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維 常銘
馬定夫(1915—1943),原名馬鎮(zhèn)西,號馬丁,山西省榆社東匯村人??谷諔?zhàn)爭期間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新編十旅三十團政委,受命率部隊保衛(wèi)夏收,駐太谷、祁縣、榆次一帶。1943年7月22日,太谷縣六區(qū)政府為答謝30團,保衛(wèi)夏收的勝利,在楓子嶺村召開軍民聯(lián)歡會,因當?shù)貪h奸告密,軍民受到日偽軍的重重包圍。危急之際,馬定夫下令部隊:“有我們在,決不能讓一個群眾受到傷害!”千余名群眾全部被安全轉(zhuǎn)移,但馬定夫等12名指戰(zhàn)員,在與日軍激戰(zhàn)中壯烈犧牲。
少年追尋革命真理
馬定夫自幼天資聰穎,從小父親就教他認字、練珠算、習書法,寫的一筆好字,打的一手好算盤。8歲入學,愛書如命,常因看書入迷誤了吃飯?!度纸?jīng)》倒背如流,《興唐傳》里的的故事講起來繪聲繪色;對岳飛,文天祥等抵御外敵、保衛(wèi)家園的英雄氣慨十分敬佩。馬定夫的知識面廣,老師和親友提的問題,有時其他同學,甚至比他年齡大的同學都答不出來,而馬定夫卻講得頭頭是道,對答如流。村里鄉(xiāng)親見馬定夫聰明伶俐,都特別喜歡他,并給馬定夫起了個親昵的綽號“馬百精”。
少年時代的馬定夫,酷愛軍事。他經(jīng)常組織70多個同學一起玩軍事游戲,大家選馬定夫任司令,他把其他同學也都任命為“軍長”“師長”“參謀長”等。他們做軍事游戲很認真,既有嚴密的組織和紀律,又有作戰(zhàn)前的動員,經(jīng)常利用放學的空隙和星期天,在他家房前屋后進行演習。他們用土坷垃壘成一個高的圓形“炮樓”,說是軍閥的部隊占據(jù)在炮樓里。馬定夫這個小“司令”拿著一根高粱桿,尖端用紅紙制做了紅旗,高喊“沖啊!沖??!”地朝“炮樓”沖去,其他同學拿著用高粱桿制做的槍,跟在后面進攻,有時匐匍前進,有時直沖“炮樓”,反復循環(huán),進行演習。在游戲活動中,他們把谷草捆成捆,綁在埋著的桿子上,用紙或紙板畫上壞人的像,上面寫有“打倒軍閥”等字條,貼掛在谷草上?!靶?zhàn)士們”拿著木制的槍,上面綁上木刀,朝草人刺殺,直到把草人扎得爛碎。他們每完成一項戰(zhàn)斗演習,都要進行總結,分析研究勝利的原因和活動的不足,為下次戰(zhàn)斗演習汲取經(jīng)驗。這些活動后來對馬定夫領導游擊隊巧妙地打擊敵人很有幫助。
馬定夫從小就很同情勞動人民。他經(jīng)常想,窮人家的孩子為什么吃不飽、穿不暖,而富人家的孩子卻能那樣窮奢極欲。對于這些疑團,他思索著,考慮著,想法尋找答案。寒冬的一天,馬定夫見趙全銀穿著一雙破爛不堪的鞋,腳凍得直流膿水。馬定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覺得全銀家窮得可憐,便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穿的一雙新鞋給全銀穿上。
有一年過春節(jié),馬定夫從學校放學回到家里,見母親蒸的有白面、黑面兩樣饃饃。馬定夫好奇地問:“為甚蒸兩樣饃?”他母親毫不在意地說:“白面饃自己吃,黑面饃打發(fā)討吃的。”恰巧,在陰歷正月初三那天,有三個人來到馬定夫家門上乞食,他母親拿了黑面饃一人給了一個,馬定夫站在一邊,看見這三人穿得破爛,餓得凄惶,便二話沒說進屋拿了3個白面饃,一人又給一個。母親見了非常生氣,便罵起馬定夫來。馬定夫解釋說:“討飯的都是窮人,整年四處要飯,很可憐,一年吃不上一口好飯,現(xiàn)在過年給他們吃點好的,讓他們也高興高興,還不說你好?”說得母親也笑了。
1924年,14歲的馬定夫考入榆社縣城高小,由于學習成績優(yōu)異,很受老師器重。課余時間,他博覽群書,尤其愛看李大釗、魯迅的作品,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對他激勵很大。一次縣城三圣廟趕會唱戲,縣衙警察在戲場內(nèi)逞威搗亂,仗勢欺人,占去了很大一片地方,并擋住群眾看戲的視線。群眾敢怒不敢言。馬定夫氣憤不過,悄悄集合在戲場看戲的數(shù)十名同學,手持木棍、皮帶蜂擁而上,對警察窮追猛打,戲場里早已不平的群眾紛紛吶喊助陣。反動警察見人多勢眾,便夾著尾巴逃走了。鄉(xiāng)親們揚眉吐氣,馬定夫也懂得了對黑暗勢力怕、躲是不行的,只有大家擰成一股繩,奮力斗爭,才有生存的希望。
1930年秋,馬定夫先后考入太原新民中學、太原友仁中學,皆因組織學潮,宣傳馬列主義被學校開除。
1933年初,馬定夫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學。一次,地主李杰三講演有地無窮論,說地主富是憑地吃飯,不是剝削農(nóng)民,竭力為地主剝削壓迫窮人尋找理論根據(jù),給土豪劣紳的滔天罪行蓋遮羞布。馬定夫聽了很氣憤,便連夜寫了《地亡要窮》的文章,發(fā)表于《華聞晚報》上。這篇文章運用馬克思主義這個銳利思想武器,有力地駁斥了李杰三之流的謬論。之后,他又寫了《豬嘴紳士》的文章,也發(fā)表在《華聞晚報》上,繼續(xù)揭露地主階級剝削壓迫勞苦大眾的丑惡嘴臉。這篇文章像一把尖銳的匕首刺中了敵人的要害,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由于馬定夫的革命活動,他又被學校驅(qū)逐出校門。
1933年8月,馬定夫考入太谷銘賢學校。在學校里他常把自己買的學習用品和交學費的錢拿出來幫助貧苦同學,將自己的學習用具發(fā)給貧苦同學使用。所以在校和他來往相處的同學,大部分是貧苦農(nóng)民子弟。馬定夫?qū)ΩF人的生活非常同情。一次,馬定夫在太谷火車站見有很多赤足露體的乞丐哀聲下氣地向那些豪門公子哥乞錢,那些家伙們卻毫毛不拔。他見此慘景,痛在心里,便把自己的十塊現(xiàn)洋分別救濟了他們。馬定夫把錢都給了窮人,自己卻因無錢回不了家,于是只得向一個鄉(xiāng)親借了一塊現(xiàn)洋作路費。在回家的路上,馬定夫見鄰村的趙登林,寒冬臘月穿著破爛的單衣服,冷得直打顫,他就把自己的棉衣脫下來給趙登林穿上。
1935年,馬定夫考入北京鏡湖高中,開始同黨組織接觸,進一步接受愛國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思想教育。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外圍組織“反帝大同盟”。同年秋,馬定夫從北京放假回到家鄉(xiāng),正遇榆社縣教育科集訓全縣教師。教育科長曹一儀講話說,教育工作還要繼續(xù)堅持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那一套。對于曹一儀的言論,馬定夫跑上臺去當眾駁斥:“我們的國家現(xiàn)在正是國難當頭,國民黨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那一套能救國嗎?不能!絕對不能!那是騙人的鬼話,我們的教育工作要為抗戰(zhàn)服務。要救國,就必須敢于斗爭,不怕犧牲,這樣才是真正的救國,才能挽救中國命運?!瘪R定夫的一席話,說得大家點頭稱贊,拍手叫好。1936年,馬定夫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黨組織的培養(yǎng)教育下,很快就鍛煉成為一名堅定的革命者。
深受封建傳統(tǒng)影響的馬福孩老人,耳聞目睹兒子越走越遠,自己省吃儉用積攢的家業(yè)無人承志,年邁夫妻無人照料。用封建禮節(jié)說教根本留不住兒子,老人只好用娶妻生子來束縛他。父母托媒人給馬定夫找好了對象,逼著他回家完婚。定夫大婚僅在家住了三天,又匆匆忙忙返京奔赴革命大潮。家法用盡,留不住兒子報國之心。馬定夫走后,父親在收拾他少年時所用書籍和作業(yè)本時,所有首頁都寫著“愿將浩氣彌天地,不讓金錢累子孫?!眱涸父鸽y壓,只好隨他去吧。
青年成長為革命先鋒
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了東北,建立偽“滿州國”。隨之增兵華北,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關頭。劉少奇主持北方局工作,積極派遣大批干部到華北各地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薄一波被派回山西任中共山西省工委書記,他以公開身份專做閻錫山上層統(tǒng)戰(zhàn)工作。在取得閻錫山同意后,組建起“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并舉辦犧盟會特派員訓練班,派往各縣開展抗日救亡工作。
七七事變后,馬定夫受訓之后與白獻之、萬華青一同受黨組織派遣,正式輟學回到榆社,任榆社犧盟會特派員,廣泛發(fā)動群眾,大力吸收革命力量和籌集武器裝備,積極開展抗日活動,于1937年10月正式組織起抗日游擊隊,馬定夫擔任抗日游擊隊第三隊長兼指導員。犧盟會為使這支地方武裝盡快開展活動,曾多次和國民黨政府縣長樊亮交涉解決槍支、彈藥和吃飯等問題,但樊亮采取種種卑劣手段不予解決。樊亮的這一行徑,引起了廣大群眾的義憤。為了搬掉這個抗日的絆腳石,馬定夫和同志們運用巧妙的斗爭策略,將他攆走,又通過黨組織調(diào)來一個革命縣長高沐鴻同志(武鄉(xiāng)縣人,共產(chǎn)黨員)。反對頑固派的勝利和老高的到任,給了廣大人民群眾極大的鼓舞。在縣委和馬定夫的積極工作下,全縣迅速掀起了抗日救國熱潮。
1939年后,他歷任中共榆社縣委宣傳部長、縣委組織部長、八路軍晉中獨立支隊政治部教育科長、民運科長、太行二分區(qū)政治部主任、新編十旅三十團政委等職,和戰(zhàn)友們奮力戰(zhàn)斗在太行山抗日的戰(zhàn)場上。
英勇殺敵在前線
在八路軍三十團任職期間,馬定夫和團長李德生一起,以治軍嚴謹而著稱。他生活簡樸、態(tài)度和藹、平易近人,對干部戰(zhàn)士十分關心,深受指戰(zhàn)員愛戴。馬定夫?qū)︸v地周圍的群眾也很關心,他帶領的三十團,給群眾留下許多遵紀愛民的故事。
1942年,馬定夫率部隊來到榆次、太谷、祁縣一帶,同日偽軍展開殊死的戰(zhàn)斗。伏西河,打惠安,圍里修,攻黃卦,北拒正太之敵,西逼同蒲日偽,屢建戰(zhàn)功,威震晉中大地。
1943年6月,晉中平川麥浪滾滾,一片豐收景象。為了響應邊區(qū)政府“搶收小麥保衛(wèi)夏收”的號召,馬定夫率三十團到太谷南山根據(jù)地中北嶺一帶,參加夏收保衛(wèi)戰(zhàn)。根據(jù)地人民一聽說是馬政委率部隊來保衛(wèi)他們夏收,心里甭提有多高興。他們不怕苦和累,晝夜奮戰(zhàn),一邊緊張地搶收小麥,一邊還唱著這樣一首歌:
小麥兒黃呀,小麥兒黃,
快收快打呀,快入倉,
支援前線打鬼子呀!
不讓鬼子搶走一粒糧。
小麥兒黃呀,小麥兒黃,
快收快打呀,快入倉,
大家多繳抗戰(zhàn)糧呀,
打敗鬼子保家鄉(xiāng)。
看著黃澄澄的小麥,鬼子早就垂涎三尺。一天,天剛蒙蒙亮,鬼子駐太谷的憲兵隊長中野糾集龜縮在鳳山據(jù)點的100多名日偽軍,向我中北嶺一帶偷襲而來。敵人出動的消息當即被我方獲悉。為了粉碎敵人陰謀,保衛(wèi)群眾的勞動成果,馬定夫率部隊在東北嶺和西北嶺之間的山坳里埋伏下來,并且還將參戰(zhàn)的民兵埋伏在部隊的右側(cè)山溝里。當敵人上來時,為了迷惑敵人,民兵首先阻擊敵人。敵人誤認為沒有八路軍正規(guī)部隊,只是些“土八路”,就毫不顧忌地向我撲來。
敵人離我們越來越近了,馬定夫突然喊了一聲:“打!”頓時槍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響成一片,頃刻間敵人被打得暈頭轉(zhuǎn)向,亂成一團。中野見勢不妙,立刻準備逃命。俗話說:“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馬定夫當即命令神槍手對其射擊,只聽“叭”地一槍,這個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劊子手就倒地斃命。主將一死,敵軍越發(fā)亂成一團,個個都只恨爹娘沒給多長幾條腿,一個勁兒沒命地往回跑。這一仗共打死敵人30多名,大長了根據(jù)地人民的志氣,滅了日偽軍的威風。為此,根據(jù)地人民還編了兩首頌揚三十團戰(zhàn)績的歌。
一首是:
新編十旅三十團,
它是分區(qū)的基干團,
英勇抗戰(zhàn)整六年,
鬼子一見心膽寒。
四三年來大掃蕩,
鬼子瘋狂要搶糧,
保衛(wèi)群眾搞夏收呀,
三十團在太行美名揚。
另一首是:
青天呀藍天明格朗朗的天,
那是什么人的隊伍上了前線。
叫聲呀老鄉(xiāng)聽我說分明,
那就是堅持抗戰(zhàn)的三十團。
指揮呀領導是馬政委,
打得那個日本鬼子惶惶逃竄。
軍民呀團結大家一條心,
趕走那個鬼子好享太平。
1943年7月22日,太谷縣六區(qū)政府為了答謝三十團,慶祝保衛(wèi)夏收的勝利,決定在楓子嶺村召開軍民聯(lián)歡會,在該村大戲臺上唱太谷秧歌。此時盤據(jù)在黃卦村據(jù)點的日軍,得到兩名漢奸的密報,集結200余名日偽軍,連夜向南山一帶偷襲,搶先占據(jù)了楓子嶺東南面的山頭,依山設了三道進攻線。我哨兵發(fā)現(xiàn)后馬上報告。馬定夫立即集合部隊準備戰(zhàn)斗,并下動員令:“有我們在,絕不能讓鬼子傷害一個群眾,搶走一粒糧食。東南面山頭必須拿回來!”通知區(qū)干部在部隊掩護下迅速組織群眾安全轉(zhuǎn)移。馬定夫身先士卒,親自帶領部隊沖向敵人。經(jīng)過3個多小時激戰(zhàn),連續(xù)發(fā)動3次沖鋒,終于吃掉鬼子一個排,奪回日軍占領的山頭,殘敵逃串。1000余名干部群眾被安全轉(zhuǎn)移,沒有一個受到傷害,但激戰(zhàn)中馬定夫不幸腹部中彈,鮮血直流,他堅持不下火線,硬是戰(zhàn)士們把他抬到擔架上轉(zhuǎn)到隱蔽處,由太谷縣秧歌戲有名藝人郭三蠻(藝名九曲生)背起急送三十團指揮部駐地新五科村搶救,但因失血過多,壯烈犧牲,年僅28歲。同馬定夫一起在戰(zhàn)斗中犧牲的還有排長于春喜等12位戰(zhàn)友。
馬定夫犧牲的當天,遺體由部隊連夜護送回榆社老家東匯村,當時日軍正駐扎在遙望可見的文峰塔下杜余溝村。一切活動都在無聲無息中進行。臨時治喪小組由部隊代表、新編十旅常駐東匯村一帶聯(lián)絡員李林(徐溝人)、東匯村黨支部負責人張福明和馬定夫父母等四方人士組成。一切按照馬定夫父母意見進行,“兒子為掩護老百姓犧牲是他應該做的事,埋葬他不能讓東匯村父老鄉(xiāng)親受到絲毫損失,是我們做父母的事?!本驮跂|匯村后一個很隱蔽的石圪疊(地名)埋葬。為了安全起見,部隊在前后垴、中后垴兩個村和秋樹圪頂?shù)戎赂唿c上,對著杜余溝日軍駐扎地嚴密防守。出殯時只有臨時治喪小組成員和本家至親。一路上鴉雀無聲,只有跟隨馬定夫多年的馬夫哭的昏暈過幾次,斷斷續(xù)續(xù)念叨著:“馬政委是個好政委,把他的心和命全搭在老百姓身上”;“他用的這棺材是太谷一位老人送的,老人曾是當?shù)氐牡刂鳎迕褚炙耐恋?,還要殺死他。馬政委得知后,多次出面給群眾講清黨的政策,最后才留下他的命。”老人感激不盡,說“我死可以葦席裹尸,馬政委死定要風光安葬?!瘪R定夫安葬前后,部隊連東匯村都沒進,悄悄地來悄悄地去。東匯村老百姓都說:“真不愧咱鎮(zhèn)西帶出來的好軍隊呀!”
1952年前后馬定夫父母相繼離世,墓地選于東匯村北面坪上,后人也將馬定夫移陵于此。移陵時,全村村民無不憑吊,萬人空巷。
太谷縣楓子嶺村甘草垴(山名)陵園是為紀念馬定夫政委而立的衣冠冢。
當年出賣軍民的兩名漢奸,在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人民公審,雙雙被處決。
英雄美名萬古傳
馬定夫抗擊日寇,一心為民的英雄事傳遍太行山。當他犧牲的噩耗傳回榆社時,全縣人民同仇敵愾,決心為烈士報仇。許多熱血青年踴躍報名參加八路軍,很快組織起120多人的“馬定夫復仇連”。為了紀念馬定夫同志,學習他忠于黨、熱愛人民的崇高品質(zhì),根據(jù)當?shù)厝嗣袢罕姷囊?,?jīng)上級批準,太行二分區(qū)正式命名新編十旅三十團三連為“馬定夫愛民模范連”。榆社、太谷人民為了永遠紀念馬定夫烈士,1946年,榆社縣為烈士建立起紀念亭,東匯村建起了烈士碑,太谷縣建起了馬定夫烈士紀念館,并樹立了紀念碑,愿烈士忠魂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同時,將楓子嶺村更名為“馬定夫村”。
為了悼念為民捐軀的馬定夫烈士,原政協(xié)山西省第四屆委員會秘書長劉秀峰同志,于1983年7月23日為馬定夫光榮殉國40周年寫了一首詩:
少小才華似瑾瑜,
文章聲譽播箕榆①。
青年矢志崇馬列,
早歲從戎殺豹狐②。
轉(zhuǎn)戰(zhàn)漳源民擁戴,
出師谷邑③敵驚呼。
英雄血染楓林路④,
千載流芳馬定夫。
——————————————
注:
①箕榆:相傳古時箕子曾到榆社,箕榆即榆社縣;
②豹狐:指日寇侵略軍和漢奸;
③谷邑:指太谷縣;
④楓林路:馬定夫犧牲的地點,在太谷南山楓子嶺。