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敏,字勉之,察哈爾?。ń窈颖笔。寻部h人,生于1892年。父親名杰,字漢三,自幼習商,經(jīng)營糧食業(yè),在懷安縣城頗有名氣。士敏是獨生子,受到母親的特別鐘愛,養(yǎng)成了無拘無束、豪爽奔放的性格,這也是他后來投身軍界,英勇善戰(zhàn),成為抗日民族英雄的一個重要因素。
士敏幼時在本地私塾啟蒙,后入高等小學,1908年考入宣化府公立宣化中學堂。這是冀北的最高學府,知府任總辦(理事長),涿鹿名士任監(jiān)督(校長),教員都是大學或優(yōu)級師范畢業(yè),教學陣容相當整齊。士敏不死讀書,課堂細心聽講,考試不追求高分,但求深入理解。
他的經(jīng)濟條件比較好,但不亂花銷,有余錢總是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同學,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受到同學們的贊揚。他也愛抱打不平,經(jīng)常幫助弱者,抑制強者,有時不惜大打出手。他這種樂善好施,抑強扶弱的品格,受到大家的贊賞,所以他和同學們的關系很好,甚至挨過他打的人,也從不記仇。
辛亥革命后,外蒙獨立,全國嘩然,各地都有征蒙的議論。宣化中學成立了征蒙先鋒隊,士敏毅然報名參加,積極接受軍事訓練,即使嚴寒凜冽,也從不間斷,后因北洋政府無能,征蒙之議作罷,士敏徒嘆奈何。這是他尚武才思的鋒芒初露。
1913年,士敏中學畢業(yè)后,隨即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這是一個很有名氣的學校。由于它是專門培養(yǎng)政法人才的,不合士敏的志趣,所以他在行將畢業(yè)的那一年,放棄文憑,悄然離去。但他在這個學校獲益匪淺,最大的收獲是在進步老師的教育影響下,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意識益發(fā)成熟起來,他在尋找武力救國的道路。
1915年士敏回到故鄉(xiāng)。不久,跟隨出任山西交城縣警察所所長的族兄武士鋆,開始走入社會,被推薦到代縣厘局當辦事員,因不合志趣,兩月后轉(zhuǎn)入太原憲兵營當司書。其時,洪憲帝制出籠,他決心為打倒袁世凱獻力。這時他結(jié)識了郭宗道,這是他追隨民黨人士,從事民主革命事業(yè)的開始。
郭宗道,字唯一,五臺縣人,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和閻錫山、續(xù)桐溪、弓富魁等山西著名民黨人士早有過從。護國軍興,他在云南受唐繼堯的委托,秘密回到太原,擬說動閻錫山等反對帝制。閻錫山鑒于自己羽毛未豐,并懾于山西巡按使金永的威脅,不敢發(fā)動倒袁運動,遂將郭逮捕,押在憲兵營內(nèi),秘加優(yōu)待,靜觀事態(tài)的發(fā)展。武士敏因此機遇結(jié)識了郭宗道,二人志同道合,成為契友。郭被釋放后,士敏經(jīng)郭介紹與山西民黨志士續(xù)桐溪、弓富魁、李歧山等相識,并同諸人組織河東軍,聲討袁世凱。嗣隨續(xù)氏甫游北京,復去廣東,見到了孫中山先生。
1917年北洋政府段祺瑞解散國會,廢除《約法》,孫中山在廣東宣布護法,陜西響應,成立陜西靖國軍,檄討北洋政府段祺瑞和他在陜西代理人督軍陳樹藩。續(xù)桐溪、弓富魁、于右任等先后到陜西,武士敏亦奉命趕來,支援靖國軍戰(zhàn)爭。在此,他結(jié)識了靖國軍諸將領于右任、胡景翼、曹世英、楊虎城等。這就成為他在后半生里,長期服役西北軍,在戰(zhàn)爭烽火里,出生入死,身經(jīng)百戰(zhàn),從而成為一名抗日英雄的前奏。
士敏到靖國軍前后四年,沒有帶兵,作為一般幕僚,往來于各軍之間做聯(lián)絡工作。其間,曾受于右任委托,前往廣州謁見孫中山,報告陜西軍政情況,深得孫中山贊許,并資助八百銀元,要他去蘇聯(lián)學習考察。他回陜復命后,因各種原因未能成行。
1921年陜西靖國軍解體,士敏經(jīng)友人介紹到察哈爾省,該省督軍張錫元要他當財政廳長,他拒絕了,要他當縣長,他又拒絕了,最后,他到豐鎮(zhèn)縣擔任警察所長。該縣是察西鎮(zhèn)守使署所在地,物產(chǎn)豐富,人物薈萃,交通方便,商業(yè)繁榮。士敏很想在此有所作為,遂和他帶去的一幫同仁約法三章:不貪污,不嫖,不賭,凡事秉公辦理,不坑害百姓。詎料他的清廉作風遭到地方惡勢力的反對迫害,便憤然棄職他去,在任僅四個月。
1922年靖國軍解體時,胡景翼部被陜西督軍馮玉祥改編為陜西陸軍第一師。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后,胡率部出關,駐軍彰德一帶練兵,士敏被邀前往,任咨議,為胡奔走聯(lián)絡。1924年隨胡參加了北京政變及把吳佩孚趕出天津的戰(zhàn)爭。
北京政變后,經(jīng)續(xù)桐溪介紹,士敏擔任新編的國民三軍第二支隊司令,但糧餉多由國民二軍胡景翼和弓富魁接濟。不久,他又改任國民三軍騎兵旅旅長。
1926年春,國民軍一軍敗退南口,武士敏同弓富魁一起,率軍轉(zhuǎn)戰(zhàn)雁北一帶,聲勢頗著。是年秋,士敏同國民軍一起撤到綏西,旋將部隊交給弓富魁,加入了國民軍所組織的蘇聯(lián)觀察團,到蘇聯(lián)考察一年有余,政治上軍事上多有收獲。
從蘇聯(lián)返國后,武士敏在上海閑住一年多。1928年任國民黨中央軍第十七軍顧問。不久回到西北軍中來,充任出關接應北伐的楊虎城部國民革命軍第十軍第一師(馮欽哉任師長)第一旅旅長,在魯西一帶駐防。是年冬,隨馮欽哉移駐膠東,參加剿滅劉桂棠、顧襲等軍閥余孽的戰(zhàn)爭,立有戰(zhàn)功。1929年楊虎城歸附蔣介石,部隊縮編為新十四師, 馮欽哉任第一旅旅長,士敏改任第一團團長,駐防皖南。楊部后又改編為五十七師,士敏任九十七團團長。是年12月,唐生智倒戈反蔣,擬進攻武漢,駐軍駐馬店,馮欽哉奉命率士敏等部,側(cè)擊唐軍,部隊冒著大風大雪,行軍兩晝夜,馳騁二百余里,到達攻擊地點,乘夜偷襲駐馬店,唐軍全軍覆沒。是役士敏和馮欽哉受到蔣介石的嘉獎。
1930年夏,士敏跟馮欽哉參加中原大戰(zhàn),經(jīng)方城、葉縣一路北進,參加了攻打洛陽戰(zhàn)役,后又攻破潼關,進入陜西。
楊虎城部進入陜西后,奉南京國民政府之命,正式擴編為國民革命軍討逆第十七路軍,楊任總司令,下轄十七師、四十二師,馮欽哉任四十二師師長,武士敏任一二四旅旅長,在底定陜局中,有所建樹。后部隊長時間駐陜東一帶,士敏兼任潼關警備司令。
1933年春,日寇入侵熱河,進攻長城。士敏隨馮欽哉出關抗日,進軍河北順義、懷柔等縣,5月與日寇在長城交戰(zhàn)。同年9月“何梅協(xié)定”簽訂后士敏又隨四十二師回到陜西大荔。
1934年奉命開赴陜北,與謝子長、劉志丹領導的紅軍作戰(zhàn),進軍延安、延川等縣。1935年元月,士敏曾隨四十二師在陜南堵截紅二十五軍徐海東部,以失敗告終。
1936年2月,南京國民政府授予武士敏云麾勛章,晉升陸軍少將。同年秋,士敏決意提高自己的軍事素質(zhì),請準到陸軍大學特別班學習,到南京后適逢西安事變爆發(fā),復隨于右任回到陜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馮欽哉完全脫離楊虎城系統(tǒng),國民黨南京政府編馮部為二十七路軍,馮任總指揮,下轄四十二師、一六九師兩個師。武士敏升任一六九師師長。
七七事變起,馮欽哉與武士敏等領銜致電前線抗日部隊,表示支持。后該部奉命開赴河北保定抗擊日寇,部隊南撤時,又奉命在定縣、安國、深澤一帶阻擊敵人,掩護友軍十萬大軍安全轉(zhuǎn)移后,又轉(zhuǎn)戰(zhàn)石家莊、平山、滹沱河一帶,參加了著名的娘子關戰(zhàn)役,前后與敵血戰(zhàn)三個月,因傷亡過大,馮欽哉奉命將所部整編為一個師,交由武士敏率領,轉(zhuǎn)入晉東南山區(qū)作戰(zhàn)。繼而開赴洪口,保護白晉公路,破壞敵人后方之同蒲路交通,敵人恨之入骨,調(diào)精銳來攻,士敏率部打機動戰(zhàn),累挫敵鋒,有力地配合了我軍正面作戰(zhàn)。
1939年夏,士敏率部與敵大戰(zhàn)于沁源、沁縣一帶,利用有利地形,同敵迂回周旋,使敵受到嚴重損失。敵遂集結(jié)大批增援部隊,我軍鑒于敵眾我寡,奉命后退,安渡沁水。渡沁水后,士敏率部在洪屯陽沁間站住腳跟,組織民眾,奠定太岳政權(quán),決計與敵作長久抗戰(zhàn)。是年冬,士敏以功升任第九十八軍軍長,改屬第五集團軍節(jié)制,移防中條山。1940年秋開赴陽城,又改隸衛(wèi)立煌的第十四集團軍。此后,士敏即在沁陽以東、白晉路以西地帶,建立根據(jù)地,組織太岳區(qū)黨政軍聯(lián)合委員會,他任主任,政治軍事建設均有發(fā)展。這塊根據(jù)地,成為威脅日寇側(cè)背的重大障礙,日寇銜恨至極,決定調(diào)集大軍與士敏決戰(zhàn)。9月,日寇以二萬五千人,大炮四十門,分九路侵犯我九十八軍陣地,并配以飛機轟炸。自23日戰(zhàn)役開始,激戰(zhàn)數(shù)日,雙方傷亡都很慘重。士敏親到前沿陣地指揮,不幸腿部中彈,經(jīng)裹扎后,仍繼續(xù)督戰(zhàn)指揮,日寇沖鋒十七次,被擊斃三百余人。子彈打完了,繼以白刃血搏,士敏頭部、腰部受重傷,誓死不下火線,猶臥地高呼“拼到底,不成功,便成仁”,及至我官兵傷亡殆盡,敵兵逼近時,士敏奮力從地上爬起,手執(zhí)戰(zhàn)刀,殺死數(shù)名敵人,然后自戕,時年48歲。
士敏為國捐軀后,全國各報競相報道,著文盛贊這位抗擊倭寇、成功成仁的民族英雄,就連敵寇也崇敬這位中華民族的好兒女,受了他宏大氣魄和巍巍形象的感動,將士敏遺體運到長治,以上將規(guī)格,禮葬于城內(nèi)。為永久紀念烈士忠魂,南京國民政府特以陸軍上將銜予以撫恤并立傳。
武士敏烈士,幼年時即酷愛孫吳兵法,常反復熟讀而不厭。他個性敦厚,待人誠懇,好俠行義,路見不平便挺身協(xié)助,抑強扶弱;對待部下恩威并濟,關心備至,受到將士擁戴,愿意拼死效力;作風恢宏大度,公私分明,不蓄私財;一生戎馬,為民主革命事業(yè)迭有貢獻,最后以身委國,英雄雖死猶生。
參考資料:
1.《西北革命史征文稿》:《武士敏》。
2.李泰芳:《武士敏的前半生》。
3.靳英輝:《馮欽哉》。
4.劉永端:《我所知道的武士敏東渡黃河抗日的若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