高官厚祿的手段,反而堅持原則,對于違反原則的要求,即便是皇帝的安排,也不怕“忤旨”、“抗上”而拒絕執(zhí)行?;实v六年(1054),宋仁宗最寵幸的妃子張貴妃病逝,宋仁宗悲痛不已,隨即高規(guī)格為其治喪,比如追封她為溫成皇后,立忌、酌獻、立廟、建陵、立志等等,其中不乏僭禮越制之舉。后來,要在墓前立《溫成皇后碑》,碑文已經(jīng)擬好,需要找一位書法高手來操刀,宋仁宗立馬想到了蔡襄。蔡襄本來就對宋仁宗高規(guī)格為張貴妃治喪心懷不滿,曾多次上疏諫阻,當皇帝讓他書寫墓碑的旨意下達后,他便以“此待詔職”為理由,一口回絕了宋仁宗,讓本身處于悲痛之中的宋仁宗更加不快。
嘉祐八年,試圖振興的宋仁宗因病去世,宋英宗繼位,成了宋王朝的第五任當家人。當時,蔡襄為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按宋朝的用人習慣,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是參知政事即副宰相的熱門人選,像后來的宰相丁謂,就是由權三司使、參知政事而至宰相高位的,倘無意外,蔡襄是極有可能成為宰執(zhí)大臣的。事實也接近可能,當時蔡襄與歐陽修齊名,都以剛正不阿著稱于士林,宰相韓琦極力向宋英宗推薦歐陽修和蔡襄二人出任參知政事。然而,宋英宗畢竟不能等同于宋仁宗,他用了歐陽修為參知政事,卻沒有提拔蔡襄,因為蔡襄太敢于直言了,作為權力通天的皇帝,怎么會愚蠢到在自己身邊安置一個“火藥桶“呢?怎么會放棄至高無上的權力來主動接受下級的監(jiān)督呢?除了那個希望有所作為、爭當中興之主的宋仁宗。不特如此,當蔡襄意識到說話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大不如前而心灰意冷地向宋英宗請求外調杭州時,宋英宗立刻就批準了。韓琦覺得非常奇怪,對宋英宗說,以往翰林們請求外調,必須請求數(shù)次才予準許,蔡襄怎么一請即允呢?禮數(shù)是否過于簡單?宋英宗卻反問道:“使襄不再乞,則如之何?”是啊,倘若蔡襄不繼續(xù)提出請求,怎么辦呢?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蔡襄出知杭州,三年后便在任上抑郁而終,年僅五十六歲。蔡襄去世后,歐陽修為失去這樣一位至情至性的至交而悲痛萬分,特作《端明殿學士蔡公墓志銘》以資紀念。其銘曰:“誰謂閩遠,而多奇產(chǎn)。產(chǎn)非物寶,惟士之賢。嶷嶷蔡公,其人杰然。奮躬當朝,讜言正色。出入左右,彌縫補益。間歸于閩,有政在人。食不畏蠱,喪不憂貧。疾者有醫(yī),學者有師。問誰使然,孰不公思?有高其墳,有拱其木。凡閩之人,過者必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