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
從本質來看,雞湯文屬于勵志心理學的一種。首先它會博得我們的同情心,取得共鳴。在結構上先抑后揚,主角往往情場、事業(yè)、家庭不幸。
每天早上起床,在朋友圈揮斥方遒、瀟灑點贊的時候,總會發(fā)現有很多朋友轉發(fā)各種不同類型的雞湯文,標題往往是這樣的:“生活的坑往往是自己挖的”、“給對將來感到不安的你”這一類型的暖心文,或者是“每人生命里都有一只碗”、“一碗白飯里的溫暖”這類的哲理文,亦或是“姑娘?。∧憧砷L點心眼??!”、“人生不得不提的30個忠告”這類的告誡文。
為什么有人愛看心靈雞湯文?
歸納起來會發(fā)現,喜歡閱讀這類文章的人群往往集中在青少年或工作、生活或者情感失意的人群中。仔細觀察這些人,往往有相似的心理需求:
青少年和失意的人無外乎情感、婚姻、事業(yè)、社會關系、學業(yè)等問題,不得自己所愿,處在一種迷茫、傷感、脆弱、需要幫助和希望的狀態(tài)下,當人處在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下,會比任何時候都需要關懷和愛,渴望得到他人的指導和幫助。在這樣的情緒引導下,我們有些時候會產生焦慮情緒,美國心理學家Horney·K在《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中認為,焦慮是一種存在于富有敵意的世界里,一個人所體驗到的孤獨感和無助感,會讓個人感到緊張和不愉快。所以,往往喜歡閱讀這類文章的人群更容易不快樂和緊張,對于現在力不從心、對于未來無法把握。
雞湯文里有什么?
雞湯文的巴納姆效應:
所謂“巴納姆效應”,表現為人總會傾向于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這一描述十分空洞,他都仍會相信其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許多星座、算卦都是來源于這一神奇的效應。從心理學上來看,產生這種自我認知的原因主要與我們每個人的“主觀驗證”有關。在我們頭腦中,自我占據很大部分,無論做什么事情,首先需要自己相信,自己想要做,并且為自己相信搜集各種支持證據。因此,即使出現一個并不相干的事,如果我們潛意識想要相信,它就會符合我們的設想。
回過頭來看一下雞湯文。從本質來看,雞湯文屬于勵志心理學的一種。首先它會博得我們的同情心,取得共鳴。在結構上先抑后揚,主角往往情場、事業(yè)、家庭不幸。上文分析到的心理特點正好與主角很像,再加上巴納姆效應的協同作用,我們就會情感帶入,繼續(xù)讀下去。而后,雖然故事中的主人公生活上出現了諸多的失敗、失意、悲傷、痛苦,卻在不經意間(或者一個什么契機下),柳暗花明,生活出現轉機,人生變得美好。這足以給我們一個美好的心理暗示,使他們相信自己的明天也會像主角一樣。
我們的拖延情結
雖然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拖延癥根本不是病,也不是癥,至少在精神疾病手冊中沒有它的存在。但不可否認,我們每個人都有些拖延情節(jié)。
從讀者的心理特點來看,因為多數閱讀者都處在需要引導的時期,而這一時期往往都是糾結的且高壓力的。在這一狀態(tài)下,更容易不愿面對現有的情況。當壓力大過一個界限時便不再有激勵效果,反而會產生更多焦慮和抑郁情緒,這就需要時間和精力去放松神經。然后這就變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壓力讓我們想要放松一下,放松了一段時間發(fā)現完成任務的時間更緊張了,壓力變得更大,我們更需要再放松。
現在有許多不同的放松方式,上班族、學生族在休息時間,刷刷朋友圈既不占用大量時間,又能放松神經。我們就在拖延情緒的感染下,選擇繼續(xù)拖延,花費時間在“放松一下”上。在雞湯文中,主角雖然在文章開始各方面不順利,但到結局時往往有個好結果。這也給了閱讀者一定的希望,也使讀者覺得拖下去也是沒關系的,這就使讀者更愿意閱讀這類文章。
雞湯文的焦慮緩解作用
在面對事業(yè)、家庭、學業(yè)的不得意時,我們往往會產生出對未來的擔憂。而當我們想到未來會有壞事發(fā)生時,就會產生焦慮。這種焦慮無法緩解,因為擔心的總是未來要發(fā)生但現在還未發(fā)生的事,所以渴望的安全感無法獲得。這一矛盾就會引發(fā)我們不斷逃避、不愿面對困難。
雞湯文中的主角由于轉變看待問題的視角或者耐心等待,就會有個美好的結果,使得讀者閱讀完雞湯文,就會產生情緒上的緩解作用。同時,在文章最后的結語,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看似明朗的方向,讓我們焦慮于未來的安全感得到了滿足。
心靈雞湯語言溫和、柔軟、溫暖,充滿正能量,如果閱讀的時候能夠正確吸收能量,轉變看待問題的視角,對于緩解情緒上的失落、糾結,還是有一定幫助作用的,但是如果僅僅依賴于心靈雞湯,試圖通過閱讀幾篇文字就可以“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那還真是有些困難呢!如果真想家庭幸福、事業(yè)成功,從根本解決問題,努力提升自己,可能才是走上人生巔峰的唯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